浅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创新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浅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创新

ID:790362

大小:64.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浅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创新摘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职高教材中的重要一课,好多老师上过之后,总觉得没讲清、讲透,或者觉得学生总不能领会作者辛弃疾在词中所抒发出的满腔的爱国情怀。文章尝试采用创新教学法,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词:中职;语文;创新教学法;尝试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128-001目前,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中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尝试了创新教学法,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为例,兹从备课、上课、作业三个环节入手,开展了创新教学的尝试一、课前备课的创新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课也是这样。在备这篇课文之前,我作了如下几个工作:1.亲临北固亭北固亭坐落于镇江市东北长江边的北固山上。我利用暑期闲暇,亲自来到北固山,领略其意境。北固山海拔虽不高,但三面环江,地势极为险峻。凭栏远眺,江水浩渺,天地相融,往事如烟,总能使人感慨、畅想,更何况是辛弃疾这样 一位生于乱世、胸怀大志的文武全才1.师生共找课文疑难点以往上课,我一般从自己认识的角度去确立一篇课文疑难点。但这次我采取了师生共同质疑法,我和几位平时语文学习认真的同学坐在一起对照注释阅读每一句话。我发现即使按照注释所讲,也不能理解文中的每一句话,其原因便在于辛弃疾在文中过多的用典。辛弃疾素来有“掉书袋"之称,他博览群书,熟识历史,用起典故得心应手,但是对于几百年之后的我们,尤其是准备只利用短短几十分钟就准备消化这篇词作大意的中学生来说,这些典故阅读起来如遇骨硬,如"封狼居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文中到底作何解释?学生往往有了解典故忘了意思,知道意思忘了典故的烦恼,要想理解课文,就必须扫除这些障碍2.寻找词配曲古典诗词的教学,朗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如能使用与古诗词意境相同的曲子,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首词的格调是悲壮的,那么所选的音乐也必须能体现这一特征。从乐器的角度我选择了古筝,因为这种乐器是古人经常使用的,其所发之音能给人一种心灵冲击力和余韵感;节奏显然不能太快或太慢,太快无法体现其悲,太慢则无法道出其壮,最后我选择了节奏中速的古筝曲《二泉映月》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1.开头设计,扣人心弦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是否生动直接关系到下面内容的引人入胜。中央电视台四套有一档节目叫《国宝档案》,每次我听主持人节奏舒缓、富有磁性、又略带神秘的话语,我都不禁被他吸引。是的,谁都喜欢探秘,我何不来一个神秘导入法。于是我也模仿那主持人的语调,这样导入道:800年前,也就是公元1205年的某一天黄昏,一位老者健步登上了我们镇江北固山的北固亭,他凭栏远眺,感慨万千,回来后写下了一首有着深厚的爱国热情的词作,这位老者是谁呢?(略顿)他不是别人,正是当时镇江最高行政长官辛弃疾,那么他有何感慨呢?(又顿)1161年,当时北方的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家乡2000余人抗金南归,他依然坚持作战,收复中原,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了44年,这位英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岁月的流逝中被白白浪费,而无用武之地啊!这首词所要反映的正是这44年来的作者的满腔悲愤2.配乐朗读,震撼心灵《二泉映月》古筝曲响起,我用中等语速抑扬顿挫地朗诵全词。让学生感觉这不是一般的读书,而是辛弃疾本人在弹琴赋诗。这样一来学生的心灵一下就与几百年前所写的诗 词拉到一起。朗诵完之后,我让学生稍作体会,便从中选出一名有一定朗诵基础的同学朗读这首词。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充分抓住一"情”字,来感染、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如果一个人情感被激发,则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都有可能,而学习一段文章便是顺其自然的事1.配乐书法,进入高潮首先,我给所有听课的人设置了一个悬念:前面讲解时所写内容均由明胶片展示,而黑板上则一字未写。我想所有的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偌大黑板竟然一片空白?而当听课者暗自纳闷之际,我忽然抛出这样一番话:同学们,800年前的辛弃疾是怎么将他的满腔感慨落于笔端而传于后世的呢?我想应该是这样一番情景:辛弃疾白天游览北固亭归来,定是辗转难眠,于是便使一仆持灯,从笔筒中拽出一支羊毛笔,浓墨饱蘸,展纸疾书,一蹴而就。现在我就用粉笔代毛笔,以黑板代宣纸,将当年辛弃疾书写的过程摹拟一番,如何?于是音乐响起,我拿出平时练字的看家本领,用行草体,奋笔疾书,很快整个黑板被繁体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占据,竖行排列,行云流水,书写者激情四溢,听课者满座皆惊三、课后作业的创新平时诗词的教学,大多只注重诗词中知识点的学习,但 是对古诗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涉及较少,所以培养出的学生被人戏称为'‘有知识没文化”也就不足为奇了。知识姑且重要,但它是死的,没有文化底蕴便缺乏生命力。基于这点,我设计这样系列问题:1.同是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何异同点?2•有人说,唯一能和辛弃疾的爱国词相媲美的只有岳飞的《满江红》,请比较本首词与《满江红》的意境异同3•辛弃疾除了这首爱国词,还有哪些知名词作?这些词作与他的身世有何联系?1.如果我们朗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我们可以选取哪些乐曲为其配乐?以上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收集相关信息作答,然后汇总写成小论文,题目可定为《辛弃疾和他的词作》总之,教学的艺术之路无止境,我们要与时俱进,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定能取得理想的硕果。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