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饮食文化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吃”从来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里,我想说说家乡的饮食文化。我的家乡在巩义市回郭镇,一个曾经有过辉煌过去的地方。虽然是地处中原腹地,西部农村的一个普通乡镇,但经济实力还是相当雄厚的,所以是比较注意饮食的。说到我们这里的饮食,有人这样总结,回郭镇有三大名吃——肉合、排骨和狗肉。从小我就经常吃到这些,每次考试有了好成绩,爸爸就会带我去吃,所以印象很深刻。那浓郁的香味,让人欲罢不能。先说排名第一的肉合。做法一点儿也不复杂,猪头肉炖熟炖烂之后放在小炉子上继续加热,保持温度。顾客来了就捞出一块儿来,切碎后加入一些胡萝卜丝、豆芽、芹菜丁之类的蔬菜,若在夏天,蔬菜大多配黄瓜丝,就是一些家常时令蔬菜,拌在一起后倒入蒜汁调味,另一边硬面烧饼也烙好了。然后就把拌好的肉菜夹进饼内,就可以吃了。顺便说一下,这种饼做法很讲究,皮要薄,要上下两层皮,用刀子轻开一个小口,就可前后撑开一个大口,这样才好往里面放肉。有人会说不就是馅饼的一种吗?那可不一样。肉合讲究加肉要多,饼撑开很大的口,填满才好;吃起来不能太文雅,须大口的吃,吃得满嘴油,那样才香菜过瘾!
在我们这里,繁华的地段或村口处随处可见肉合摊位,店面一般都不大,因为不需要太大的操作间,一张放案板的桌子,一个煮肉的大锅和小炉子,外加一个打烧饼的烤炉就行了。当然吃多了,大家就会讨论看谁家的好吃,谁家的饼大肉多。所以,最终这些店面也会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逐渐显出生意的好坏来,理所当然地,那些留下的时间长久的就是口碑好的了。一年四季,常见一些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聚在摊位前,边大口吃肉,边大口喝酒,来来往往,急急匆匆,虽然吃相不那么雅,但是那滋味——非常足!如果说肉合是快餐的话,那排名第二的排骨就是正餐了。平时菜谱里排骨的做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像什么可乐排骨、糖醋排骨、粉蒸排骨、椒盐排骨,各有各的风味。我们这里的排骨可就不一样了。具体做法是,挑选上好的猪排骨上高压锅压烂炖熟,就可以开吃了。我们这里的排骨最大的特点就是块儿大,一块儿就是多半斤,吃的时候不用筷子,直接上手。你想啊,七八两重的一块儿筷子哪儿抄得动呀!排骨基本全是瘦肉,又压的很烂,吃起来甭提多美了!要是运气好,吃到软骨,就更有味儿了。我们吃排骨一般都会配上一小碟糖蒜,爽口解腻且开胃。每有家庭聚会,或有亲朋好友来访,我们总会来到排骨店大快朵颐。听老人们说,以前排骨就是沿街串巷叫卖的,做好了装进框子里放在推车上,谁家馋了就买几块儿回家自个儿热着吃。到近些年才有了正经店面。听说配料是有方子的,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几家店。只在镇西头有两家有名的排骨店,那生意可是好得很呢。最后说说近几年兴起的名吃,狗肉。老话说了,“狗肉不上桌”
。所以你看,正经食堂饭店难有它的踪影。可是别说,狗肉是真的好吃极了。煮熟后淋上许多蒜汁,加点葱丝香菜,这是凉拌菜;也可以弄个汤锅,一盘属狗肉,几样蔬菜,吃顿火锅。冬日里,特别是下雪天,三五个人,围着火炉,锅内翻滚的肉块儿腾腾的冒着热气,把人馋的流口水!这是,我会看见大人们会倒上一杯白酒,边聊边喝,时不时看看窗外的雪花,联想到来年的丰收,禁不住就会多吃几块儿肉,多斟满几杯酒的!由于难登大雅之堂,这些狗肉店一般都不在街头酒肆间,而是栖身于角落里,很多就是在村落里,有点干脆就是在自家院子,农家味儿十足。不过爸妈一般是不让我们这些孩子多吃的,说狗肉热性太大,怕我们身体受不了,所以就很羡慕大人们,可以大口地吃狗肉。以上就是我家乡的三种名吃。怎样?流口水了吧!呵呵,正常!你瞧吧,那些店面前停放的车辆可不全是我们本地人的,方圆几十里的人们也都知道我们这里有这么几样东西好吃,到了饭点儿,就会驱车赶来品尝一下的!看!一个不起眼的肉合摊位前,却停放着好多高档轿车,这是外地人慕名而来!你要是问他们味道怎么样,他们肯定竖大拇指,一个劲儿地夸!
我们家乡的名吃,全部都是肉食并且都是熟食,做法上都比较简单且并不精细。究其原因,我想首先是受曾经的生活条件限制,听父辈们说,他们那时候老百姓平时都吃不起肉的,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一些肉。所以在他们眼里,肉就是最香最好吃的东西。你想,现在如果隔三差五就去吃上一回,那岂不就跟过年似的?另外,农村人平时忙田间农活,体力消耗极大,这些肉食营养丰富,热量高,可以补充一下身体能量。当然,庄稼汉子没那么多穷讲究,吃食不需要精工细作,吃起来有味儿过瘾就好,这可能与北方人豪爽的个性有关吧。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吃的上面也讲究起来了。要讲究个营养搭配,荤素结合。你没看吗?大街上的胖子越来越多,患“三高”的人群队伍越来越庞大,再也不是过去吃不饱吃不好的年代了。人们的饮食观念在变,老百姓餐桌上的花样儿也在变得更丰富,吃也要吃出健康来,他们在尽情地享受生活!
文化小论文家乡的饮食文化邵向军巩义市回郭镇第六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