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家乡民俗文化
加入VIP免费下载

感受家乡民俗文化

ID:790847

大小:2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感受家乡民俗文化民俗与中国文化通选课论文姓名:李其昌学号:论题解释:首先一句话我要说:感谢陈业新老师让我们这些理工科的学生们在公式定理的间隙找到一叶文化扁舟,可以在每个周二的下午听两节课的“衣食住行”,本身就是一种最简单实际的享受……由此,我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家乡的点点滴滴:他们好像在迷失了很久之后又变得那么鲜活——跳动在我脑海的每一个缝隙……好好回忆,好好记录,尽可能把这些家乡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告诉给看过这篇小论文的每一个人,我想做的就这些。摘要:如上所述本文主要介绍我的家乡——安徽省肥东县周边农村地区的民俗文化,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生儿育女、婚丧嫁娶、过节寿诞、家族关系、亲属称谓、民间偏方、房屋布置、做农活等的简单概述,试图向读者介绍一个属于我那偏远地区的故乡的人民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在叙述的同时运用课堂上陈老师所教授的方法分析、发表本人的一些看法,或褒或贬。最后总结出本人对民俗文化的整体印象、看法。关键词:民俗文化、地方风俗、小孩、婚姻、寿诞、丧祭、节日、禁忌、吉祥预兆、家庭房屋、家谱、偏方、田间地头……正文:本文所叙述的民俗资料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调查和积累:本人父母(父亲55岁,对于丧葬、民间偏方和生活禁忌、吉兆等很有经验;母亲50岁,对婚姻小孩家庭琐事方面的民俗文化很有见地)的介绍;学校教育;本人自己在家乡农村十余年的生活经验。 第一部分:生命之初。从一个新生命嘎嘎坠地开始,围绕他(她)的种种礼仪仪式就开始了,要知道,生命是如此珍贵……我们家乡的老妇人们是小孩出生后见到最多的,而不是爸爸妈妈。小孩出生三天是要“洗三”,用的是很香,而且有点刺激性味道的艾草,这个被认为是一种避邪趋吉的方式,希望小孩能平安成长。男孩12天大,女孩9天大的时候有一个叫做“做十二(九)日”的仪式,主要的事情就是小孩的外婆要送小孩一份礼物——欢迎来到这个世间的见面礼。再就要到一周岁了,“抓周”是件大事,小孩儿要在众多的物品之间做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被认为是小孩一生选择的征兆,相当重要——命运的选择!通常家长为了讨个好兆头都会在大方桌上放上算盘、毛笔、葱蒜、碗勺之类的让小孩去选(往往是在家长的引导下做一个选择的,也能反映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一般的,算盘和蒜指的是数学、挣钱方面的,葱笔指的是文化、雅士方面的,而碗筷什么的就比较实际——指的是不挨饿!记得我小时候什么也没选,而是抢了边上哥哥正在吃的鸡腿——看来我从小就比较爱吃……小孩长大之前最后一个比较重要的仪式就是“状十岁”了。亲戚朋友聚首一堂,每一位出席的亲戚都会送上一份比较贵重的礼物,相当于是长大了的祝贺,也是纪念小孩童年生活的结束——毕竟童年是很容易夭折的,而度过童年也就意味着长壮实了。而“状十岁”通常是在虚岁九岁是,是不是生日不很讲究。第二部分:“吾家有女初长成”。小孩已经长大,二十来岁就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婚姻是如此重要而结婚的民俗也相应的愈发丰富多彩。男女双方各有一位“红人”牵线搭桥,通过很复杂的介绍联系终于两个年轻人要见面了!第一次见面(或者是第一次在双方家长都出席的正式见面)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会面时如果男方愿意(和女方共建家庭)会向女方送上一份“见面礼”,而女方如果同意的话就会收下来,如果不同意的话也会暂时收下来——只是会在回去之后退还男方。这份礼物一般不会很贵重,心意而已。一切顺利的话下一步就是“代小日”。这是一个类似于定亲的礼仪:男方送上女方“四则礼”——两对布(可以做两套衣服的四块布料)、两瓶酒、两条烟、四条糕(有时是两斤甜糖),还有就是200只“欢斗”。(要解释一下:“欢斗”,一种米制食品,球形,白色上有四个彩色点点,女方用这个食品分发给女方村落的各家各户,告诉邻居“我家要嫁女儿了”。这个可是我们这些小孩子的最爱啊,现在的做法比小时候又进步了,更加酥软好吃了。)从“代小日”开始到婚礼举行的这段时间内,男方在每个双月的第一天都要请两位“红人”吃一顿饭,相当于是催促“红人”加紧联系女方,也有酬谢辛劳的意思。下面是“下日子”,是男方送嫁妆(在我们老家女方送到男方家的叫陪嫁)的大日子,最经典的嫁妆组合应该是:8/10对布,自行车,缝纫机,手电筒,五斗橱,大礼橱,4/8瓶酒,8筒麻饼,四条鱼,四只鸭,八斤方肉。顺便说明一点——“四” 的发音在我们老家的方言里是和“喜”一样的。这些在解放初期的嫁妆之所以我说经典,很多原因是他们带的那个时候人们的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说到麻饼,妈妈说有一句话叫“吃麻子套金子”是指女方将麻饼送给亲戚朋友,要他们出“人情”(彩钱)。还有一样很特别的物件就是一刀肉——要一块长方形的肉从中间切开,只能连一点还不能断掉,名曰:“丫杈肉”,是女方难为男方的一种方式哦!下完日子就要到“正期”了。第一天,男方家请尽量多的亲戚朋友吃“发轿饭”,当然不能没有主要的“红人”了。相当于是誓师大会——明天要把新娘子接回来了,大家都要出力啊!这顿饭可是相当丰盛啊,想起小时候去吃饭的情景我都流口水,呵呵!第二天一大早,“红人”、“小驴子”(象征性的挑担子送嫁妆的)和“炮竹”(放爆竹的)就出门了。女方大门不开,给过“门线钱”才能进去。接着就要往男方家赶了,比较有特色的是在过桥的时候,新娘会问“红人”要“过桥钱”的,如果不过桥,好像就免了,不过在老家桥很难避免的。要说明一下就是这些个钱最后都是给女方跟着一起过来的“送亲丫头的”,相当于伴娘吧!我妹妹就对这个职业很感兴趣……到来新郎家爆竹齐鸣,过火盆(老家叫“过芝麻茎”,因为是烧噼噼啪啪的芝麻茎的)。接着是拜堂,进洞房,闹洞房,好像全中国都大同小异,不再赘述。至于婆婆的枕头糕、大红枣、大桂圆、甜奶糖等自不必多说。第三天一大早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仪式——小姑子,新郎的妹妹,要为新娘打洗脸水,新娘自然也要给红包了。这是象征着家里的女眷能够接受并且欢迎新娘的加入。第三部分:“人到六十古来稀”。为什么要用这个我自创的标题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老家把老人家到六十岁当成是很重要的,做寿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关于长寿我们老家有一个说法:“六十三、七十四”,具体就是指这两个年龄是很难过去的,就像是两个门槛,过去了就会很长寿,没有过去——自然不用谈长寿了。至于由来说是两位圣人——孔子、孟子就是活这么大的。其实限于我的家乡经济发展很落后,长这么大我还真的没有亲身经历过什么做寿的大场面,即使爸爸妈妈也没有,只是听人谈过一些。有两个事情是要做的:一个是吃长寿面,一种我们老家的特色面条,手工制作,很麻烦,不过味道非常好,只是对下面的水温时机要求特别高,一般只有那些村里的长者才会被委以重任。顺便说一下,我爸爸会做,我从小跟爸爸也学过一些,有机会希望可以推广一下。还有一件事就是拜寿——寿星坐在中堂上,儿孙子女依次跪拜,红包和祝寿语是少不了的。可惜由于经济原因这样的仪式在家乡很少很少,只有特别富裕的家庭才会去办。不过由于近些年来经济的发展,做寿已经越来越普遍了。第四部分:归宿。不可避免的我们谈到了送葬礼仪。 家乡的送葬礼仪虽然经历了“土葬改火葬”的变革,可是基本的礼仪仪式还是很好的保留下来了。下面就我经历过的常见丧葬仪式进行介绍。小孩子夭折是不会举行什么仪式的,只有一个小小的坟墓。老人家去世就做“白喜事”。第一天,也就是老人去世的当天,家里人会找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老人弥留之际给老人穿上寿衣。当老人去世之后两个小时就会送老人的遗体进入棺材。这个仪式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一定是逝者的长子捧着逝者的头进入棺木的,这是一种孝道,同时也是长子为大的一种优待。接着,家里人每个人都要带上“孝白”——女性的孝衣比男性简单,长子的孝衣比其他子女的隆重。由长者将老人生前使用的生活用品烧掉,叫做:“烧脚布草”,寓意让他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生活。到了夜里最重要的是“守夜”,因为死者为大的原因,晚上是绝对不可以让任何动物靠近死者的遗体的!当然长明灯是不可少的。第二天亲戚朋友都要来行礼,这个叫做“送行”。在灵堂的正前方亲友依次下跪,行三跪之礼,家属当然是要回礼的。这一天还要请村中八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给死者在家族的坟地挖一个墓穴,称为“打金地凼(dang)”.第三天是送葬的日子。孙子辈的小孩在队伍的最前面,每个小孩手中拿一只“送葬棒”——一般是用芦苇茎裹上白纸做成——每走过三步就要向后面(棺木的方向)下跪,每九步就要下跪并叩头,此曰“三跪九拜”。在后面是棺木,由八个“凑忙人”,即上文提到的八个小伙子,抬着。如果比较正式的话在棺木前还有吹鼓手。儿子分站棺木两旁,女儿跟在棺木后面,最后是亲朋好友。下葬时,先由长子脱下内衣,赤脖为墓坑扫地。再由“山上先生”——风水师——看方位,决定下葬的角度。在墓地下撒上五谷、五只枣子、五只桂圆、五块糕、五块钱(注意有别于婚礼的“四”),寓意老人在另一边有吃有花。下葬结束,回到死者家里之前要在一只火盆上跨过,相当于去晦气。在死者去世后的三年内家里过年的时候是不可以贴门联的,只要在大门上贴上特定颜色的孝字就可以了。第一年是黄色的,第二年是紫色,最后是粉色。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老家的婚丧仪式之间是存在许多相似之处的,这一点也刚好能够说明一个问题——人们认为老人去世和新人结成连理本身就是“红白喜事”。第五部分:禁忌与吉兆。如果你刚刚赶街回来,路过朋友家,请千万记住不要把你买的任何肉制品带进人家家门——这是一种晦气——在我们老家“肉气”的意思。小孩子吃饭会被家长反反复复埋怨、警告的,因为他们喜欢把筷子竖起来插在饭碗上——我们老家在家里刚刚有老人去世的时候每顿饭的时候都要为死者准备一份餐具,而这份餐具是要插上筷子的……想到以前小的时候,因为这个我被爸爸妈妈没有少打过。喜鹊是好家伙,“早叫喜,晚叫财”。黄鼠狼是不可以打的,它们是有灵性的,会报复你的!燕子做的巢是不可以动的,“动燕如动财”。还有很多啊,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第六部分:节日、族谱、偏方、田间地头……为什么要把这么多东西放在一起讲呢?原因很简单:家乡的很多节日习俗和其他地方基本一致,无需赘述。过年的时候有一个很特别的仪式:初一早晨每家每户都会由家里最德高望重的人到村头(一般是村子里最大的池塘的边上)的“小庙”里拜土地,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中秋节有个小孩子很喜欢的活动:全村的小孩子们每人一只火把(用易燃物制成的棒子)在刚刚收割完的稻田里燃着,尽情的狂奔……一个很值得骄傲的事情:每个宗族都会有一套自己的家族谱,上面记录了家族的每一位成员的出生、功绩、死祭等。平时封存在族长家里,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只有各家的长子才能看到,在“请”之前,需要沐浴更衣,烧香祭祖,一般只有老人去世时查询生辰的时候才用。很长时间才会修订一次,大概是二十年左右吧!再说几个我还记得的比较有意思的民间偏方。艾草洗幼儿的传统已经讲过,小时候如果发烧很长时间不好的话,家里的老人就会拿一个碗,盛上一碗水,放三根筷子,手上攥一把米,说已故老人的名字:“是***回来了吗?”当说到谁的名字筷子站立在水中的时候立刻用米把筷子打倒,说:“马上就烧钱给你,不要难为孩子们啊!”然后就会好了。我很奇怪真的会筷子自己站起来吗?呵呵。农民的田地是最重要的,所以关于田地的好坏也有很多讲究的。例如村头的田如果长的像个头的话就会被称为“龙头”,村尾的就是“龙尾”了,这些田都是十分重要的,关乎风水命运,不会轻易被改动的。第七部分:本人的一些看法、见解。说了这么多民俗仪式我们不难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地方方言和经济对风俗习惯的影响上,例如很多的生活禁忌都和地方上的方言谐音有关系。二,封建观念印记明显。在很多风俗习惯仪式里充满了男尊女卑、长次分明的思想痕迹。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糟萡,可是我们考虑到家乡的经济落后和开放程度等原因,又不得不说的确没有办法。好的是近几年家乡经济逐渐跟上了,以后这些现象会越来越少的。三,迷信思想依然浓重。拿我们见过的很多民间偏方来说,除了少数的有一些科学道理之外,很多都是子虚乌有的谬论,迷信思想在老家还是未能根除。四,传统的继承危机。很少有年轻人还在家乡的一亩三分地里苦苦坚持了,人们纷纷出走,导致传统仪式文化急速流失。像我,以后也许再也不会经历多少那些活动了。这是一种经济社会的进步,也是进步必然导致的阵痛。感谢:写这点东西真是不容易啊! 本可以从网上抄一点更加专业的论文资料,也许会让老师在打分时多多慷慨。可是我没有这样做,相反的,我花了两个半小时打长途回家,向爸爸妈妈还有其他能帮上忙的任何人询问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点点滴滴,再记录整理,然后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出来(不是不想写,只是本人字体实在不雅)。所以,第一个要感谢我自己一番,能在抄袭成风的论文写作大潮下完全做到每一个字都是原创不容易啊!还要顶着被认为论文一点水平都没有的风险。其次真的要好好感谢我的家人、邻居们,我前几天打电话回去要他们准备,事实上他们真的没有让我失望,提供了很多资料,当然,最后很多东西没有写进上面我感到抱歉。最后要感谢的是老师,不是因为这篇小论文,而是感谢老师那些精彩的课堂演讲——真的很棒,让我大开眼界!!2008年1月4日星期五于D26-402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