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我家乡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摘要:厚重的历史必定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历了千年的风霜,桂林以旅游文化名城为世界所知晓,生为桂林人,自身的性格与桂林的氛围融为一体。桂林,是中国一张漂亮的名片;而桂林人,则是桂林的名片。在秦大一统时,设三郡,其一为桂林,但此桂林与如今的地域划分相去甚远。据史料记载,桂林建城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当时为始安县治;至三国时期吴帝孙皓设始安郡,郡治在桂林;直至明代洪武实年,改靖江路为桂林府,“桂林”才作为行政名称正式使用并沿用至今,可见桂林的历史十分久远。厚重的历史必定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历了千年的风霜,桂林以旅游文化名城为世界所知晓,生为桂林人,自身的性格与桂林的氛围融为一体。桂林,是中国一张漂亮的名片;而桂林人,则是桂林的名片。北方小伙儿粗犷豪放,南方姑娘温婉谦和。桂林人的温和性格与气候及地理环境紧密不分。桂林知冷知热、有风有雨,四季分明却不极端,富于变化却合时宜。影响最深的怕是多雨的春季。闷闷的春雷一响,三月的小雨便开始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雨一下就是将近一个月。桂林山水环抱,错落有致的丘陵下是一条清奇的江水,整个城市便是处于群山之中,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也导致桂林不能盖那些摩天大楼。因地势偏远,在宋朝北方战乱不断时也较为安宁,正如《桂林盛世记》中记载:“桂林为广右二十五州之都会,风俗淳古,分野宁固,自秦汉以来无干戈之患。和气所熏,山川秀发。”舒适的小城孕育出了温和的桂林人,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晋代有一人颜延之,可以说是桂林文教事业的创始人。他在独秀峰东南麓一个光线明亮、冬暖夏凉的岩洞里凿石为床,经常在此读书、写诗、作文。此岩故名为读书岩。后人自此亦重视教育,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兼静江知府范成大曾著《鹿鸣燕诗并记》,曰:“月宫移种新栽桂,江水朝宗旧凿渠。”可推测自此桂林种植桂树,并修浚城北朝宗渠。这些举措的寓意都与崇教兴学有关。在各个朝代桂林亦涌现出多位文化名人,守正敢言、刺时愤世的曹邺,游历山川、寻仙访道的曹唐,还有在清代开创了临桂词派的王鹏运、况周颐等。更为突出的则是科举,涌现多名状元,清代名臣陈宏谋治家有方,其子孙连连中举及第,有“五代连科”之称。宋代书院数目排名,广西排全国第八,而桂林占广西的一半。时至今日,桂林人更为尊师重道,孩子们不仅在学校学习知识,也在课外根据爱好前往少年宫等地学习绘画、舞蹈等。生活在于享受,桂林人的生活永远不会单调。工作并不是唯一,有大好的山水等着去欣赏,有有趣的风俗等着去体会。在一些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如龙胜,至今仍保留着唱山歌的风俗。在婚嫁上对歌变得尤为有趣,“岭南嫁女之夕,新人盛饰庙坐,女伴亦盛饰夹辅之,迭相歌和,含情凄婉,各致殷勤,名曰送老,言将别年少之伴,送之偕老也。其歌也,静江人倚《苏幕遮》为声,钦人倚《人月圆》,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凡送老,皆在深夜,乡党男子,群往观之,或于稠人中发歌以调女伴,女伴知其谓谁,以歌以答之,颇窃中其家之隐匿,往往以此致争,亦或以此心许。”曾经在龙胜度过一个晚上,恰逢婚嫁,大家听着山歌,看着新郎迎娶新娘,围着篝火一起唱歌跳舞,这种贴近自然的快乐一生难以忘怀。
山歌不仅是对音乐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它更动听地传达出人们的情感。每逢端午佳节,赛龙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小孩子们都会齐聚在岸边、桥上,满眼期待着比赛的开始。划船的壮汉们动作协调统一,在队长的吆喝声下齐力划桨,你追我赶,场面好不激烈。《赤雅》记载:“桂林竞渡,舟长十余丈左右,白衣数人,右麾白旗,左麾长袖,为郎当舞。中扮古今名将,各执利兵,傍置弓弩。遇仇敌不返,兵胜则枭而悬之,饶歌合舞。十年一大会,五年一小会,遇甲戌年为之,有司毫不敢诘。”写的便是桂林人在漓江上龙船比赛的情景。这个自古流传下来的运动,体现出桂林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永不服输。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便是彩调了。彩调始于桂林农村,是在桂林农村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基础上吸收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精华而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犹记得小时候回老家,在黑夜降临时跟随大人们去听巡演至此的彩调,当时唱的便是经典的《王三打鸟》吧,年龄尚小,并未记得内容,只知所唱的就是桂柳方言,通俗易懂,丑角的脸上涂得花花绿绿,表情夸张逗趣,惹得台下笑声阵阵。十几年过去了,听的人少了,但老人们还是对此爱不释手,没事也会哼上两句。轻松、随意的戏曲真的很适合桂林人。南方人大抵给外界留下一个永恒的温文尔雅的形象,但桂林人也有铮铮铁骨。南宋末年蒙古兵长驱直入,从云南打入南宁,即将迫近桂林,宋理宗下令修建静江府城池,但这不但没有成功防御,反而带来的是生灵涂炭,后被元将阿里海牙所破,《元史·阿里海牙传》记载:“民闻城破,即纵火焚居室,多赴水死。”在日军残酷侵略时,桂林人亦宁死不屈,日军第58师团师团长回忆:“我师团在桂林遭到了广西当地土著的顽强阻击,这些土著武装的装备虽差,但是极为凶悍,至死决心甚浓,其勇猛为我军远远不及,我军士气低落至极点……漓江之水为敌我两军之血染之为赤,此役是我一生中所经历到的最惨烈的战役,并非在于规模,而在于敌军之勇猛。”我们可以笑对无意的冒犯,可以宽容多元的文化,但是对于国家的尊严,必定以生命来守护。在如今这个和平年代,桂林人的生活依旧如漓江水般缓缓地过。漫步街头,人们都三三两两地在逛街,年轻活力的小姑娘们热切地等在路边的小吃摊旁,男孩子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顺便瞄一眼路过的美女,拎着公文包的青年面色略带焦急地打着电话,男男女女在商场里穿梭,随处可见的外国朋友在四处游玩;也有人在漓江的游船上欣赏山水,有人在独秀峰上眺望全程,有人在游乐园里欢呼呐喊。没有高楼,没有急匆匆的脚步,生活就这样平淡地过去了。并不是不思进取,只是想过真正的生活。桂林时常与苏州相提并论。它们分别是从自然和人工的两头去逼近美,都是想把这两头拉过来挽成一朵美丽的花。人不但美食、美衣,还讲究择美而居。一种办法是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尽量打扮得靠近自然,这就是苏州;一种办法是选一块极富自然美的地方安营扎寨,这就是桂林。像桂林山水一样珍贵的是桂林人与自然相默契的精神,像桂林山水一样令人羡慕的是桂林人的生存环境,在进取地实现人的价值的同时,既不是如僧看庙般地媚就自然,也不是赶走自然,而是在自然的怀抱里把现代文明发挥得恰到好处,把自然的美留到最大的极限,让人对自然永存一份纯真,一份童心,人与自然相亲相融。这便是陈毅所说的“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吧。神仙虽好,没有烟火。桂林是一个有烟火的地方,一个真山真水的盆景,一个成年人的童心梦。参考文献[1]谢迪辉著《桂林:中国一张漂亮的名片》,广西大学出版社。[2]黄伟林著《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