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家乡文化资源调查
加入VIP免费下载

泰安家乡文化资源调查

ID:790902

大小:3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家乡文化资源调查摘要为拓展发展空间,精心打造“自然民俗博物苑,天下绝佳养生地”,泰安挖掘泰山石敢当习俗、泰山东岳庙会、泰山道教音乐、泰山皮影戏、泰山刻石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同时泰安还有丰富的大汶口文化和当地的文化资源,让人们“品尝”到丰富的文化大餐。一、泰山文化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我们祖先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坟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神山、文化宝库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1、泰山封禅封禅大典是泰山独有的古老礼仪,构成了泰山崇拜与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这为种礼仪的执行者是历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影响更为深远,形成了从传说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贯穿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延绵相续的礼仪传统。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其中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康熙乾隆等诸位皇帝。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2、泰山刻石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3、泰山石敢当习俗:唐宋以后,广泛流行的泰山民间香社、压石求嗣习俗,石敢当崇拜等,是研究我国民俗发展变异的宝贵资料。泰山石敢当作为一种民间习俗,所包含的“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的“平安文化”,反映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认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具有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泰山是道家名山,又融儒释道为一体,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神4、泰山东岳庙会: 泰山庙会是一种融宗教文化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它滥觞于唐,定制于宋,鼎盛于明清,在民国期间曾一度衰落,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才又逐渐兴盛起来。民间传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和四月十八日分别是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生日,所以民间多在三四月间举行庙会,来朝山进香,庆贺山神和元君的诞辰,因此一开始泰山庙会的内容主要是宗教活动,此间香客要吃饭住宿,又要游玩娱乐,商贸服务和文化娱乐活动也就随之出现。今天的庙会虽然也有众多文化娱乐活动助兴,不过经济贸易却成了它的主要目的。5、泰山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是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发源于西汉鼎盛至清末,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因所用偶人以及场面道具取自驴皮,故称之为皮影。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的元代起,相继传入了东南亚、中东及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时在台上立设影幕,演员在影幕后操纵皮影道具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配有演唱、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是世界上最早的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称其为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对当代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其中,泰山皮影尤为特殊,其他地方表演皮影通常是一个团队,一般都七八个人,而泰山皮影可以单人进行全部表演,所以又叫"单人皮影",表演者在表演时手脚并用,自己配音演唱,全身各个部位都被调动起来,没有一处可以得闲。6、泰山道教音乐:泰山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即做道场)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泰山道教伴随着泰山独特的神文化现象发展起来,泰山神无与伦比的地位成就了泰山道教文化的鼎盛,泰山道教文化的鼎盛孕育了泰山道教音乐的繁荣。二、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相邻乡镇的磁窑镇,后来为了方便记忆就用了汶河乡镇大汶口镇的名字,进行发掘,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其后,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于1974、1977、1978年,又先后进行多次发掘。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几可与今针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苏北,而以泰山为中心,大汶口先民最早把泰山奉为神山、圣山。在大汶口文化系统中,泰山以南的大多数墓地,墓向大体朝东,历数百年仍大体一致,显然是受某种原始信仰的支配,反映的或为本氏族来源之处,或为死后灵魂所归之地,都同日出东方日落西山的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这是太阳崇拜的萌芽。在一系列泰山神祇身上,也若明若暗地含有崇拜太阳的含义,如泰山地区属“少昊之墟”,少昊之“昊”,从日从天。值得一提的是:大汶口先民对太阳和泰山的崇拜,不是孤立单体崇拜,而是一种复合崇拜。陵阳河遗址发现的由“日”、“火”、“山”组成的陶文符号,整个图形文字反映的正是史前先民在大山之上,祭日以祭天的生动形象。东汉末年,东阿程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 。一直到今天,人们仍有到泰山顶观日出的习俗,当成人生一大快事。先民们对高接云天的泰山原始崇拜,也正是中华大地在上古时代广为流传的日神崇拜的缩影。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三、泰安地方文化1、泰安宁阳蟋蟀文化宁阳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它主要发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真正的蟋蟀名产地,以山东齐鲁大平原而闻名全国,而山东的宁阳县是蟋蟀王国王冠上的宝石,宁津种的蟋蟀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同时宁津蟋蟀还有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顽强的斗性、耐力、凶悍,有咬死不败的烈性。所以近些年来全国蟋蟀大赛中,宁津种的蟋蟀多获冠军。历史上宁津蟋蟀为历代帝王斗蟋蟀的进贡名产地,历史上才有宁津蟋蟀斗慈禧的民间故事传说。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清代时,活动益发讲究,先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体形雄而矫健。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马尾鬃引斗,让他们互吹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今已被废除,但民间仍保留此娱乐活动。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又从民国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这一活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呈现出年甚一年的趋势。2、肥城的桃文化桃乡因种植肥桃形成了一种饱含情韵的风俗。春来桃花似烟霞,附近人有入桃林赏花的风俗, 家家户户有在庭院栽植桃树,在室内插桃枝的习俗。有用桃木刻制小棒槌、小桃木棍、小桃剑带在腰间避邪的风俗。 桃农有祭“桃王”的风俗。桃树上发现一个花芽长两个并蒂果的,俗称“桃王”。俗信桃行里“桃王”多,肥桃一定丰收。所以,一发现“桃王”,桃农便于树下上供烧香祭拜,祈求“桃王”保佑桃行丰收、发大财。 桃乡有保护良种的传统。清代曾在县城南关火神庙旁立保持肥桃良种碑,人称“肥桃复兴碑”。作版画的可以在这里寻找红色的桃木版。爱好民间工艺品的可以在这里得到桃核雕成的摆设、印钮、捻珠、十二生肖、花篮、葫芦、小船、元宝等等。爱好民间文学的可以在这里搜集到与桃有关的歌谣与故事。  这里已经开过“佛桃书画会”,这里每年桃熟季节都举办肥城佛桃节。参考文献:《泰山大观》《泰山封禅与祭祀》《泰山风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