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海口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状况调查海口历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包括琼山府城传统民居型历史文化街区和海口旧城骑楼型历史文化街区两大部分。同时,海口现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等类别,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其中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包括丘浚故居、丘浚墓、海瑞墓、五公祠、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等5处。本次社会实践我主要调查的是海南省政府对琼剧文化及五公祠的保护。 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是南戏的一支,与粤剧、潮剧和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琼剧历史悠久,是流行于海南省、广东雷州、高州和广西合浦一带的地方剧种,由潮剧、闽南梨园戏吸收当地人民的歌谣曲调发展而成。2010年7月25日下午,省政协召开协商督办提案座谈会,对省政协五届二次会议重点提案《关于加大教育力度,加快培养保护、发展、创新琼剧人才的建议》、《关于保护和发展儋州调声的建议》和《关于保护和发展临剧的建议》进行协商督办。与会人员对琼剧、临剧和儋州调声等海南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以及对琼剧、临剧和儋州调声的传承名录、普及基础、人才培养、经费投入等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协商讨论。此次会议,主要是解决政府在保护琼剧文化的经费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今后琼剧的出路进行讨论。琼剧
作为地方戏曲,唱琼剧需要海南话,导致在年轻一代,尤其是我们90后的一代人中,很少有人会的!就我自己来说,我是不看琼剧的。不得不说,琼剧对我们来说有点鸡肋的意思,但是作为海南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保护起来!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特色,其存在时经过历史的考验的,它们和流行乐曲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可以因为自己的不懂就不去保护!文化的保护,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政府的宣传和支持,同时也需要琼剧人员的积极配合,对琼剧的文化进行更好的改进,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为琼剧的发展找到更好的出路,毕竟,年轻一代才是琼剧的未来。据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海南省演出市场各类演出达3000多场次,新喜剧、芭蕾舞等剧种首次在海南演出市场亮相,奥地利莫扎特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和俄罗斯国立芭蕾舞团等15个著名艺术表演团体及明星的演出异彩纷呈,同时还有以53届世界小组总决赛为代表的10个颇具规模的全省性、全国性和世界性模特类比赛在海南举行,极大地丰富了海南人民的文化生活。但在繁荣的演出市场下,被称为海南文化象征的琼剧,却并不及其他演出形式红火,尤其是在国营剧团上。国有剧团在致力于琼剧文化资源的整合、改造和开发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中华文化社区网”
统计资料显示,建国以来,琼剧经过广大琼剧艺术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开拓创新和推陈出新,全岛琼剧表演团体达到15个,演职员2000多人,海口和大部分县市都有了琼剧团,各种大大小小的民间琼剧团数量更多,使琼剧在全国360多个地方剧种的排序从第87位跃居第18位。又据2004年文化报《聚焦农村文化经营》一文数据表明,近几年海南琼剧年平均演出场次大约有4500场,足迹遍及海南18个市县的每一个乡镇村落,有的甚至跨海到徐闻、雷州、湛江等地演出。2004年《海南年鉴》记载,截止2003年底,海南省文化市场经营单位一共有3439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535家,营业性演出团体73个,营业性演出场所69家。2003年全省送戏下乡1015场,其中海南省琼剧院一团、三团、青年团、实验团赴琼山、文昌、澄迈等8个市县演出琼剧297场,观众达20万人次。但是,琼剧的国有剧团数量有限,并受到来自民营剧团的巨大压力,一度出现萎靡和停滞不前的状况,其发展可谓举步维艰,2003年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采写的《琼剧的春天正在悄然来临吗》一文指出作为海南琼剧艺术中心的海南省琼剧院,目前有四个团,平均每个团一年演出80场,不及民营剧团的三分之一,而像海南省琼剧院这样的国有专业剧团海南省仅存5家,而海南一个小小的大致坡竟有十多家民营琼剧团。民营琼剧团的数量远远大于国有剧团,因此琼剧的问题主要也存在于民营剧团中。可是在民营剧团中,也有自己的困惑。被称为“琼剧之乡”的定安,从解放前至六十年代,琼剧观众就达到80%以上,且有50%的人懂得唱琼剧。解放初期全县共有70多个民营琼剧团,约2000多人。八十年代初期,定安的民营琼剧团更像雨后春笋,全县一下子就发展到80多个,人数达到4000多人。
民营剧团昌盛的原因之一是海南的人均收入低,尤其在农村。尽管专业国办琼剧团体的演艺质量比民营剧团的要高出许多,但对农民百姓来说,琼剧演出的低价格往往比高质量更为重要和“实惠”。民营琼剧团看中的正是这一点,以低价格争取演出场次,使得国办专业琼剧团在占领农村琼剧演出市场中受到了冲击。然而民间剧团由于其自身“草根性”的制约,带有浓厚的传统戏班子的色彩,加之这些剧团长期活跃在农村,这就决定了其产业化进程的局限性和弊端性。所以作为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琼剧的推广还有很大的工作要去做,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也要关注,支持家乡文化的发展,这才我们的游子才会对家有更多的认同感。我要调查的第二个就是府城政府对海南省五公祠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承载着漫长岁月历史文化厚重的沉淀,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发展海南旅游,首先要保护好海南原有的历史遗址与文物,而不应见钱眼开,为了旅游经济收入而搬迁或动摇它的根基。“但若果真有哪个实权官员头脑发热,敢下令将五公祠搬迁了,他就是损害海南历史文化的罪人!”南海网网友直言。 “五公祠是海南文化的根,根破了树叶还会茂盛吗?”如果把旧的建筑全拆了就不叫文物了,就算有本事把建筑物拆了用原材料一点也不破坏的原样重修,浮粟泉和洗心泉怎么搬?网友认为,五公祠当前的急迫任务是加大投入,保护修缮的同时,按法律规定适当扩大保护区域,该让路的不是文物本身。
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关于五公祠搬迁的事的网友回复。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同时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年轻一代对海南的文化的保护是支持的。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就表明了我们政府对文化的保护是符合新一代的愿望的,也是实际可行的。我们政府必须加强对文化的保护工作,切实做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和谐发展,这样,我们的游子才会对自己的家乡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来到五公祠景区,景区内游客显得较为稀少,有三三两两结伴游玩的,偶尔也有一两队观光人员跟着导游小姐了解这些古老的亭榭、楼台的历史和传说,整个景区在夕阳下呈现出一种闲适美好的样子。但我发现,五公祠古老的围墙斑驳,里面不少文物古迹剥落损坏,使得整个景致也略显几分凋零。听闻有人建议搬迁五公祠,一对正在游玩的情侣告诉我,作为海南本地的他们认为,五公祠代表了海南的文化与精神的精髓,五公祠要搬迁的提议着实让他们无法接受。“古迹旧址搬迁了那还叫旧址吗,那叫新址?”从吉林远来海南游玩的游客表示,尽管对五公祠并不了解,但搬迁文物古迹,她摇摇头,表示不赞同。已经游玩了一圈五公祠的她认为,五公祠的经典文化内涵似乎没有被足够地挖掘和展现出来,或许自己是外地人对海南文化不太了解,五公祠这个景点并不吸引人,可以扩建修护但不能通过搬迁解决问题。
国际旅游岛项目让海南人队开发旅游的热情又上升到新的高度,但是通过我在五公祠的调查,我觉得我们年轻一代在文化的归属感上还是很强烈的,我们是希望经济发展,改善我们的生活水平,但是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我们都希望文化可以保护下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文化!就我个人的感觉,五公祠文化其实还是有很多的潜力可以挖的,我们自己小的时候就是经常到那里玩,我们对这个公园性质的文化场所还是有比较深厚的感情的,虽说现在没怎么去玩了,但是聚会的话我们一般都是在五公祠见面的,这估计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的一种看法吧,如果哪一天,我们发现五公祠没了,或许就有有中失落的感觉吧,就像我们看到自己的小学的校园被拆迁之后,在去新的校址,已经没有当初的感觉了。“千秋功罪垂定论”,愿“五公英烈气”呼唤“群才奋起莫负斯楼”,我们海南文化还有更多的潜力可以挖掘,我们要做好对家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