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家乡文化大搜索材料易武历史文化
加入VIP免费下载

西双版纳州家乡文化大搜索材料易武历史文化

ID:791111

大小:57.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普洱茶六大古茶山、茶马古道、传统制茶工艺、民族茶文化的遗产价值及申报文化遗产的意义(易武乡文化站:刀易学供稿)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是指西双版纳州东北部澜沧江支流椤梭江一带低纬度高海拔山区的各族人民利用“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山高雾浓,土质肥沃、适合茶树生长、茶叶品质优越”的特殊地理气候,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改造、开垦的上万亩古茶园农业生态奇观,并繁生出来的茶叶传统加工制作工艺,茶叶民族饮食、药用文化,与茶叶、茶祖有关的民族山歌传说文化、祭祀文化,承载茶叶贸易、运输、连接古今文明、传递各地文化的茶马古道文化,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景观。文化遗产类型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现在又有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如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受到世界遗产专家的关注。六大古茶山、茶马古道属于文化遗产中的即属于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又属于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类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普洱茶六大古茶山、茶马古道历史悠久。阮福箸《普洱茶记》称:“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唐代樊绰在《蛮书》云南物产第七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淑、姜、桂和煮而饮之”。清人阮福《普洱茶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南诏备考:普洱茶产于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六山,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早在西周时期西南夷就已经引用野生茶,并以地方贡物“荼”21 上贡朝廷,荼即茶,西南夷上贡的也就是普洱茶;东汉末三国时期野生茶逐渐驯化实现人工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唐代虽然没有六大古茶山的确切名称,但普洱茶已经是士庶皆用,并且产茶的大致方位已经明确即银生城届诸山;明清时期普洱茶已经是名遍天下,并且明确了主产区即六大古茶山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易武)。二是普洱茶六大古茶山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普洱府志记载六大古茶山“周八百里、入山做茶者数十万”虽然几经沧桑,但仅核心区易武境内就有11430多亩古茶园,可谓是山山有茶园、处处有茶庄。三是与自然环境结合得特别紧密。茶叶是绿色生态农业,六大古茶山的古茶园都是在西双版纳这块北回归线以南唯一的绿洲的森林里面,就连村庄也是时隐时现以森林里面,形成森林—茶园—村寨,一者包含一者同构的生态系统,它既是人文景观,也是自然景观。六大古茶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独特创造力,是西双版纳州六大古茶山各族人民的大地母亲,是中国生态绿色农业的优秀代表,被专家赞誉为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完美结合的典范。四是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生态与和谐是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传统制茶工艺、民族茶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对自然、茶树的深刻崇拜以及民居建筑、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服饰、歌舞、传说、故事和文学诗歌均以茶叶为核心,处处体现着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融的特点。五是文化遗产价值特别突出。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作为祖先的遗产,一个千年文明活的系统,是中国生态农业的优秀代表,是世界农业21 文明的典范,它具有丰富的多学科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历史价值: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是茶山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茶山的兴衰昭示着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兴衰。盛世兴茶、茶兴则茶山兴盛;茶山衰败则说明茶市衰、茶市衰则说明国家经济社会衰落,可以说,六大古茶山的发展史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史,也是西双版纳州各族人民和谐发展的历史。科学价值:古茶山不仅是茶山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内涵丰富的科学系统。茶山各族人民关于人居环境选择、生态保护、社会结构、自然资源利用、传统茶叶加工制作、生产管理运输贸易、茶叶饮食、药用文化以及对大茶树的保护、管理、祭祀崇拜等方面创造了独特的方式和经验,处处体现着朴素而又严谨的科学精神。经济价值:经济价值即实用价值。六大古茶山自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西双版纳州山区各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茶产业仍然是西双版纳州、云南省乃至中国山区人民的一大支柱产业,六大古茶山各族人民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向世界提供者茶叶这一绿色、健康的自然饮品,六大古茶山它不同于许多古迹古物,如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等,已失去它们本来的功能,成为历史的遗存,它也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如泰山、黄山、尼加拉瓜大瀑布等等,或单纯的人文创造,如曲阜孔庙、拉萨布达拉宫、北京颐和园等等,它是茶山人民与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大自然相融相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21 美学价值:六大古茶山作为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典范,是个活的系统,又是美的化身。千百年来,古茶山穿越了数不清的风雨,始终展现着她常绿常青的风姿。古茶山里古木苍穹、绿意葱葱,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正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林下茶树或俊秀挺拔、或、或如星奇零落、或成行成排、错落有致。宛如蝴蝶般的采茶少女穿梭期间,银玲般采茶山歌与周围的鸟语花香融为一体,这不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然之美吗?古茶山她的自然美、内在美,形式美,她的节奏美、群体美、个性美,无不给人以美的震撼!这种大气的美,鲜活的美,使亲近她的人们得到无与伦比的陶冶和享受,激荡着人们的精神、洗涤着人们的心灵。六大古茶山作为美丽、神奇的地方,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旅行的天堂,文学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宝库,媒体记者争相报道的自然素材。保护价值:六大古茶山的文化内涵就是生态与和谐,文化多元、生物多样、和谐共融是古茶山最突出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六大古茶山不仅是彝族(本人)和其他境内世居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也是向往和平与发展的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所以,六大古茶山值得全人类共同珍惜和保护。六大古茶山作为中国绿色农业-茶业的优秀代表,世界农耕文明奇观,六大古茶山是我们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文化瑰宝,是老祖宗留给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彝族、基诺族等版纳州各族人民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六大古茶山申报国家文化遗产将21 是我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申遗成功”,将有利于滇西南边境的巩固;有利于解决六大古茶山片区农村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有利于促进境内彝、基诺、布朗、瑶、傣、拉祜、哈尼等少数民族的团结和进步;有利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宣传、展示我州形象,促进我州持续快速发展。以易武为代表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调查、保护、宣传、管理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申遗”时机已经成熟。宋后历代有关云南地方物产的史书都会有关于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调查和记载,清代普洱府志、思茅厅志载:普洱茶原产于府属六山:一曰攸乐、二曰莽枝、三曰革登、四曰倚邦、五曰蛮砖、六曰漫撒(易名易武山)。民国时期赵思志就任镇越县县长,对镇越县全境(境内包含五大茶山),主要是易武区进行了深入调查后主持修编了《镇越县县志》。1994年修编勐腊县志以及列次修编文史资料,都对易武茶产业、茶马古道、易武老街、王少和故居、易武人民革命斗争等自然人文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有了详细记录。自1994年普洱茶开始炒热以来,就有台湾、日本、韩国等国内外客商、专家学者、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法国电视台、香港电视台、台湾电视台、云南电视台、西双版纳州电视台及多家媒体记者到易武“寻香问茶”21 。在央视二套、七套《农广天地》栏目、十套《探索发现》栏目、云南电视台《云南大不同》栏目等多个栏目组里都有关于古茶山易武的报道。其中云南省政协报经济观察周刊记者詹英佩近十次到六大古茶山调查访问,写出了《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普洱茶的故乡西双版纳》。易武乡本地居民张毅老乡长、高发昌、易武正山公司经理曾丽云等人也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所见所闻写出了《古六大茶山纪实》、《古六大茶山史考》、《古茶第一镇——易武》等书籍。同时,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古茶山的调查、文物收集、保护、和宣传展示工作,易武乡乡文化站在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做好文物普查工作,专门组织工作人员跋山涉水、走访群众,走遍了倮德旧衙门、大旧家、旧庙、大寨、一扇磨、漫撒、弯弓、麻黑等地。对辖区内的古庙、古碑及其它实物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不可移动的也进行了登记造册,做出文物标签,并向老百姓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并筹资维护这些历史文物古迹。对现存可移动的实物,想方设法收集保护。2003年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科院勐仑植物园召开。2004年普洱茶圣地易武古镇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特色旅游小镇。2005年3月成立了易武乡文物陈列室,对外开放,宣传展示易武历史文化、茶文化。2006年在易武关帝庙基础上建成了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于2006年10月30日正式开馆,馆内共收藏了石刻碑文12件,石刻图案5件,木匾5块,清代字据契约12份,当地百姓祖传的制茶、泡茶、马帮驮运茶工具等杂件20321 件,各茶庄、茶号生产的茶叶样品146份,有关茶文化历史的书籍23本,合计406件。挂有宣传展幅20幅。目前博物馆接待了云南省政协主席、国家文物局局长、云南省副省长孔垂柱、国家供销联社社长、省文化厅厅长、民政厅副厅长、省军区装备部长、普洱市市长、景洪市市长、文化厅文物处、计财处、省文物局、省考古所的有关领导和中外专家学者、游客、茶商及媒体记者65800余人次。2007年易武古镇被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4月24日,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亲临易武调研文物普查和管理工作,对易武的文物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明确指出要组织将勐腊县易武茶马古道发源地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普洱茶六大古茶山申报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将勐腊县易武茶马古道发源地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材料已经县、州、省三级人民政府审核通过,上报至中央;2009年5月由易武乡文化站、易武正山公司在勐腊县文体局的指导下组织将易武“七子饼”普洱茶传统手工技艺申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继续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制定计划,坚持不懈地做好(1)茶文化传播;(2)古茶树资源普查,古茶园的养护和改造;(3)进一步挖掘龙团凤饼、八色贡茶等传统形制的特色工艺;加大科研力度,不断总结,对每一个工艺环节进行数据研究和指标量化;21 (4)科学化、系统化整理制茶工艺流程,世代传承。通过前期工作,当地党委、政府对普洱茶六大古茶山、茶文化的保护已经有非常好的基础,下一步要充分依托各方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对外加强普洱茶六大古茶山申遗,对内强化保护,举全州之力,顺势而谋,乘势而上,将普洱茶六大古茶山申报农业文化遗产工作进行到底。(一)进一步统一思想。申报农业遗产工作是保护好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文化和生态系统的战略选择,是版纳州边疆少数民族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协调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共同推进的良好态势。“申遗”时机成熟,应顺势而谋,绝不能功亏一篑。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深化认识,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推进申报农业遗产工作。(二)进一步加强保护、管理。以申报遗产为契机,继续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保障六大古茶山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认真做好古茶树资源保护工作,拆除与古茶山文化景观不协调的建筑物;在保护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启动传统民居恢复改造工程,针对当地传统民居的特点设计若干种具有古朴、自然、和谐传统风貌的民居,分步实施;积极挖掘整理核心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代表性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积极研究力大古茶山农产品、民族工艺、民族文化产品的保护性开发课题,为“申遗”创造条件。(三)进一步做好申报业务。充分挖掘六大古茶山21 的文化价值及其独特性;根据新的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操作指南”,编制《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保护规划》、《普洱茶六大古茶山申报文本》、《普洱茶六大古茶山管理暂行办法》,并按照规定的文本格式填报申报材料,纳入国家文物局申递审批程序。(四)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创新宣传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提高普洱茶六大古茶山知名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申遗”、支持“申遗”、参与“申遗”的良好氛围。(五)进一步加大对外协调联络。加强与国内外“申遗”专家沟通、联系,争取上级更加重视和关心普洱茶六大古茶山申报农业文化遗产工作。赢得各方支持,力争普洱茶六大古茶山申报农业文化遗产早日成功。 共青团易武乡委员会二0一0年七月八日(易武乡文化站:刀易学供稿)21 易武古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材料(易武乡文化站:刀易学供稿)易武是普洱茶的圣地,贡茶之乡,优质“普洱茶”、“七子饼茶”的原产地,滇藏茶马古道的起点,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所在地,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风景片区望天树森林公园、孔明山、天生桥景区内,距离县城勐腊90公里,距州府景洪109公里,土地面积878.2平方公里,东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100公里,南与瑶区、西与勐仑、象明、北与江城县整董4个乡镇毗邻。全乡,辖有易武、麻黑、纳么田、曼腊、曼乃、倮德6个村民委员会,73个村民小组,13874人,居住着汉、彝、瑶、傣、苗等13种民族。易武作为云南省的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旅游小镇、千里边疆文化长廊规划的重点乡镇、汉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承和发展的集中反映地、西双版纳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实证文物资源,共同构筑了纯真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各原始素材情况简介:一、易武人民革命斗争纪念碑易武系原镇越县(今勐腊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48年5月,原镇越县参议长王少和遭反动政府迫害入狱,21 6月30日经进步人士率众武装暴动,杀死敌县长杨瑞麟等7人,救出王少和。7月,中共思普特支派出书记潘明等人到易武领导王少和反蒋武装,开展对敌斗争,8月,国民党保安三团和九十三师反扑进犯易武,王少和部及易武人民奋起还击,打退了敌人数次进攻后主动撤离。11月26日,王少和部重新攻克易武,成立了由我党领导的“镇越县行政部”,并派出部队到勐仑、勐捧、勐腊清剿残敌,于12月解放26日解放了镇越县全境,成立了我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和反蒋武装,云南人民自卫军江越支队(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并参加了解放车(车里)佛(佛海)南(南桥)的战斗,最终解放了西双版纳州全境。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教育后人,二00三年七月由中共西双版纳州党史征集研究室征集资料,中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委、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立此革命斗争纪念碑。二、王少和故居王少和(字叔春、灿文),1901年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拥护抗日,提倡抵制日货,经常为民请愿,调解民众纠纷,享有一定威望,被推为“镇越县抗日民众自卫大队”大队长,云南省主席赠予“保障边疆”21 词匾。1943年任镇越县临时参议会副会长,1945年任参议长,国大代表。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指导下,发动武装暴动,任镇越县人民自卫军总队长,行政部(代行县政权)主任,1948年12月任云南人民自卫军江越支队副队长,1949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九支队镇江整训总队总队长,1949年10月任镇越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50年3月任勐海县副县长,1951年病逝。王少和故居建于清末光绪年间,总占地面积481.9平方米。砖木土结构,用木质穿抖,外墙用砖石打基础,上面砌土墙,房顶用青瓦建盖的四合院。这儿曾经是王少和一家居住地,是王少和为民调节纠纷、处理日常事务的场所,解放后,也是镇越县人民政府和易武公社革委会的办公旧址。王少和故居现保存完好,为何天能、李应昌两家居民住房。现布局为两正堂、四耳房的二层楼房,外加两天井和门房。正堂为垂檐建盖,屋脊两端和四个屋檐翘起;大门内外有有数条青石台阶,进入大门是宽敞的正方形天井,正面上房为堂屋,整个民居的屋檐、柱子、门窗都有鸟鱼花草等精美的雕刻花纹,能看到清晰的中原建筑文化艺术。是一个难得的历史建筑、旅游参观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三、白云洞及摩崖题诗21 易武白云洞位于易武古镇东南侧一里的马道子山腰上,分为旱、水两洞,旱洞长30米,高7米,宽3米。洞中有钟乳石,石洞两壁刻有诗词,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勘界官员黎肇元(号寿昌)、许台身根据清朝廷卖国条约《中法续议界务专条附章》割让勐乌、乌得回到易武后伤感所题。题诗内容如下:题仙人洞——许台身天留古洞白云间,时有神仙自往还;门外荫垂多霹雳,座中香入尽芝兰。开怀直许罗群宿,举目居然小泉山;若使祖龙鞭可借,岂容流落在南蛮。浪淘沙一——黎肇元边外寄行踪,直道难容。盘根错节难英雄。璞抱荆山空自叹,气吐长虹。往返两春冬,世事朦胧。欺君秦桧主和戎。纵有张韩刘岳出,失水蛟龙。浪淘沙二——许台身21 奉使出岩边,谋虑多艰,才蔬朝夕愧无闻。最感重洋来外侮,民事堪怜。世事莫争妍,沧海常迁。天留奇洞在人间,补种桃花三百树,遁迹桃源。21 勐乌、乌德位于今老挝丰沙里省北部,原属于中国,属于西双版纳(十二版纳)之一,境紧靠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乡,总面积约三千多平方公里。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世代生息着原属于我国的傣、哈、瑶、克木、扑满等少数民族民众。自从越南、老挝沦为法国殖民地以后,法帝国主义殖民军对我国边境垂涎已久,蓄谋伺机掠夺占有。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法帝国主义借助索胶东半岛为词,迫使清政府割让勐乌、乌德以酬其劳。清政府无能,只得做出让步,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京签订卖国条约《中法续议界务专条附章》正式割让勐乌、乌得,还要求云南派勘界官员黎肇元(号寿昌)、许台身前往割让,给立界碑。两乌割让归法后,当地百姓和土司都不愿归法,成千上万的民众向前去交地的官员啼涕哀求“甘愿让利不让地,永为中土臣民”。有的村民不愿忍受法殖民主义的残暴统治,先后暗地组织搬入勐腊县境内。普洱参将刁丕文曾率军队与法国殖民军进行战斗。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激起了西双版纳各界爱国主义人士的强烈反抗,当时州内许多民众都以不同形式组织反对清政府出卖领土的行为。两官员迫于无奈,做了卖国之事,心中非常气恼,回到易武后做了此富有爱国情怀的诗词。1934年,赵思志就任镇越县县长后,游历全县各地,组织民众进行团练,积极筹备抗日,来到此洞,看到题诗以后,触景生情,作诗多首,并督工修补石洞,并将所题诗词刻于洞壁:题易武仙人洞——赵思治两场古洞本相间,只为兵农自往返。壁峭悬岩难结草,泉清亭小可培兰。喜邻桃源添广厦,啸傲竹城含远山。金瓯已缺空浩叹,国防重寄在荒蛮。1948年王少和遭反动政府迫害入狱,激起各界人士强烈不满,1948年6月30日21 易武开明人士在此洞策划举行武装暴动,援救王少和,打响了易武人民革命斗争的第一枪。白云洞以其洞内激情澎湃的爱国主义诗句、洞内发生传奇的历史事件成为易武古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素材之一。于1988年被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批准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彩云洞位于易武乡纳么田村委会茶胶五队背后半山上,洞长400米左右,洞内开阔,有清泉流过,洞中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景观。1934年,赵思志就任镇越县县长后,游历全县各地,组织民众进行团练,积极筹备抗日,寻找防空洞来到此洞,感慨万千,写下:余以国难严重,边防紧张,乃积极训练壮丁,布置防空,盖二月于兹矣。丁丑重九后二日,率队劈操场适有以石相告者,于是各执利器,准备探险,伐木剁草,遂得小孔,拥火以入,葡甸高下,不可穷尽。入之愈深,水湍愈激,循流而下,数步一窟,行者亦数步蹲,屈折往复,莫辨西东,约数十武,攀岩越梯,得一广穴,探之如幻,涉之奥妙,窥之夥如,愈进愈奇,愈出愈妙,或如游龙,或如舞凤,或如睡狮,或如扑虎。其或玉柱撑天,其或金钟匝地,时而长桥卧波,时而虹霓焕彩。玲珑可目,宏敞可居,广夏可喻,桃源可拟,异哉斯境,岂山川有缘,壮游者,高呼答应与!抑城池天造,勉移者仁济众与?广厦离宫,吾民其游乐乎。勉占数绝,聊以志怀,不问成勺否也:石洞题诗——赵思治举国烽烟戎马恩,边防重寄难英雄。借问桃源何处是,渔人遥指山谷中。21 携来团对寻迷路,腰带刀枪各不同。深入虎穴无限意,欲尽水源西复东。坳奥幽敞仰苍穹,嶙峋峭峻贯长虹。我亦无能成广厦,暂作斯民避难宫。造物有意藏蛟龙,天然妙景白云封。万方多难觅山城,一朝宣露为谁通。忧国忧民泪几重,勉作登高啸秋风。勒马易武岭上望,群山低首拜英雄。彩云洞以其独特的溶洞景观、激情澎湃的爱国主义诗句、传奇的历史事件成为易武古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素材之一。五、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2006年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在关帝庙原址仿照原来建筑风貌,修复建成了这个占地350.31平方米的博物馆,于2006年10月30日正式开馆。馆内共收藏了文物406件。挂有宣传展幅20幅。21 该馆通过丰富的实证文物集中反映了古六大茶山曾经辉煌,易武古镇作为贡茶之乡、普洱茶加工制售中心、茶马古道源头的历史地位,让了解史情的茶山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同时,也通过详实的资料简述了因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贪污腐败、层层盘剥,致使茶山逐渐衰落;而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堵卡、封锁,日本侵略者的无情战火则是致使茶山走上最终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使广大爱国主义民众听了,无不为之动容,愤慨。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以其丰富详实的资料成为了易武古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要素材之一,并发挥了以馆带景点的骨干宣传作用。易武古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易武古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勐腊90公里,距州府景洪109公里,随着距基地较近的昆曼高速公路建成开通,穿乡而过的0538线路、易勐公路道路硬化改造工程完成,交通条件极其便利。易武以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首,贡茶之乡,茶马古道的源头,云南省的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旅游小镇、西双版纳革命老区,千里边疆文化长廊规划的重点乡镇,汉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承和发展的集中反映地,在全县、全州、全省乃至全国范围都具有较高影响和知名度,其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全州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中具有重要地位,慕名前来参观旅游的人逐年增多。21 易武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易武古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随着易武经济社会发展,相应的设施和接待能力不断提高,适宜群众参观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乡里还成立了以乡党委、政府为领导,乡文化站为主体管理单位,乡团委、妇联、工会、中小学为辅助单位,多位一体的管理组织机构。各单位人员分工明确,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承担起了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义务,经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配备了专门的讲解人员,乡文化站还组织干部职工参观了迪庆州红军长征博物馆,学习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经验。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我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纳入单位的主要工作中来抓,积极宣传易武的历史文化,弘扬革命老区精神,抓准各种节日,认真组织,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活动,特别体现在党、团、少先队的活动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教育后人,让大家更加坚定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008年5月4日,乡团委组织团员青年打扫了易武街、易武革命烈士纪念碑、茶马古道起点碑,悬挂了爱国主义宣传横幅。5月6日,260多名团员及乡党政领导在易武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缅怀革命烈士,同时表彰了先进团支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进行新团员入团宣誓;10点钟参观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并进行爱我家乡,建设家乡教育;7月1日,易武乡党委、各党支部以多种形式开展建党87周年爱国主义纪念活动。7月2日21 信联社党员干部职工参观了易武革命烈士纪念碑,易武老街,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麻黑老茶园,回顾党的革命历程,缅怀革命先烈,了解了易武历史文化,茶文化。7月25日,共青团州委书记岩糯香、团县委书记李萍芳一行还参观了茶博物馆、易武人民革命斗争纪念碑、王少和故居等场馆。9月23日,与勐腊县委党校开展流动党校爱国主义授课活动。12月18日,州妇联陈爱玲副主席及参加易武乡妇女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全乡妇女代表参观了茶博物馆、易武人民革命斗争纪念碑、王少和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场馆。2010年5月日,易武乡团委、易武乡中心小学组织50多名少先队员清扫易武人民革命斗争纪念碑,缅怀革命烈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09年、2010年省、州、县各级党史研究机构工作人员多次到易武进行党史调研、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普查工作。此外,易武乡文化站还认真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及农村科技知识带给了老百姓,取得良好效果,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几年来,我们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9221 次,受教育11140余人次,为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了积极努力。易武古镇爱国主义教育管理主体单位易武文化站始建于1982年,负责开展管理辖区内的宣传文化工作。从一人一站,发展到今天的4人一站,配置有爱国主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脑6台,办公电脑2台,投影仪1套、音响设施1套、电影放映设施1套,宣传栏2块,图书4371册,博物馆收集文物406件,办公设施基本齐全,被评为云南省一级文化站。为开展易武古镇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根据易武古镇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健全的管理组织机构,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越的教育条件,有计划、有组织而又频繁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09年7月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将易武古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评定为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青团易武乡委员会二0一0年七月八日(易武乡文化站:刀易学供稿)21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