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分工作系…..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假期回到家中,发现家乡又多了一些变化。看着家乡的人都过的其乐融融的,外出务工的人也陆续回到了家中,大家都忙的不可开交——为了即将到来的春节。办年货的办年货,大扫除的大扫除,一派和谐的景象。听着家乡的语言,看着家乡的风景,听着他们讲着家乡的事,我不由得对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以及乡亲们在家的生活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现在我们国家对农村的发展十分的重视,对农村的改变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以前,虽也接触“三农”问题,也时不时的见到、听到关于“三农”的报道,但只是心动过,没有切实去了解,去调查一下,哪怕是肤浅的实践。自己从小生活在农村,从大山里走出来,对农村的生活已习以为常,熟悉不过,但却从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关注、思考、调查实践过,也许是太习惯反而不在意吧!也许是心智混沌,没有开窍吧!直到今年寒假,才猛然醒悟到自己是不是该做些什么了?走出书斋,切实关注身边现实。因此,我走访了村上的一些长期在家的人,了解了一些具体情况,而后又亲身实践,进行了其他面对面的交谈,进一步了解了家乡人的生活处境现状,以及他们的一些打算与愿望。通过我开始简单的一些交谈,我发现大多数人对当前的农村生活既有满足又有很多希望。这主要反应在不止是在物质需求的层面上了,他们还更加渴望精神层面上更好的生活状况。这让我对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有了深入了解的欲望。于是我就在“我的家,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这一问题上进行了调查。我利用寒假返乡中的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时间:2011年1月23号至2011年2月7号。.--
-地点:……………………………………………………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洪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及一年四季从农忙到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二、总体状况及分析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内在的渴求。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强,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呈现出以广播电视为主,报刊、网络传播为补充,日益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但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仍然单调而贫乏,他们抱怨“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渴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趋于向城市接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偏远地区的农民、不常出家门的农民,也能欣赏到高雅、一流水平的文艺节目,期待农村精神文化能与城市接轨。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挣脱土地的束缚,外出务工挣钱,吸取大量城市的先进文化,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提高,也使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民用于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支出在逐年增长。文娱类消费品大量进入农民家庭,促进了农村文化消费的增长。此外,农民对子女的文化教育投资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也加大了农民文化消费的力度。.--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有所增加。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实施电视“村村通”工程,永新还试行了国家推行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并且借助省“基层文化扶持工程”,建设了一批乡镇文化中心,扶持了一批剧团,该县配置了演出大型流动车,还为部分乡镇配置了电影机,开展了免费送电影、送戏下乡等活动,使开展文化活动的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多以现代文化形式为主,受制于文化形式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可获取性,农民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的兴趣正在逐步降低。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甚至有的农民的文化消费仍然停留在原来的“看看电影听听戏,天天守台电视机”的低水平。1、按时间来说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6.--
-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锻炼场所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2、按不同人群来说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群体主要包括35岁到50岁之间的中年人,留守的未成年人,老年人。(1)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5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包括: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2)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然而由于农村中的这些孩子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外出务工,疏于对这些孩子的管教,从而使网络成为了农村文化生活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3)在农村中,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和组织的条件。由于当前国家在农村中的资金投入很少触及这一块领域,所以为了更加和谐的建设我们的新农村,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
-适宜老年人参加和符合老年人兴趣爱好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三、当前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基层党委、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活跃农村文化,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较,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1、越来越猖狂的赌博活动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5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大多数人数额不大,一般都是5元、10元,但是仍有少数人吧赌博当成了职业,在各个村庄中流窜,传播这种不良的活动。赌博不仅会让人丧失钱财,而且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所以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更加的广泛扩散蔓延。2、迷信活动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其信徒走家串户的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戴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村先进文化的宣传工作,在信仰自由的基础上保证正常合法的宗教活动,同时坚决打击非法的迷信宣传活动,破除迷信思想。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大部分农民现在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甚至有的人从来没有参加过村委会组织的各种活动,认为参加这种活动毫无意义。4、不良文化的侵蚀由于农村人民对文化的分辨能力不高,抵制不良文化的意识不强,各种凶杀、暴力、色情等文画垃圾通过各种传媒入侵农村文化阵地,严重腐蚀着人们的灵魂,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后果,影响了农村大环境的和谐。5、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农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降低。据我们调查知道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的占68%,知道并参与的38%,不知道的仅占10%,而认为过春节很有意义的志占20%,没多大意义的占70%,不好说的占10%。6、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阵地脆弱。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的规定难以落实,造成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贫血”。曾经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村广播系统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绝大多数已经瓦解,个别村广播虽然存在,但也基本上是“聋子的耳朵”。7、乡镇文化专干“不专”,农村“艺人”得不到发挥,影响工作效果。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但缺乏相应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工资待遇和工作经费得不到妥善解决。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文化专干不专职,农村文化艺人得不到培养和发挥,在精力上、时间上都不能有效地投入到文化工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农村文化工作有进一步萎缩的可能。.--
-8、有关职能部门对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研究不够。农民文化消费群体结构、消费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文化部门对农民文化需求的研究却显得滞后。大部分地方只是在年节期间开展一些活动,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群众参与率低。9、调查显示,农村文化公共投入在配置上不尽合理。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中西部地区县以下几乎没有对文化人才的投入,也几乎没有保证文化设施正常运行的经费,绝大多数是只管“建设”,不管“运转”,存在明显的“重投轻管”的特点。与公共文化设施严重老化衰败相对照的是电视、影碟机等现代文化设备快速普及到家庭,从投入主体上来看,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当代中国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开始进入一个以个人(家庭)为主的时期。四、几点建议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我们认为:一是要通过市埸化运作,增强农村文化事业的生命力。一方面,政府要尽其所能地增加投入,解决一些必需的日常工作经费和专项活动经费;另一方面,演出单位与群众文艺团体,可通过开展赞助演出、商业演出等市埸行为,开拓农村文化产业,增加创收能力,自力更生,以业养业,为事业发展积聚资金。2、加强硬件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农村公益文化设施和提供文化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各级政府应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的新体制。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3、重视对农民的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让农民能够更加了解国家的政策,更好的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同时通过潜移默化的先进文化的影响,提高农民的文化辨别水平,更好的促进子安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让新农村文化建设更加顺利的进行。4、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求学校不止是在学生的学习中,也要在学生的生活中加强管理。这是为了让农村学生在课后能够正确的参与农村文化生活,更好的接受文化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5、改革和调整乡镇文化管理体制,扩大行政村文化机构职能的设立。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转变文化工作仅仅依靠宣传文化部门来办的观念,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广播、政法等部门广泛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活动。要改变文化活动单纯搞娱乐的做法,将知识性、教育性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举办科技讲座、科普展览、田头恳谈、道德论坛、法制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新颖有效的形式,改单向灌输为互动参与,牢牢吸引农民。.--
-6、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要有适应农村文化需求的政策和规划导向。当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农民生活,为农民所喜爱的文化艺术产品少之又少。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优惠政策,对从事此类文艺产品生产的予以必要的倾斜,如对在农村进行演出的团体,或以农民为服务对象的文艺作品生产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同时,通过奖项设定等调控手段,如通过评选“当代农民最喜爱的歌曲、电视剧、艺术家”等活动,鼓励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每年开展几次农村文艺的调演。7、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要有适应农村文化需求的政策和规划导向。当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农民生活,为农民所喜爱的文化艺术产品少之又少。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优惠政策,对从事此类文艺产品生产的予以必要的倾斜,如对在农村进行演出的团体,或以农民为服务对象的文艺作品生产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同时,通过奖项设定等调控手段,如通过评选“当代农民最喜爱的歌曲、电视剧、艺术家”等活动,鼓励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每年开展几次农村文艺的调演。从根本上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各级政府应在继续引领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加大农村文化基地建设力度,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家庭为对象,发展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如文化站、居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文化室等,努力形成融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乡村文化网络,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根据各地的传统习俗,充分利用民间节假日、农闲等时机,多举办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多提供群众普遍欢迎的文化服务,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展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要多方配合、努力,更要与农村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与群众素质紧密结合。国家必须要使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心下沉 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基层”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般认为乡镇所在地就是农村基层,但乡镇所在地并不是农村文化的最基层。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重心下沉,改革以前农村文化管理以乡镇为主的模式,在行政村范围内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应的文化设施、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建设村级文化交流平台,将村落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设纳入村舍整体规划之中,并建立相应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协调都市文化和农村文化,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独特要求。要根据群众的承受能力和意愿来进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把“要他干”变成“他要干”。广大农民发动起来了,农村基层文化繁荣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才能更加欣欣向荣;勤劳的人民接受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