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11年第12期伦理学视野中的“乡土中国”———以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为中心欧阳辉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乡土中国”是对中国农业文明社会性质的形象概括。它与“官僚中国”形成中国二元文化格局。费孝通先生提出“乡土中国”有其深刻的内涵。“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是“乡土中国”最主要的特征。传统伦理价值统摄的乡土中国其主要的道德调节原则是横暴力原则、同意权力原则、长老权力原则、时势权力原则。以传统伦理价值为精神内核的乡土中国,是认识传统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窗口。关键词:乡土中国;礼治秩序;道德调节原则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1)12-0081-03即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处于统一状态,在一定的历史一、“乡土中国”的内涵条件下处于分离的状态。如果不了解“乡土中国”就无法完1947年费孝通先生出版《乡土中国》。这是中国人类学整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何以绵延几千年的真正原因。和社会学本土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影响深远。刘志琴研究中国的文明是农业文明,这与西方的海洋文明从文化员认为,《乡土中国》是前现代中国的国情咨询报告。[1]就《乡发生学的角度来说,具有不同的特质。传统的农业文明起源土中国》的伦理学意义来说,的确,它对我们重新认识“乡于农村,原本农村的文明是有原创性的,但是随着西方工业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明的进入,农村固有的文明和价值系统在西方强势的工《乡土中国》批判了一些人认为中国农村“愚、贫、弱、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渐成了“愚昧”、“落后”“封建”的代名词私”的观点。其实,这种观点一直影响到现在的城市人。在城了。市人眼中乡下人是“愚蠢”的。费孝通描述说是因为乡下人“乡土中国”是对传统中国抽象的概括。“乡”指古典中在城里“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国社会中的村落、集市、小镇、或者是以祠堂为中心的村庄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门,在玻璃窗里,探出等人的群居住区。“土”指以土地为核心的自然资源包括耕半个头,向那土老头,啐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地、河流、山林、牧场等可供人们生存并能提供物质资料的实冤枉了他们。”乡下人这种行为,只不过是他们缺少躲开自然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乡土中国”主要指中国的农村,汽车的经验,但不能说是“笨蛋”。但是同样的也有城市里人形成了与“城市”相对的概念。社会伦理学意义上的“乡土中到乡下去闹了笑话的情况。费孝通说:“我曾经带了学生下国”是指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俗的社会。它是熟人的社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内行,说:‘今年的麦子会,与“现代都市”形成的市民社会形成对照。有时候“乡土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然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中国”代表了人们心灵中的“意象”,或者是一种心灵向往的微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2]道德境界,最为典型的形象描绘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费孝通先生看到了人们对“乡土中国”误读和误解:一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方面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抛开了乡土社会,进行的是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城市建设为主导的思路;一方面一些乡村建设的理论家和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集·桃花源记》)陶渊明是在实践家(如晏阳初)开出的治理乡村社会的药方又不现实。“文化意象”中为我们描绘了乡土中国的和谐、怡然和自由。费孝通先生开出的药方是稳定农村,以农业为主,发展乡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一个副业,在乡镇办企业。费先生的治理中国农村贫穷的这种美丽但不愚昧的“乡土中国”。“处方”是基于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深刻理解。“乡土中国”是对中国农业文明社会性质的形象概括。二、“乡土中国”的道德调节原则它与“官僚中国”形成中国二元文化格局。这两种文化格局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是以伦理为核心的,离开中国在中国历史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处于或和或离的状态,的伦理去谈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作者简介:欧阳辉纯(1976-),男,湖南永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伦理学博士生。-81-
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11年第12期乡土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社也就是“礼治”统治秩序的必要。能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会物质载体。“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天下?陆贾对刘邦的这番话也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西方著名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3]这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家安东尼·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宋代以后一千多年的农村社会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努力“知识-道德集团理论”也是这种思想的现代表述。他认为,与宋明理学家躬行践履推行儒学形而上学和生活化是分统治阶级维持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除了警察、军队、法院、监不开的。其中朱熹、王阳明是最典型的代表。狱等国家机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精神文化的领导,而那么,“乡土中国”的道德特征究竟是什么呢?在传统价且统治者更多的也是依靠被统治者接受统治者的精神文值为主导的意识形态语境下它的道德调节方式又是什么化才能稳定统治的秩序。呢?横暴力原则就是利用“礼”的精神力量进行统治。戴震从儒家伦理学来看乡土中国,中国的乡土社会具有说的,“以礼杀人”就是指的这种情况。这种用礼为后盾形成“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大显著的特征。的权力“是维持这种关系所必要的手段,它是压迫的性质,“差序格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网络,是儒是上下之别。”[6]这种横暴力原则带有血腥味,缺乏人性。但家伦理“推己及人”伦理原则的派生模式。“己”或者“自我”是,这是维护社会稳定最强硬的原则。在乡土社会中谁要是是差序格局的价值中心。“差序格局”具有相对和伸缩性,有违反了这种原则,轻则赶出公族和流放,重则被判处死刑,很大的弹性伦理空间。它和“礼治秩序”构成了乡土中国“立从肉体上消灭个体的存在。例如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海瑞,他体空间”或者说是“三维空间”,而不是单面或平面的机械的年仅5岁的女儿因为接受了一个小男孩的礼物,海瑞认为社会格局。他的女儿违反了“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原则,活活的将女什么是“礼治秩序”呢?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就是:儿饿死。这是典型的横暴力原则产生的效力。“礼是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2.同意权力原则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来同意权力原则是指在乡土中国中大家为了维护个人说,本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同的的利益,做乡土社会大家都认同的工作,具体说就是为了维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护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和个体的利益,个体做社会认同的‘国家’是指政治权利,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工作。比如说“耕读传家”是乡土社会一个古老的传统,但是治权利。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有的人就是不愿意“耕读”而要去占山为王,或者去做流氓,种规范的是传统。”[4]这就是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主要特这是乡土社会所不认同的。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点。离开“礼”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判断,乡土社会就失去“乡后半期士农工商四大职业中,最让人看不起的是商人。在广土”的特质,就可能变成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农村。大农村中,如果有人想去经商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否则就被乡土社会是“礼”的天下。礼维护的是君臣、父子、夫妇、社会认定为“另类”而被抛弃。那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兄弟、朋友等伦理秩序。“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自有颜如玉”的价值理念永远是被乡土社会认为是合情合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理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被乡土社会认同的经典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命题。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因为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别人不好好地安于其位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曲礼上》)在乡土社做他的所分的工作,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7]中国封建社会中“礼”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渗透到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会对乡土社会的控制,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措施。秦朝实行落。连坐制,宋代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某个人违反了国家在儒家伦理中,礼往往是仁的外在体现。朱熹在注释法律,就有可能连坐相邻或者亲族。像明代较为典型的例子《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这句话时说:“道之显是方孝孺被灭“十族”。在乡土社会,一家人或同族人往往有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为谓。”(朱熹《论语集注·子罕》)在利害关系相连,同意权力的原则是调节乡土社会利益连带传统的礼治秩序社会中“礼”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规的重要道德原则。范,但是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而且是一种具有法律效3.长老权力原则力的法律条文。具体说来,在《乡土中国》中,主要概括了乡长老权力又称为教化的权力,或者说是爸爸式的。这土社会中四种主要以“礼”为基础的社会道德规范原则。种权力发生在社会代际继替的过程中。长老权力在乡土中1.横暴力原则国的亲子关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但是并不仅仅限于亲子费孝通先生认为,权力“是一种休战状态的平衡”。[5]在关系。在乡土社会中,它是文化性的、伦理性的,与专制政治权力和暴力征服的地区维持的是一种表面的臣服,而不是的强制暴政相区别。长老权力原则基础是以血缘伦理秩序心服。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为基础,是一种尊尊亲亲的伦理模式的实践调节方式。乡土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统治阶级依靠自中国的“差序格局”的形成也是靠这种长老权力原则来保证身的政治势力和军事力量加强了自己统治,但是被统治者的。长老权力原则含有丰富的伦理意蕴。但是其本质是一种表面的服从并不等于心理的降服。统治阶级要加强自己的教化的过程。统治,就一定要在思想或者是精神层面做出最大的努力,这在以仁义为核心的乡土社会道德语境中,个体在这种-82-
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11年第12期种原则的指导下就会慢慢脱离自然状态,变成被社会伦理刘志琴研究员认为,“《乡土中国》一书最重要的是提出认可的社会人,形成道德主体。这种原则是社会文化和伦理‘礼治秩序’及‘差序格局’概念,这是对前现代中国农村生得以绵延的保证。但是这种绵延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打磨自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约的提炼。”[9]这个评价然人的天性为代价的。“一个小孩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是中肯的。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到社会指摘(责)的次数。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乡土中国”不是文化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意象中的乡土,不是纯自然实体中的乡土,而是社会伦理秩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8]序的实体,即是传统伦理支配下的体现出来的社会实体。其但是,这种教化原则一方面是为了社会,一方面是为背后的伦理价值体系是以儒家伦理为主体的传统社会意了伦理秩序的绵延。当然,也不排除利用这种教化原则进行识形态。或者,换一个说法我们可以说乡土中国是中国传统人压抑人的例外。但是,本质上这不是一种政治统治的秩文化的实践试验区。它与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纠缠在一序,而是一种乡土社会的伦理秩序。仁义孝悌忠信是其背后起。我们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示的话那就是“乡土中国﹦传的伦理精神和价值信念。统伦理价值体系﹢乡土社会”。中国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4.时势权力原则离开乡土就无所谓农业。因此理解“乡土中国”是理解中国时势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这种权力原传统伦理的钥匙。则和横暴力原则不同,因为它并不是建立在剥削关系之上现代意义上讲的“乡土”常常是落后、愚昧的代名词。那的;和同意权力原则不同,因为它并不是由社会所授权的,是因为我们从经济学或者从功利的立场来看。自然,对乡土和长老权力原则更不同,因为它并不是依据传统,它是由于的认知不仅仅是停留在解释层面,而是在改造层面。马克思时势造成的。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这种权力原则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旧的伦理秩世界。”[10]在当代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认为一方序的破坏,新的伦理秩序还没有出现或者不占主流地位的面要继承乡土社会中优良的道德传统,例如保持熟人社会道德语境中发生。一般是发生在朝代更替或社会政局不稳人人之间的和谐和礼让;一方面要改变乡土社会中的经济定的情况下。大的方面来讲,前者指重大的社会巨变。例如落后面貌,尤其是要改变中国广大西部农村地区落后面貌,秦亡之后的楚汉战争之际、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分裂时期、五要解构城乡二元结构布局,建构城乡一体化。代十国时期、明末清初之际等等;后者多数情况下指在国家总之,“反观《乡土中国》这样一部不可多得的富集中国政体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君主或诸侯为了继承帝位或王位社会特性的乡村调查报告,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而发生的重大的社会变化。例如魏晋的“正始年间”司马氏之功,很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11]笔者认为,认识“乡土中和曹魏之间的政治斗争造成的社会黑暗时期、西晋长达十国”是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的窗口,不正确理解乡土中国,就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时期、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等等。在无法正确理解现代中国。这样的社会变故场域中,造成了社会原有的伦理秩序失序,出现名与实、位与权、言与行等秩序的分离。时势权力原则参考文献:是乡土社会伦理秩序失序情况下重要的调节原则。等到社[1][9][11]刘志琴.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J].河北学刊,2006,(4).会政治稳定了,新的名与实、位与权、言与行等的秩序形成[2][3][4][5][6][7][8]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之后,这种时势权力原则的威力才慢慢隐退。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当然,乡土社会这四种道德规范在社会实践层面是综[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合的,立体的,不是单面的。它们共同形成乡土社会道德规[1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范的“合力”来维护乡土社会的稳定。当然,现在看来,这四[1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种道德规范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弊端。我们应当辩证地分[14]徐新建.“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关于“乡土传统”的百年论析。但是这对认识传统乡土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道德规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范的背后是社会价值。责任编辑梅瑞祥三、对“乡土中国”的反思-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