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感悟—差序格局的新趋势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读《乡土中国》感悟—差序格局的新趋势

ID:791710

大小:45.0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270班陈蔚1020103265波纹社会中的直立芦苇——读《乡土中国》有感:差序格局的新趋势及应对摘要: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写于20世纪40年代,在该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体系进行了精炼的概括与分析。60多年过去,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伦理为基础的传统价值观依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但随着情感、利益等因素的注入,“差序格局”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变化。关键词:差序格局利益现代中国社会费孝通教授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作了理论上的概括,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他以西方现代社会为参照,结合自己所观察的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中的亲身感受,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生动的表述。我结合我自身的感悟与思考以及近几十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对本书中的差序格局部分作了新的解读。一、差序格局的内涵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中国的社会关系是按照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构建的,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种关系就“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费孝通教授认为,中国人际关系关系的核心是传统文化最讲究的“人伦”。而“伦”是什么?他指出“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人伦”之所以能说明差序,在于“伦”规定了差序格局的内容,即差等。“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系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有如下特征。首先,差序格局的理论基础是人伦次序。用儒家理论来解释人际关系的差序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中国人不倾向于认为在具体的人际关系背后,还有抽象的人格,中国人是通过角色关系来定义自我的。这正与儒家所阐述的“伦”7 相同,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种是个体之间的等级区分,诸如尊卑、贵贱、上下、长幼等;另一种是个体间建立的关系种类,例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其次,差距格局的价值观是自我主义。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个网络具有伸缩性,范围也有一定限度。在波纹所及的范围都是自家人,波纹之外则是外人,对待内外有差别,而波纹的中心是一个“己”,这个“己”是自我主义的。再次,维护差序格局的重要手段是礼。道德观念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道德观念的内容是由社会格局所决定的。“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的道德和法律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切都因人伦差序区别,统治者依靠基于传统“人伦”形成的礼。“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书中如是描写到。然而,随着近几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日益明显,社会的结构和分层也发展出了新的内涵,这一点将在下文叙述。二、“差序格局”的新时代发展和变换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适用于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里,这是由乡土社会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它是封闭的、人口不流动的、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它又是政府的行政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民间自治从而给家族的长老统治留下巨大的活动空间。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日趋复杂多变,以“人伦”为基础的差序格局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夹杂着情感的交流,也会受利益的驱使,还会受法律的制约等。差序格局的实质已经不完全取决于亲疏远近。(一)、差序格局受到现代感情的影响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有“七情”,这是人类的本性,在人际交往中也难免渗入情感。古已有之,“7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将情感拉入了“人伦”,使其更具体化,只是由于传统中国熟人社会的相对封闭性,没有进一步的展开。现代社会中,情感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超越一般世俗内容的精神联系,与“人伦”含义相异,作为伦理的补充。人伦的基础是“礼”,是道德,表现在相互关系上,强调的是“应该”如何去做;二情感的基础是相对稳定的友情、亲情、仇恨、敌视等,强调的是“愿意”或“情愿”如何去做。(二)、商业化的发展使得唯利是图的观点侵入“人伦”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差序。但如果仅仅以“人伦”作为差序格局的内容,则过于片面。从表面上看,儒家思想主张“义”而非“利”。但其实儒家思想并非否定“利”的价值,只是扩大了“利”内涵。他要求人们舍弃自己的“私利”,而应追求“公利”——即“大义”。儒家思想要求人们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但更加强调的是集体本位,个人为集体服务,这个集体包含家庭、小社会,这也是儒家之后被统治者利用了几千年的原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利益因素在差序格局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乡土社会中商业活动奉行的是“理性”原则,二血缘社会奉行的是“人伦”原则。人们特别是农民的整个生活被分为“礼”和“利”两部分,商业活动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在“利”范围之内,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属于“礼”的范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差距格局中亲疏远近越来越取决于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相互合作的有效和互惠的支持。“人伦”与“利益”的博弈中,利益已经逐步占据上风,并逐步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政治、经济、文化。更夸张的是,现代有些人相亲都需要评判,就是处处以商业化的眼光看世界,而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范畴内了。(三)、城镇化导致差序格局的部分解体或变种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不能完全适用于城市。《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适用于静态的、稳定的农村社会中特定群体的关系,而在城市中流动性更大,受到外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更密切,社会结构也更加复杂。在“城市版”差序格局中,应该在原有“人伦”7 的基础上添加时间和空间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是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差序格局不应只建立在一个阶段。在“人伦”为基础的关系中,能过获取的社会资源毕竟有限。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突破这一局限,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此时的“差序格局”中依然是“己”为中心,但是扩散而出的“波纹”会随着时间、空间发生改变,正如一句俗话所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四)、现代法治观念的引入与传统差序格局思维格格不入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是紧密相连。所谓“礼治秩序”,就是利用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维持社会秩序。“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在中国建设法治化国家的今天,礼治秩序与法治所要求的普遍性、确定性无疑是背道而驰。所以,这也是我们今天司法改革为什么举步维艰,我认为,除了侵害到了部分上层统治者的利益这一个原因外,更为重要的一记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文化层面的碰撞:现代法治的思想与传统的关系、人情的思维格格不入,而包括法官与当事人在内的所有人都不能跳出这一思维格局。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法官不断地突破法律的框架办案,当事人认为与其聘请律师不如“找关系”,“塞红包”来的直接。因为,在传统中国人的心中,没有关系是不能办事的,规矩都是人定的,是人定的就是可变的。每个人都抱怨关系体系,却也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这就是中国法制的悲哀,律师的执业环境艰难,司法改革举步维艰,因为文化的引入和变更不是一朝一夕的,法律的适用尤其是在中国更加要与人情相和。我想,这也就是官方所说的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二字,包含的内涵真是太大了。这一切,并不是国人不懂法,不尊重法,法学院每年都有那么多优秀的毕业生,只是,现实的压力与理论是脱节的,社会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完成价值观的重新构建,而中华文化对国人几千年的辐射是深远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总结一下,差序格局与法治存在如下矛盾:1、差序格局下独立人格的缺失和法治的主体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在差序格局中,个人仅仅存在于一系列的关系网络之中,并通过根据具体情况来界定自己的位置、角色以及存在的意义。2、7 差序格局下的个别化对待与法治的普遍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差序格局”是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并由此而组成一个社会圈子,不承认权利义务的平衡。每个人的权利义务取决于自己的位置,随着远近亲疏不尽相同,这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迥然相异。3、差序格局中的“社会性博弈”与法治的确定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差序格局中关系网络是可伸缩的,取决于个人的财力、地位,就如“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而法律虽然存在例外或弹性条款,但是权利义务都是明确的。三、对中国特色“差序格局”的评判以及应对方法作为一个在大都市生长的现代人,我感觉我受到书中描写的中国社会的等级以及伦理的辐射影响并不明显,钢筋水泥筑起的现代化大厦物理上隔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计划生育直接导致了亲戚的减少,现在的孩童早已分不清五服之亲,在他们眼中,除了父母,就是统称的“叔叔”、“阿姨”,对于亲属间的感觉淡漠。再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我们已经很小就受到西方文化的侵入,孩童从小念的是国际化学校,接受的是西方的快餐文化和教育,同时也带来了较自由的空气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空间。人伦、纲常、礼教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书本中考究上的字眼。然而,仔细发掘我们文化的根源,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西方人成年时大多独立居住,自力更生,我国的子女与父母间的关系却是紧密而相互依存的,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不爱他们的父母、子女;或者中国子女的依赖性特别强烈,独立能力特别差,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文化上的深层次的东西。中国人在内心还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我们心里需要一个依靠,父母就好比牵着我们手中的风筝的线,我们关乎的不仅仅是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有为家族荣誉争光的心理,这一点可以推而及到亲人、妻子等等。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表面上看起来是爱慕虚荣的,爱慕外界的荣耀和所谓的成功,因为我们不仅仅承载着我们自己,还承载了家庭,如果可以追溯,还承载了几千年的价值观和底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依然有意无意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考和独立价值判断,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活着都比较累。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中,这个网十分复杂,包括家人、朋友、7 熟人,还有半生不熟的人。我们在这个网中的角色定位构成了我们全部的自我肯定与判断。如果这个网一旦崩塌,那么我们的定位也就崩塌了,我们仿佛就找不到自我了。现在很多人移民、出国、仿佛用尽一切力气不惜抛弃本土文化融入另一看似更优秀的文化,变成上等人,但我认为,是中国人的根,就在劫难逃。但并不是说这种品质就是民族的劣根性,值得摒弃,相反,我认为,我们可以良好地利用这种品质,为家族和社会争光。但是,关系本位与差序格局仍然要掌握一个度,而这个度的判断是很难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掌握,亦如法治与情理的关系,个人本位与家族关怀的冲突,这个度也是每个人需要自己判断与掌握的。同时,我们也要吸取西方文化的经验,就是正视自我、感受自我、觉察自我、发自内心的接受自己与爱自己,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努力探寻的角色定位。所以,为什么有些人远在深山,没有社会关系网络,却一样很快乐;有些人身处闹市,仿佛处在一个他人对自己的优秀定位上,却每天诚惶诚恐,心里抑郁。这个答案,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全面而完整的解释,我们能做的只是体悟、觉察生命,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下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愿我们都成为波纹社会中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芦苇,虽然渺小,却坚定,勿随风摇摆,勿若即若离。四、结语中国社会依旧是“关系本位”。传统的“差序格局”依然影响着人们的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不过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不断受到西方化进程的影响,“差序格局”被丰富了其内容,被赋予现代的内涵,这一点也是全球化浪潮下的必然趋势,但作为一个现代人,如何在一个转型中的中国既保留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又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以上只代表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必有疏漏,请老师指正。参考文献: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7 2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3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4陈俊杰、陈震:《“差序格局”再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期5于光君:《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及其发展》,《社会科学论坛》,2006.12(下)6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44卷第2期7张继焦:《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以迁移者的城市就业为例》,《民族研究》,2004年6月7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