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费孝通张鹏阳制作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1980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作者简介
主要著作《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
目录一乡土本色二文字下乡三再论文字下乡四差序格局五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六家族七男女有别八礼治秩序九无讼十无为政治十一长老统治十二血缘和地缘十三名实的分离十四从欲望到需要
作品概述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之关系这条线索,贯穿了费孝通大半生对社会改革的种种设想。费孝通晚年对《乡土中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认为中国文化比“乡土社会”要复杂的多,并重申“文化自觉”的命题,对知识分子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中国人有“私”的毛病,费先生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中国人的社会结构:“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的中心是自己,推及的远近视财富、势力和亲疏而定。波纹的中心既不相同,推及出去的圈子也就各不相同。因此中国人缺乏团体意识、缺乏对权力和义务的共识和遵从。乡土中国的“家”通常是父亲一系的“大家”,费孝通称之为“小家族”。乡土中国的家不但承担了生育的基本功能,而且可以承担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功能。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里要有家法,夫妇间要相敬如宾,妻子要三从四德。在乡下,通常都是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这是性别和年龄造成的距离。本书内容概要
本章概要“从欲望到需要”展示了经过变迁,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人们在行动指南上的区别及背后的原因。在乡土社会,个人只需依着欲望活动。原因
首先,人们经过了社会的教化,欲望就受到了文化的规定,如同感情定向受到文化的规定一样,使得欲望不是生物事实而成为文化事实。其次,作为文化事实,欲望便是传统,是累积的经验了,经过历史的检验和筛选的得以基本上符合生存条件,依着欲望总是利于生存的。
个人见解?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问题不是在要的本身,而是在要什么的内容。这内容是文化所决定的。“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功能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 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以他们的需要去计划。
欲望对于现代社会行为的有效性在现代社会依着欲望行动却是不行的。因为现代社会变迁相当快,原来的文化很快不能带来有效的满足,欲望作为文化事实也不能带来有效的满足,旧的一套生活模式不管用了,人们不得寻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联,按着生存的目的生存的需要去发现新的行为方式;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的行动从盲目的被动的遵从变成了理性和自觉的,从没有选择地被教化变成了有选择的探索,行动指南从欲望变成了需要。
由本章引申对现代农村的思考?回到农村的话题,它的衰落确是一个事实。不是因为它不够现代化,而是它不再乡土化。而这一点更多的应该从文化层面去思考,而不能总纠着生活水平的指数而不放。而这种文化层面的东西,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大胆地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差序格局”,“礼制秩序”,“长老统治”,“无为政治”,“男女有别”,虽然其中反映的有些价值观念已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像把家庭只作为一种“事业单位”而漠视两性之间的情感,像单纯的以依靠礼制来实现社会的控制而忽略了法律的社会整合功能。
毕竟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和变革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滕尼斯意义上的“礼俗社会”已逐渐向“法理社会”转变,涂尔干提出的社会整合方式也逐渐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过渡。所有的这一切使得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乡土社会面临着被替代的威胁。但不管怎样,我们应该改变这么一个认识,乡土的中国不是土气的中国,乡土的中国是个有“乡情”的中国。情字,信字才是乡土中国全部的内涵,才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乡土情怀,才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
德国社会学家。1855年7月26日生于石勒苏益格州的奥尔登沃尔特附近的里普教区,1936年4月11日卒于基尔。从1872年起,先后在耶拿、莱比锡、波恩、柏林和图宾根等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1877年获博士学位。1909年任基尔大学政治经济学副教授,1913年升为教授。1916年辞去教职。1921年获汉堡大学法学荣誉博士。1927年成为波恩大学政治学荣誉博士。1933年被纳粹政权解职。他是德国社会学会和霍布斯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这两个学会会长。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