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国乡土建筑赏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武汉大学中国乡土建筑赏析

ID:791778

大小:4.08 MB

页数:66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国乡土建筑赏析课件第一讲:一、引言我希望,今天是乡土建筑的节日,我们的乡土不再被摧残和鄙视,受到关怀和善待。关于我的乡土情节。干草车…田园牧歌…屠格涅夫…不喜欢乡土,已经成为社会主流审美观,原因是我们不了解真正的历史。胡 适: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冯友兰:人只能知道写的历史,而真正的历史是永远不知道的为什么不讲?——因为内容需要更新。为什么要讲?——因为即将“天下无村”矣!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在天地之间诗意地栖居。西方城市?——pk——中国乡土?我是乡下人?我们的乡土社会通常被定义为是传统的、落后的、蒙昧的。然而这是可笑和无知的理解。我们这里很穷,吃饭基本靠党,穿衣基本靠纺,娶妻基本靠想,用钱基本靠抢!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为什么羞愧?澄清盛世的中国乡土与乱世的中国乡土。“盛世乡土”的概念——乡土的魂是礼。乡土世界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半。乡土文化应成为大学文化、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讲解不是简单描述所谓“依山傍水、层次丰富…”城市的文化是唯一吗,是高品质的吗,有可能是另类“文化沙漠”。为什么不能重新铸就乡土的魅力?什么是高品质的享受、审美与快乐?是高尔夫?沙滩?赛马?出国?(空虚!苍白!)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和快乐?——不在占有…(后面在皖南实例回答)乡土建筑研究最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乡土文化。乡土建筑研究是我们诗意的家园。“木本水源”的概念(清凉寨堂匾的启示)——中华文化大树的根——血脉联系的文化我建议“慢一点”。因为现在的一切都太快了,太没有锤炼了,快餐文化下,没有美。不注意对自己生命存在的关照,没有幸福。好东西需要花时间酝酿。越久的东西,越有价值,越有魅力。慢一点的生命体验,才有美,才有开心,才有幸福,生活的质量才高。山中才一日,世上已数年——道理是什么?是说生命的体验其实是喜欢“慢一点”——把时间分成一分一秒来有滋有味地体验。生命就可以延长,就是所谓“神仙”。但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浪费时间,他们忙忙碌碌,什么也没有实现。要实现什么?或者说我们想实现什么?———————————————自己的幸福,生命的体验,是对自己的生命的关注,不随波逐流,把时间留给自己,自由的那种感觉,而不是生命以外的东西。所以,我不喜欢车,不喜欢标准化的东西,不喜欢时髦的东西。所以,我主张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命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空间,一个片段,延展自己的生命。说穿了,停下来,思考自己,慢慢品,有审美,提高生命质量。二、概论(一)课程简介乡土建筑是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缩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乡土建筑的保护应着眼于对其整体风貌的保存,包括文物本体、周边环境和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课程综合建筑学、历史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古文献学、美学的最新成果,跨学科、跨专业的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审美境界的通识课程。理念篇: 介绍乡土建筑的起源、形成和演变;乡土建筑的布局结构和成因;各类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典型形制和风格及变革;各类建筑的各形制的空间组成、艺术形式等具体技艺做法;建筑工匠、工匠制度和工匠流派,样式和则例,施工程序和方法,习俗,禁忌,仪式。方法篇:介绍乡土建筑实地调查研究和赏析审美的提纲内容、经验和体验。实例赏析篇:•“皖南古村落”•“四明山古村落”•“鄂东南古村落”•“土家族古寨”•“江南水乡系列”•“西南(云南丽江、大理)少数民族民居”系列•“北方中原民居”系列•“古镇老街”系列•具体介绍乡土建筑研究的探索发现之旅和审美欣赏。(二)几个基本概念什么是乡土建筑?什么是民居?什么是聚落?1、乡(社会结构)土(自然特征):乡,与城相对,指百户以上的居住单位,土指贴到真实的自然环境。2、民居:在中国,《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民居定义为“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今天, 中国建筑界的大多数专家和学者都不同意将民居的概念仅局限于住宅, 而是认为它的内涵应该扩大到城镇和村落中与生活相关的各类建筑, 甚至是聚落本身。大体而言, “民居”被界定为非官式的、非专家现象的限于日常生活领域的人类居住环境。民居大概是建筑学里使用最多却又最少达成共识的术语之一了。从历史上看,民居几乎从来都是作为和“建筑”相对的概念而存在的:“建筑”是“伟大的”、“精致的”、“纪念性的”、“大师杰作的”;是营造的艺术与科学,且隐含着由特定价值观所支配的美学品位。而民居则被排除在所谓的艺术网络之中,通常被定义为“本土的”、“自发的”、由本地居民参与的适应自然环境和基本功能的营造。3、聚落:具有一定规模的人类聚居场所,如村落、集镇和城市居民点等。《史记·五帝本纪》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城市规划就是经营聚落。最早的聚落: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遗址。特点:房屋有规律地组织在一起。4、村落:农民聚居的地方,也泛指小的居住区。5、乡土建筑以及聚落的基本点:一,是地缘二,是人缘6、乡土建筑研究和赏析的对象:乡土社会中的建筑,基本形态是形成社会的、文化的、生活的和空间结构的整体——聚落。7、乡土建筑的价值:揭示乡土建筑本身蕴涵的价值——使用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启发智慧价值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三大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乡土建筑和其承载的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半”,是极其丰富的文化宝库。研究目的还包括乡土建筑改造的方案和建议。8、区别“建筑”与“营造”两个概念西方有学者说中国没有建筑,有一定道理。但东方、中国有别的东西,即“营造”。所谓营造,是和“建筑”和“建造”不同的概念和范畴,是联系了主体和客体的特定的活动。传统的“营造”,在“造”之前,先要“营”,文化、哲学、环境、风水等因素都应当考虑并进行谋划,不象今天的“建筑”,把房子树起来就完事了,不去经营她、呵护她,在中国传统里,“营造”城市与房屋的人,都怀着敬畏和诚心。9、乡土建筑(民居)的主要类型形态及布局组合区分:穴居——巢居合院——干栏 地域区分:(各省民居)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开平碉楼、围拢屋、藏族、羌族碉房、阿以旺民居、毡包民居、晋中、皖南商人住宅、水乡民居、土家、苗家、侗家吊脚楼、傣家竹楼、白族民居、纳西族民居…(三)课程意义:应使学生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初步建立正确的乡土建筑概念,了解历史建筑田野调查的基本内容,培养对乡土建筑的兴趣。应了解传统中国的居住已经是一个和谐的体系,天、地、人结合,文化、审美、生活、行为结合成完美的居住生存模式,设想能拥有自己的一方天空,是多么奢侈。应懂得房屋不仅是物质生活的载体,还是精神审美的寄托,是古人心理自我理疗的空间场所。应对当代居住有所批判。当代中国人居住的问题在于文化、审美、生活、行为与居住方式之间是隔阂的,而且是隔绝天地的。应有所行动,今天很多人开始重新向往古人的居住。重新梳理传统中国的居住从物质到审美到最后构筑心理自我理疗的空间的细节,找回失落的诗意栖居。应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什么是中国的居住要素。应培养对苦难中国乡土高尚的爱与同情,对探索发现的热情与活力;重新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铸就民族自尊,激发作为知识分子对社会、民族、历史应有的责任。(大学者罗素说:教育要培养活力、爱情、知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四)学习的主要内容•两个方面,一是理念,二是形式;1、乡土建筑的理念:最根本的思想是给人居环境和空间赋予意义。在人居环境里人的追求体验生命全部的意义。将人的生命意象与宇宙天地的生命意象合二为一,方能完成人的生命存在的实际和意义。首先是宇宙观,讲天人合一,万物有灵,沟通天地,气血相连,人居环自然环境的和谐,赋予人居环境包含宇宙一体的意义;其次是讲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有序,用宗法血缘关系来构建精神内核,成为其内在的结构,使人居环境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约束力。在营造活动和礼仪上反映和强调意义的存在和重要。最后是人的个体创造即工艺和技术的追求,用自己的劳动和体验来体现对生活和生命的意义的把握,体现个体内心的和谐。•乡土建筑的文化背景:•农耕文明•天人合一乡土建筑的审美思想•移情(故乡情结)•归隐思想(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天人合一包含有三个层次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五种天人合一思想的统一:原始天人合一观、儒家天人合一观、道家天人合一观、释家天人合一观、民间风水天人合一观。追求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的理想境界。•一、选创和构建大的天地宇宙环境和谐•二、形成和维持社会环境与人伦关系和谐•三、追求和反映个体存在的生命品质与发展的和谐2、乡土建筑的形式:主要是大的构图,大的意象。要有天地的照应关系,有生命灵气。首先是大的环境选择即择址,要求趋利避害,如水土鲜美,草木葱茏,山可避风,水能畅通而不泛滥,在风水学里有许多则给予更多精神上的寓意,比如山形水形要好,所谓“山厚人肥,山瘦人饥”等,前有朝山如屏障,后倚来龙山,两旁有青龙白虎(主要指山形)拱卫,还有形为狮象、龟蛇的山把守水口、河流,溪水似玉带环绕。然后根据实际地形要设法将聚落整体布局契合到聚落周边的大环境里去。被天地环境照应,才有活的意象,周围是活的,自身才是活的,彼此相通构成循环,这种生命存在的体验。如主要朝向,主要建筑的位置,水口的位置和布局和内部的理气,甚至到聚落的具体形象如宏村。具体的建筑单体形式也要反映沟通天地的要求。不同地方类型各异。3、了解风水的基本知识。具体又分四个方面————————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另类的解说)觅龙——首先寻找祖宗父母,祖宗指山脉的出处,亦及群山的起源之处.父母山即山脉的入首处.观察主山山脉的曲屈起伏、龙脉枝干的绵延护衬。审脉时先粗观是否屈曲起伏,再细察山的分脊、合脊处是否有轮晕。分阴阳则是考察山的向背。然后观势喝形, 即观察群峰的起伏形状以及但座山的具体形状,写实景象。“寻龙分九势。”喝形即凭直觉观测将山比作某种动物,甚至把山的各个部分比作人体的各个部分。察砂——审察山的群体格局,前后左右环抱的群山。把四周的山与象征着地上四方神兽相联系。观砂时要特别注重左右护砂,根据风的来向分为上砂,下砂。注意观察“水口砂”。观水——水是血脉的象征,观水先看水口,凡水来处谓之天门,水去处谓之地户,“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水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去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财用不竭。水来处要开敞,水去处宜封闭)水势、水态、(随龙,绕城,拱揖,腰带)水貌、水质点穴——组群布局核心的基址,明堂的所在(四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相对封闭)。3、乡土建筑的形式美:闻一多先生说过,“中国艺术最大的一个特征是均齐……”和谐、多样统一、自由、自然(1,依据山地、水乡依托自然丰富的变化2,自然而然;)、宁静;组合、构图、色彩、布局、章法、节奏、虚实、错落、藏露。建议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书法、水墨画、古琴…,促进和提高对领略中国乡土建筑的审美。如此才可以更深入更真切地理解中国乡土建筑的意韵。•黑白(计白当黑,予人想象)•空灵(佛家有云:世间诸相,皆为虚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对艺术与审美皆有益)•冲淡•悠远•开合•朴野•素雅•书法审美:王羲之、颜真卿•山水、水墨画的意境审美——范宽、马远、黄公望、倪瓒、徐渭、石涛、八大、八怪、、、• ••4、乡土建筑的审美意境(诗情画意)•诗经(农业文明的记忆)•侬家家住西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远上寒上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扉九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莼鲈之思”,他自己有诗为证:秋分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杜荀鹤诗:“君到苏州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苍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苏州,吴酒一杯青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何日复相逢?•(高尚的故乡情节)没有故乡?飘?浪?•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冰心说:“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屠格涅夫:七月里的最后一天,周围一望无垠的俄罗斯啊,我的故乡。(崇高的感情)建议阅读乡土小说:鲁迅(水乡)与“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群、“五四”乡土小说的被模仿式及其不可超越之母题、乡土写实小说流派、现代乡土小说母题的转换、乡土浪漫派小说、废名的田园归隐情结、沈从文(苗家)及现代文明的乡土抗争、京派乡土小说、“革命+恋爱”式的乡土小说、“社会剖析派”的乡土小说、“东北作家群”的乡土小说、“七月派”的乡土小说、赵树理与“山药蛋派”、孙犁与“荷花淀派”、芦焚与《果园城记》、李劫人与《死水微澜》、穿越“死亡地带”的“文革”乡土叙事、“伤痕”乡土小说“严峻的乡村牧歌”与“鲁迅风”、漂泊在城乡之间的“知青”乡土叙事、“寻根”与“新写实”乡土小说”汪曾祺(水乡、云南、北京)(五)乡土建筑的审美体验(为什么同样是参观皖南地方,同样的知识水平,不同的感受?)•生活•习俗•思考•三个体验——干净、安静、清净•关于乡土旅游的建议•五游——独游、夜游、雨游、雪游、痴游、(穷游)。•五不游——节假日不游,旅游热点不游,集体活动不游,参加旅游团不游,不想游不游。•六游——独游、夜游、雨游、雪游、痴游、穷(苦)游。•核心是自游(由)…任我行,不随波逐(游)流(六)乡土建筑研究与赏析的方法•(1)选题•(2)测绘和摄影•(3)征集资料——地方志、族谱、图籍、碑铭、地方文人的著作、笔记、信件、文书、房地契、帐本、匾额、楹联、仪典祝词等。•(4)访问•(5)观察•(6)参与•(7)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收集•(8)日记与写作(七)要熟悉的相关学科•建筑学•历史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学•社会学•民俗学•古文献学*本单元互动问题:1、你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影响最大的是那种色彩?2、你爱读谁写的乡土小说,为什么? 第二讲实例——皖南古村落赏析一位大学领导说过:“到过皖南古村落,不虚此…”没有到过皖南古村落的人,不能算是…体验干净、安静、清静。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传统古村落,皖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留着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古村落及其民居建筑。西递、宏村、南屏、关麓什么是徽商文化?什么是宗法文化?•古村落分布图•一、皖南——宏村西递、宏村等皖南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宏村——南湖中国画中乡村,仿照牛型,自然与人工二者浑然不辩南湖一水浸玻璃,十里钟声柳外堤。绝妙楼台西递起,月光梅影画东西。宏村——月沼环抱如月色彩,韵律均和着自然的规律,融为一体,十分协调。水脉就是血脉,象征血缘村落的宗法血缘关系,紧紧相连,生生不息。月沼应该是心脏。二、西递村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据明嘉靖《新安氏族志》载:西递村因“罗峰文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存二水环绕,不之东而之西,故名西递”。西递在历史上就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三、南屏村•南屏远眺、坐东朝西••迷路。风水特点,寻找石敢当,寻找水口。体验、生活、住在老乡家。寻访问木匠讲解木构架。宗祠、支祠、家祠。四、各类建筑赏析(一)祠堂叶氏宗祠——宗法社会的象征。是生命在人际关系中被认同的标志。反映人的社会生命的存在。叶氏支祠——一村大族建有宗祠,许多大村落还分出支祠与家祠。其基本格局是家祠围绕支祠、支祠配属于宗祠。家祠周围是同一姓氏的直系亲属的住宅,支祠将同一姓氏、同一支脉的后代的家庭统揽在身边,家祠、支祠均以宗祠为中心,构成了村落的核心的基本的社会和空间脉络。有些小村落,辐射在周边地区,只建有支祠,还与同姓的其它村落共一宗祠或总祠,将血缘关系的纽带扩展到更大的区域。••• •西递祠堂亦人亦猴匾忠孝节义是宗法社会的基本秩序。是维系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主体思想。孝则为人,人的主体生命存在被得到认可和承认,反之则不被认可和承认,称为猴子。以此证明与保证传统聚落的宗法制度的庄严与神圣的效力。••(二)水口水口在徽州村落建设中是一项重要设施。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水口是村落的总体布局的重要节点,是一村“藏风聚气”的关口,成为每个村落标志性的门户,每个村落空间序列的起点,昭示村落空间场的完整。•(三)巷弄南屏古巷——幽如迷宫,夜游的体验,错综复杂而封闭的巷道产生了迷宫的效果。巷道也是理气的重要手段,说是要让气在村内多停留,其实是让气来连接大家的生命,构成活的循环体验。按今天科学的说法是形成内部小气候。 •秩序中显现变化与节奏。徽州民居建筑取材大多为单纯的砖、木、石及小青瓦,并保留其原有比较朴素的天然外观不加雕饰,四周均用高墙围起,似乎刻意营建封闭的高墙大院,专意去经营内部的舒适与豪华,并隔离了外界的喧嚣,这与北方的合院建筑一样,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主要特征之一。(四)单体民居绣楼——作退一步想。其实“大夫第”阁楼上的“桃花源里人家”与“作退一步想”的门额含义是一致的,是封建士大夫崇尚有进有退,宦海疲惫或官场不得志后选择隐居所谓世外桃花源,以求颐养天年的心理的真实反映。•(五)厅堂——终生平静(钟声瓶镜)天井——四水归堂,坐井观天,在自己家中沟通天地。天井是人的生命与天地宇宙生命意象连通的设置。水是血的意象,保持水相通就是保持与天地大的生命意象相通。因此,气血相互循环成生命整体。 •房屋的内部陈设则是着力地渲染和体现出徽州文化的主题、传统儒家之风,正面太师壁上额匾高悬,内容主要为“承志堂”“怀德堂”“敬爱堂”、“慎思堂”、“膺福堂”“仁礼堂”“大雅堂”“尚德堂”之类,点出仁义道德的家规家风,中堂对联,也多数是劝教崇礼的内容,反映礼教的功能和作用。紧贴太师壁的“条案”东置花瓶,西置雕花架玻璃镜,取“东平(瓶)西静(镜)”之意,有的人家中间置一座钟,每当钟声敲响,报出“终生平静”的祝愿。花园——家家户户又有意在打造一种恬淡、宁静、幽雅和与世无争的气氛,处处调和居住者的内心,引导人忘却烦恼、心平气和、安祥知足、率真超脱,滋生闲情逸致的情怀。主要的思想方法就是学习自然、融入自然,使人感到与自然无时无刻地不在息息相通。南屏村的一位老木匠叶吉生在他家的小庭院里书有一联:“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准确生动地体现了这种精神。木匠守信的故事••外部——南屏倚南别墅室外黑瓦白墙冷冰冰的外表,内敛的个性。•内部——温情脉脉的室内。打破花盆的故事。精美的家中,规矩清楚,尺度好,题字有文化,色彩雅,家具精,小院有自然有,情调安全、实用、文化、精神、审美都有了。让人生理舒适、心态平衡。乡土建筑也可以担负让人有感悟的功能,与传统文化是合一的(反思今天的住宅,没有内涵和精神,是传统居住与当代居住的本质区别之一)——让人懂得做人,有境界,知天命,明大理,守礼法,爱自然,懂审美,重感情,不穷奢极欲,重群体(村落整体),重和谐(终生平静)。• •五、体验日记我对于皖南古村落的了解与熟悉,起始于1996年。十年的时间,对我个人而言当属不短了,其时那种方式的介入于我个人确是一份分外新鲜的感受和真切的回忆。然而对于有少则500年,多则上千年历史的皖南古村落来说,我的介入在它们其实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完全可以归入尘埃,实在可以忽略不计的。当年我还是一名在读的建筑学硕士研究生,以助教的身份带领94级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前往皖南古村落进行专业实习。时逢江南的梅雨季节,安徽境内正因连续暴雨而遭遇洪水,公路塌方、水淹桥梁、车厢进水车熄火,我们的实习队从武汉一路千辛万苦经两天一夜方挪进山村目的地。由于付出了艰辛代价,使得这次山村之旅显得弥足珍贵。总的感受和印是全程的经过都象浸满了水,不论是在旅途中还是后来在皖南古村落间,以至于我们第一次来到著名的宏村月沼前时,不间断的倾盆大雨,几乎将水天连为了一体,尽管打着雨伞,个个全身还是被淋了个透。那时的皖南山村,尚未全面开发旅游和对外开放,处处可见未经现代文明雕琢的原真的村落形态,处处可体验宁静朴实的生活氛围。我们选择住在距离黟县县城4公里的南屏村,那时村中尚没有专门的旅店,分在几户人家老宅里,我被安排下榻在“慎思堂”,前后计有十天时间。白天在迷宫般的古村里踯躅,入夜在高深的天井下守着如豆的灯光,日日农家的粗茶淡饭,把自己浸润进皖南山村五月的蒙蒙烟雨中。怀念那份体验,珍藏那份记忆,钟爱皖南,成为我日后生活的一部分。但当时也还没有如此高的眼光,能够把皖南山村与世界遗产联系起来,没有如此高的觉悟,能够把自己的所见和所感载入史册。以后的日子,分别于2000年元月,2003年12月,2004年3月,2004年5月,2005年4月,2005年5月我又接二连三地踏进皖南这块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几乎走遍皖南的山山水水、村村镇镇,从黄山到齐云山,从歙县的棠樾、渔梁、呈坎、唐模、潜口到黟县的西递、宏村、南屏、关麓,从碧阳(黟县县治)到徽城(歙县县治)再到屯溪(黄山市政府所在地)等等,并不断向友人、学生推荐,成为义务的宣传员。而且多年来我都自觉地学习和研究乡土建筑,以提升修养,为进一步做民居和乡土建筑的研究、保护工作作好积累和储备。虽然如此,我写的关于皖南的文字却不多,因为皖南或说徽州实在太精深、太博大了,我一直下不了决心去写,每一次游历皖南的感受也是时历时新,保持着体验时的那种兴奋,一时间如何能够整理得清,况且以我贫乏的语言和年轻的阅历,如何面对与状述如此的宏篇巨著,同时我还担心自己钝拙的笔尖会檫伤这积累了十年的印象,无论用平实的语言或是华美的文字。所以今天写皖南,符合我多年来的情感愿望,却仍超出我个人的水平,我只能说勉力为之,只能说这是自己对皖南古村落阶段性的认识,并作为将来工作的一部分。我看高耸错落的马头墙,犹如一群孤傲的文化斗士,在岁月的无情的摧残中保持着顽强的定力;我看狭窄幽暗的巷弄里,投射进闪亮的文化光芒,照耀艰难前行者的方向;我看明亮的天井厅堂空间,又正如历史老人宽厚的胸怀,容纳所有对世事沧桑的评点与述说。 在西递可以说每一古民居,都有一段生动的来历和深沉的内涵,引人驻足,引人思索,引人称羡、引人扼腕叹息。在如画的宏村漫步,不能不感慨古人的创造,不能不赞叹这人间最美的乡村,宛如仙界的人居环境,令人无限羡慕。南屏现存的三百多幢明清古民居,被众多悠长的巷弄串联起来。这巷弄有七十二条之多,巷子里宽处人可错肩,窄处仅容一人通行。巷弄的两侧是封闭的粉墙,都有七、八米高,出于防盗的目的,墙上没开一扇窗户。这样错综复杂而封闭的巷道产生了迷宫的效果,甚至在白天都足以轻易让人迷失其中。假使在夜里,即便有月亮或是星星,你也需扶墙而行。当你在这迷宫般的巷子中兜了几个圈,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努力不过全是徒劳时,一种无望甚至恐惧会从心底深处真切地爬回到你身边。此时此刻,近处是黑,远处是黑,周围你勇气所及的范围都深深笼罩在不可知的黑暗里。与巷弄一样多的是嵌在墙上的石敢当,每条巷子尽端正对的粉墙上都有这么一块或大或小,刻着“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条石。在村民眼中,这是走夜路人的护身符,因为刻有“泰山石敢当”名号的石头具有非凡的坚固与神力,能够挡掉喜欢夜晚尾随人后又不会拐弯的鬼魅。在长短不一、拐弯抹角,纵横交错的高墙深巷里,经历这种颇富奇趣的体验,不难理解南屏何以被称为“迷宫式的村落”。第三讲实例——土家族寨子和鄂东南古村落一、实例——土家族寨子(一)吊脚楼释义龙山咱果吊脚楼,与自然的另一种结合。半干栏是一种半楼居,半地居的建筑形态,在土家、苗、布依、侗族地区十分普遍,俗称“吊脚楼”。建筑在两级台地或是斜坡上,房屋仅部分楼板架离地面。若是在两级台地上,楼板水平面往往与高一级台地齐平。即使是在山区的地形复杂的地方,比如湖南湘西的龙山县,也普遍存在不起吊或在平地起吊者即吊脚楼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的村落和民居类型。形成的形象特征就是,正房为一层,厢房二层。而不是象那些利用地形高差起吊的吊脚楼,从民居围合形成的曲尺型院坝内看起来,正房和厢房同为一层结构。土家族吊脚楼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围合和明显的地搂方式,其中最明显的形式即三开间“一”字形房屋,中间为堂屋,必定落地,两头的两间视地形或落地或吊脚架起;最多见的是“L”布局,还有“凹”型和“回”型的房屋,都是从基本型发展而来。半干栏用于坡地的独特方式,体现出干栏无论是单体还是组群在高差大的地方的优良适应性,而且解决了全干栏的建筑与地面联系不便的问题,争取了较大的活动自由度。(二)村寨整体——占山的意象沿山体轮廓和登高线层叠而上,顺应自然。 大水井庄园——“歪门邪道”——朝门对着远山的山口,风水的讲究,大的构图上保证与天地环境的契合。文化和财富的极端成果落实到建筑。(三)单体建筑——龛子。造型各异,是土家族共同的标志,是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符号。飞升、轻盈、灵巧。东方文化的精神,神性的精神,很大的程度与崇鸟的心理有关。从起源直至发展和传承,从精神文化到物质文化,都深深地打上了崇鸟的的审美追求的烙印。也深刻地影响甚至决定对建筑的营造。这种审美追求是带有普遍意义的、贯穿历史的。将审美追求贯穿和落实于营造的目标。堂屋开敞、沟通神灵、留给鬼神自由进出、天地之间本来就是神人鬼同住,并且能够彼此沟通的,这是土家人最理想的宇宙格局和生存状态。土家族人在住屋四周遍设神鬼之位,因着土家族民间信仰 神灵众多,房屋内外无处不有神灵。堂屋其实没有实际功能,只用来祭拜、跳丧和节日的活动,平时只是堆放杂物。现在,由于现代文明的介入,显得不是很和谐。吊脚楼周围的自然物均赋予神性的色彩。神树守护的家园。二、实例——“鄂东南古村落”(一)玉湾村七星村之迷,风水特点。水井文化。发现七星组合。发现三庄七祠。移民文化。有趣的民俗。鄂东南民居建筑在湖北的定位。•古祠堂••古戏楼••古水井——具有地域乡土文化特色的水井 •(二)鄂东南民居题匾三槐堂,王氏堂号,形成于唐宋之际。相传周朝时宫廷外面有三株槐树。每天朝见天子时,三公都面向三槐而立。《周礼·秋宫·朝士》云:“面三槐,三公位焉。”后来,就以“三槐”比喻三公之类的高级官员。如姓李的题“紫气东来”,姓马的题上“绛帐家声”,周家题写“濂溪世第”,王家题写“三槐流芳”,张家题写“百忍家声”,赵姓题写“价值连城”或“琴鹤家声”,杨姓有的题“关西世第”,有的题“清白传家”。“紫气东来”说的是老子李耳。传说周朝末年,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守关将领尹喜见老子周围有紫气环绕,猜想此非凡人,于是热情接待。由于尹喜服务周到,态度恭谦,老子认为此子可教,于是把自己所著的五千言《道德经》传授给他。  “绛帐家声”中的“绛帐”是东汉大儒马融讲学场所的布置设施。马融,字季长,东汉扶风茂陵人。《后汉书》说他“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马融为人“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濂溪世第”中的“濂溪”,指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周敦颐,北宋道州人,世居濂溪之上,因此自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宋朝理学的创导者,世人称道的《爱莲说》即为周先生所著。“琴鹤家声”中的“琴鹤”是宋朝人赵抃的心爱之物。赵抃,字请献,北宋会稽人,宋神宗时曾任侍御史。赵抃为官刚正不阿,被时人誉为“铁面御史”。平时生活中的赵抃情趣高洁,举止潇洒,家有一张雷氏名琴,还养了一只白龟,一只仙鹤,不论是外出访友,还是走马赴任,他都一并随身带着。  “清白传家”说的是东汉人杨震。《后汉书·杨震传》说: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被诸儒称为“关西孔子伯起”。杨震一生淡泊名利,为官清正廉明。他的事迹闻名于当时,流传于后世,堪称古代清官廉洁自律的楷模。有一次,杨震赴任路过昌邑,当时昌邑县令王密曾为杨震所举荐。为了答谢举荐之恩,王密于深夜带了“黄金十斤”作为礼金到杨震下榻处酬谢。杨震责问王密“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有顾虑,急忙申明说:“暮夜无知者。”杨震义正词严地反驳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王密羞愧万分,慌忙退出。  由于为人方正,为官清廉,杨震一家的生活清寒,“子孙常疏食步行”,有朋友劝他为子孙生计办点产业,可他始终不肯,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意思是让后世人称自己的子孙为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留给他们,不是很丰厚的产业吗?从此,“四知”成了名言,“清白传家”成了后世杨姓人引以为荣的美谈。  “百忍家声”中的“百忍”是唐代养生家张公为人处世的主张,他还著有《百忍歌》流传于世。张公不仅提出主张,他自己还执著地身体力行。• •(三)鄂东南古村落特征1、村落特征每一个村子与其他同姓村子都存在着宗法血缘亲属关系,前后定居的分支关系,而且每一个村子的落户定居都有一段历史传说故事,实际就是关于家庭变革的、关于与其他宗族竞争的、关于山水实地勘测的,充满感情色彩和神秘气氛。本地木匠的工艺调查。关于全县大的姓氏血缘分布结构以及分支线索的调查和确定。古老习俗的挖掘。祠堂的建筑特色民居的特色其他构筑的特色。2、祠堂建筑的特征门对山凹;左右怀抱;半月水塘;牌坊门楼;八字门墙;翼角戏楼;牌匾题字;滚龙屋脊三进天井;层层抬高;抱厦拜堂;瓶形柱础;木石雕刻;藻井连连;春秋两祭;宗支家祠3、民居特征徽居传风;大屋聚族;天井相连;白粉墙边;一正两厢;土砖木构4、其它构筑与人工景观水井;花坟;古树;水塘••鄂南——寻根之旅,咸宁刘家桥,沙湾,高赛,宝石村• ••*本单元互动问题:1、“一部春秋”应该是什么姓氏堂号?2、你知道自己的姓氏堂号?第四讲实例——“四明山古村落”真正的山居——有一位作家曾写下自己毕生的几个愿望,其中之一便是到一处山村旅居一段时间,而这样的愿望我竟在一年之中实现了三次,应是一种奢侈吧。(后又有两次)山风、溪流、古树、明月、星空——宁静的古村落——令人难忘。一、柿林村紧临的宁波市著名旅游风景名胜——丹山赤水和古村落紧紧相连,浑然一体,丹山赤水是古村的一部分,古村也是丹山赤水的一部分,二者天然同构,不可隔离。一个是大自然造化的山水景观,一个是人烟稠密,拥有古风古韵的民居群落的古村落。柿林古村的深巷小弄是进入丹山赤水风景区的必经之道。村中有小弄、深巷、古井、大院和独特的丹石干砌的民居群,还有祠堂、佛庵、古树,是一座文化结构十分完整的古村落。丹山赤水古为道教兴盛之地,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 •村落结构:靠山,朝山,砂山,水流,古树,祠堂,圣地,院落,巷道,古井等。什么是隐逸文化?什么是道教文化?“洞天福地甚奇哉,不染人间半点埃,相土择宜居此乐,岭头唯有白云来。”(一)村落整体靠山:背靠“太师椅”、状如螃蟹(母)——万物有灵的思想。传神移情。被山体环抱,围成相对独立的小环境、小天地,有母体环抱的模拟意象,有安全的考虑。左青龙:(绵延如龙脊,动)青龙、白虎环抱,与山体紧密相连。气韵生动,气势庞大。右白虎:(圆润敦厚,静)朝山:柿林村的朝山也状似螃蟹,但对面是公螃蟹的意象。公与母,是天地阴阳大的生命机制的反映。这种构图,有这两只螃蟹照应与呵护,是柿林村人大的生命理念的寄托。是寄托生存的自然于感情。是一种美好环境的审美意愿。大树(风水树):大树既是风水的标志,又是凝聚人气的场所。古树被赋予神性的力量,是天地生命场的标志。作为村落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峡谷溪流:一条溪流峡谷有如天河分出了人间和仙界,一座拱桥如彩虹连接了二者。一步之遥,反映人间与天上和仙人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模糊的,不同与西方的人天隔离与对立。桥东是道教胜境,桥西是人间古村。一个非凡的大构图。(太极图)道教圣地:丹山赤水乃道教第九洞天。此崖壁是标志。几百年来,仙俗两家共同享有这份自然环境。珍贵的地方: 从柿林村院落看丹山赤水洞天崖壁。俗世神仙两家相互守望,天人感应,生生不止,代代不息,相互关照,作为生命体验的印证。•(二)内部巷道古巷中的交流。天人合一的中心思想就是和谐,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人与人的和谐,天道就是人道。一个地方,至今保存较好的历史氛围,不是落后,而是文化深厚的标志。民俗:拦新郎,奇特的民俗,礼仪的推崇,和谐的关系。(宝马…)公共养老,关系和睦。(三)单体建筑祠堂:沈氏宗祠,血缘村落的象征。宗法文化、道教文化、山居隐逸文化三位一体。祠堂戏楼:文肃世家(沈)构建聚落的宗法人伦秩序。戏楼不仅是娱乐的场所,还担任教化的功能和作用。 •院落:新丘里,在家中构建宇宙的意象。半公共的村落空间结构、社会关系和谐的人居。干净、整洁、保持古风是其突出的特征,显示古老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平原地区不同。民居特点:丹山石构,人工采石和天然卵石——与山体浑然协调。山居文化:耕读传家————亦耕亦读,生活条件艰苦,但要读书知礼,活出自尊。知礼是和谐人居的基础。体验日记:柿林小院柿林村除了柿树,古井、深弄,最使人留连的是两座农家小院,其一在御碑路上偶然可瞥见它的一侧门头,门头上原来的雕花刻字已无从考迹,只剩下如今的“里面小店”这样的招牌。从门洞进去,可见一规整精致的三合院,院子坐西朝东,东边是一面围墙,西、南、北三边是带腰檐厦廊的两层木结构房屋,这样的布局,使人联想到大理白族的典型民居型式——三坊一照壁。院中尺度大方,木门窗上窗花隔扇保留精美,檐下牛腿挂落也十分讲究。隆冬的上午,老人在朝东的厦廊下晒太阳,手中还提着金黄的小铜暖壶,微笑着对着你。这家院子当地人叫它——“新丘房”。从新丘房出来,对面有一塘小水池,水池过去用竹篱围了个小菜园,菜园背后隐着一方屋宇,从竹篱边走过,那屋宇南边的门斗现在眼前,门斗上竟然还保留着从前的题字——“耕读传家”。进入院中,目光被屋檐下一排排红色的灯笼所吸引,一打听,才知道这家小院曾举办过一次猜谜节目,红灯笼上张贴着谜面。聪明的主人将灯笼一直保留着,给这方院落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将近春节,这儿家家户户都在置备年货,杀鸡买鱼……各家院子都有几个小孩在放鞭炮,硝烟的气味弥漫到空气中。过年的气氛也就是这样一点点浸透到每个人的心中的罢。这院子也是朝东,东面有一道矮墙,透过它可以望见丹山赤水景区的山峰,墙内还种了几株山茶花,院内地面上铺的是丹山片石,以红色为主,略带其他杂色,斑斑剥剥,十分好看。“墙短恐妨秋树色,窗虚不碍白云流。”围墙低矮,不遮视野,所谓“山色不离人”,说明山里人没有选择封闭内向的宅院,而十分留意将生活起居融在自然环境中,随时与大自然保持亲近。 柿林村的院落,庭院素净,建筑朴雅,色彩深沉,廊道通达。在正房厢房上有主次的分配和安排,以堂屋为中轴,左右对称,显示了较为明确的礼制原则。但整个院落又外开门,四通八达,不拘轴线,又体现了灵活的原则。而且即使是在堂屋里,不用堂匾,不挂楹联,春节也不贴春联(村中只贴喜、丧、寿联)。各家客厅除了贴有不少老照片之外,没有别的有关祖位、礼法的器物或陈设、文字,总观整个院落,传统宗法礼教的色彩相对比较淡,十分亲切随意。固然也许是因为柿林村村民总的来说比较贫困,陈设不可能太多太精,不妨说与古村特定的山居文化也有一定关系。这种大院,似乎只有门洞,并不关门,任人自由进出。进到院内,雨时或天冷则空无一人,阳光灿烂的日子,总有许多老人,三三两两散座廊中,从容平和地晒太阳,脸上洋溢着祥和满足、与世无争的表情。柿林村民居院落作为山居文化的代表,显露出传统的隐逸文化色彩。传统的隐逸文化是传统民居的重要文化背景。归隐就是不参与当世的政治与活动,脱离流行的社会生活圈,或隐遁山林,或闭门深居,不关心尘世,自善其身。标榜和固守着一种永恒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方式。归隐者消极无为的思想源于儒道哲学的天命说以及佛教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崇尚不居庙堂而隐乡野,以其人格魅力吸引他人的钦慕。中国人认为天命不可违,崇尚生命有进有退,追求与险恶坎坷的仕宦生活相对比的个人生活的安全、平静、自由。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之景,令多少人心驰神往。似乎只有这“世外桃源”般的境界,才足以令人不再一心羡慕那庙堂之上的宦居生活。于是,人们总是努力地使自己的家居多一点自然山林的色彩,使居民在生活的空间中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唐人有一首诗,颇能点出柿林山居与自然是怎样的亲近: 寄四明山子(唐)施肩吾高栖只在千峰里,尘世望君哪得知。长忆去年风雨夜,向君窗下听猿时。柿林村的方言,具有许多十分有趣的特点,既古老,又十分有想象力,像“净面”(洗脸),齐整(美丽、漂亮),“新郎倌人”(新郎),“新新妇”(新娘),“小官人”(少年),即是古老方言,且带古文气。“望戏文”(看戏)、“弹河”(游泳)则是具有地方特色而有想象力的语言。像描述房屋的“道地”(院子)、“退堂后”(客堂后半间)和“廊柱”(柱子)则是地方性的说法。因为比方说廊柱在当地代表所有的柱子名称,并非只是字面意义上外廊上的一排柱子。还有的语言则带有土味,“过年脚跟”(腊月23~除夕)、“起早天亮头”(明天)、“乌清早”(早晨)。有的语言是生活中的用具,不了解用具的用途,是无法听懂这样的语言的,比如“火缸”(指的是灶里尚未烧尽熄灭的红灰要清出来另放在一个专门盛灰烬的容器中,称火缸),火缸中盛的这灰烬的余热尚可被利用,于是“火缸”上还放所谓“焐粥瓮”,可以煲稀饭。还有一件就是院落中用来盛接雨水的大水缸,当地叫做“七石缸”。这缸里的水备为防火之用。由于柿林地处偏僻的深山,自然环境相对比较恶劣,资源匮乏,交通落后,村民生活穷困。特别是过去,人民生活在贫困线下,反映在当地语言上,也十分形象生动。例如柿林村流传的“柿林三件宝”——(一)葛藤当料绞(指买不起裤腰带,在山中砍葛藤充数);(二)腊烛横放倒(指买不起腊烛,用横着悬挂起的木板条点燃照明);(三)柴子当棉袄;(指冬天买不起棉袄,只好用烤火来驱寒)。老百姓用这些俗语形容自己的生活艰苦,不乏辛酸,又透着一点幽默。还有如“出门三条岭,饭包挂头颈”,是说村子四面都是山,山高岭危,出门办事,或是到岭外的田里耕作,中饭肯定是来不及赶回家吃了,因此需要将干粮随身带好。沈家客栈我们在柿林村,住的是村口大柿树下广场北侧的沈家客栈。山上的伙食和我们当年在皖南古村落时相似,是清淡而简单的。桌上的菜每餐大致相同,一般是红烧土豆,红烧萝卜(肉少许),红烧鲫鱼,炒芹菜(肉少许),油煎豆腐,咸水竹笋,干笋霉菜汤。偶尔也有葱泡鸡蛋,干笋红烧肉。尽管这样,大家的食欲都很旺,不但每顿桌上的菜总是早早盆子见了底,而且每个人至少要吃上两碗饭。吃饱了,添精神,不管是在村子里走来走去,还是下山涧,登丹山峰顶,都见力气。也许,这就叫到什么山,吃什么饭。入夜,我们饭毕茶后走到广场上,天极冷,半个大大的明月低低地挂在东方,令人看了心中不禁微微感伤。我们乘车告别山村的那天,客栈的主人跟着车子走了很远。车行至半路,满天下起鹅毛大雪,这时车上的学生告诉我,客栈主人打来电话给他说柿林村下雪了。——也许是提醒我们路上注意安全,也许是让我们想象一下雪中柿林村更是另一番别致的景象吧。二、李家坑(一)村落整体滨水:河流弯曲之凸出处—— 风水学与水利生态学的结合。竹林深处,屋舍俨然,被自然环抱呵护和归于自然的强烈意象。沿河的古村顺应水势,真实的依山傍水。古树:村后靠山上的风水树,当地称坟头树,树下埋葬着村落的落户的祖先。从大的构图看,又是全村的制高点,有控制全村的气势。在整个大山之间,显示出人的力量。将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的生气韵律情感地关联起来,相互协调保护,是健康的不同与风水说的神秘功利的所谓预测学。村口:界定范围就象住宅的大门,回归感。民居细节:环溪楼,双凤牡丹————木质梁架,构造井然,反映生命品质的存在与对和谐平衡的追求。丹石干砌,李家坑旁的大皎溪多卵石,色彩斑斓小巷 •院落:三合院——通转、堂前。设门而不关闭。自然山体——人工院落模拟——双重环抱 与鹿游:“溪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一种更执著的归依自然的追求和意象。即所谓“仙居”。道家文化的色彩在中国传统民居和传统聚落中的影响。环溪楼:准确定位村落的自然环境。伴村旁的大皎溪而居,潺潺流水,声声入耳。诗情画意,隐逸情趣。水云居:反映高山气候,经常云雾缭绕。有水有了生命,有云有了仙气。体验日记:李家坑的巷弄李家坑的巷弄没有名字。如果把李家巷的巷弄大致按照平行于章溪河或垂直于章溪河来清理格局的话,村中应当有三横四纵的街巷交通。因为经过再三的询问,村民都说不上这些小街小巷的名字。我们只好在村中下塌的老乡家的二楼上自己为它们贴上了标签。经过你一言我一语的“出谋划策”。分别有了以下一些提议:三横:上横弄、中横弄、下横弄;四纵:墩头巷、木鱼巷、通转巷、溪边巷。这些巷弄用两边的界面的虚虚实实展现给我们一个十分有层次的序列,村委员会所在的村口广场是令我们首先为之一振的兴奋点,然后从祠堂与“沙李”之间的巷弄进村,转向“黄泥鳅”与“小方丘”之间的缓坡,此时,但见屋宇依山,前后叠落,给人鲜明的山村印象,坡的尽端进入木鱼巷,左侧民居以正面迎人,再向前,两侧皆石壁,到此方步入佳境,左有“奠厥攸居”,该院门正对一小巷可见“与鹿游”。木鱼巷的尽端是“环溪楼”南边紧邻的小商店的山墙,墙体垒以五彩卵石,灿然可爱,走到近前,一方小三合院,因面朝南而阳光融融。主游线继续向左进下横弄,两侧计有环溪楼,“水云居”,“凤竹鹤松”等村中最有份量最有诗情画意和文化氛围的民居群,我们在此盘桓良久,反复体会和领略真实的山居文化。下横弄正对一小山峰,山上竹木葱茏。下横弄到底路分两头便是溪边巷,我们想如果此处有数家小店,分别出售山货、工艺品和日常用品,使人从山居的宁静中归入热闹的世俗生活氛闹里来,人的心中也就会有静有动,相得益彰,购完物,归去者归去,留宿者留宿,饮茶者饮茶。溪边巷的北出口有一株古老高大的香榧树,正值盛夏,树上果实累累,从树下走过,就来到水流湍急的章溪河边了。沿河的李家坑:每天傍晚沿着章溪河边的公路散步是我们此行最快意的项目之一。一边是依旧轰鸣如瀑的溪水,一边是人烟稠密却已日落而息静如处子的山村。溪水那边是壁立的山,村子背后边是起伏的山。我们就在山村和溪流之间寂寞的公路上顺着山村和溪流共同划出的曲线默默地浴着夏夜的清风向前空洞地行走着。只有溪流是不安寂寞的,不分昼夜地冲刷着河床。夜凉如水,连续几天,连天上的星星都似乎嫌这儿太过冷清而不愿光顾,将一个更加空洞墨黑的天穹留给山村。但我们的心却并不因为这寂静而落寞,任凭山谷间温润凉爽的空气和溪流的暄闹声将我们的行踪掩藏起来。这次对李家坑的改造设计规划中,我们准备在临溪公路一侧的老房子间辟一些室内和室外的茶舍,到那时,路那边原本欢闹的溪流声不再被专一地关注,反倒会变为另一种寂寞和空洞了吧。我们的这次实地考察与规划,五天夜宿老乡家的木楼上,晚饭后总用老乡备好的自制的茶叶泡一杯绿茶,有时一个晚上要泡几遍,平日不嗜茶的我们在山村里不觉对茶有了某种依赖。看看老乡们,也都是手不释杯,在我们眼中,饮茶的习惯已和山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了—— 或者因为茶叶是自家种自家采自家炒制,或者因为山里潮气重需饮茶去湿,或者只是因为山中的夜晚人们无事可做,喝茶聊天不失为寂寞生活中的一种调剂吧。手抚清风,一遍遍的茶香和这山居的悠闲是多么的协调呀!三、坪头村•古树、红枫、高山台地、古村•四、北溪村•山水形胜••• •五、茅镬村••六、棠溪村:二龙戏珠 •七、金岙村:••体验日记:杖锡一夜:下午,在茅镬村工作完毕,宁波的合作伙伴施总说,晚上赶回宁波去住,我说,为什么要回宁波,村子里不能住吗?或者就住北溪去?茅镬村的村长支书也十分希望我们留在山里好好交流,似乎不招待我们住一宿有失他们的面子,于是我们最后选择了离茅镬村不远位于杖锡的高山度假小宾馆。我们住的小宾馆是建立在古杖锡寺的旧地址上的,因此在小宾馆的门口立了一块关于古杖锡寺的宣传牌,背后是后湖港,是整个鹿窠所在山的顶峰(这名字有点奇怪,山顶上有湖?港?)古杖锡寺已经迁到对面山后,那个去处,一片翠绿的竹林,山路上还残留着古代高僧的墓碑。晚上我们不敢在外面走,倒不是因为山里的夜太黑,主要是怕狗。所以只好呆在小宾馆等着睡觉。这是一个寂寞冷清的体验,清凉的初夏之夜。五月里初夏之夜。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好象在山下习惯了吵杂,反而不习惯这山中的宁静了。第二天起床很早,大概是因为小鸟三四点钟就在窗外吵,天又格外地凉,那空气我感觉应该是拿钱买不到的。说来,茅镬与杖锡有着重要的关系。因为据史料记载,400多年前,原住在杖锡的严姓人家迁移到茅镬,当时村民见村子周边成片的古树群形状好似一只朝天、一只向地的两只大锅(旧称锅为镬),后将村名定作茅镬。 走进今天的茅镬村,不得不被遍布全村的参天古树所折服。目前仅被市林业部门确认列入古树保护范围的就有96棵,平均树龄在400年以上,这中间包括金钱松27棵,香榧树54棵,银杏树3棵,枫树4棵。说起村里古树被保护得如此之好的原因,村民们都说那块古碑功不可没。这块古碑立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上刻《禁伐令》,将古树的产权归属、树上果子如何处理、树自然死亡后的处理办法都写得清清楚楚,还对惩罚违反者作了详细规定。中午村长拿新茶和炒银杏招待我们,果子个很大,很新鲜。虽然没有其他的点心,我们还是很开心。正当我为没有在村子里住上夜而遗憾,不久前,传来消息说,茅镬村出现了严重的滑坡,想到整个村子有可能即将滑到水库中,我不禁感叹,难道这又是一个难圆的梦吗?向往北溪:“人生若只如初见”。在北溪村,我经历了“初见惊艳,再见依然”的真实体验。我几次乘车从盘山公路登上四明山顶,曾经路过一个大的聚落,似乎还保持着传统的形态,在我的职业习惯亦或是个人敏感中,对保持着传统的形态的历史聚落有着激动内心的向往。以后我多次与宁波的朋友谈到这样一个地方,居然无人知道…难道是在突然间失落了?或者是自己记错了?真仿佛桃花源故事的翻版。于是我也怀疑了,因为实际上,我的确经常在梦里游历过类似的地方,所以后来就把它搁置淡忘了。这次为了安排暑期实习,我们在离开杖锡后就驱车直接又来了北溪,而且决心停留下来,进村看个究竟。北溪村位于余姚市四明山镇,地处四明山腹地,生态环境良好,植被丰富。现有村民332户,950余人,全村除2户人家以外其余均姓卢。据清代《卢氏宗谱》考证,六百多年前,其祖先生活在山东范阳县青州府境内,极有可能属《水浒传》中的卢俊义一脉。北溪村利用这一资源打造了一个以“喝大碗酒、吃大块肉”为特色的水浒系列农家乐,农家乐经营户统一挂上了具有“水浒”特色的牌子,现在村内有“景阳岗”店、“聚义堂”店、“清风寨”店、“浔阳楼”店和“快活林”店等。北溪村在村落建设中,将构建一个“水浒”村的空间格局,还充分利用古村现存的“卢氏宗祠”、“知府第”等众多历史遗迹,通过展现若干“水浒”生活场景,进一步打响“北溪风情民俗村”招牌。对此我倒不以为然。因为开发了旅游的村庄,几处突兀的人为的景点,整个村庄失去了神秘的处子那样的氛围,使人一下子没有了探索的情绪,反而没有回忆中的那惊鸿一瞥的感觉好。比较起来,李家坑虽然我几次去过,而且在村中生活了一段时间,但是它在我的印象中,永远是神秘的,清净和美好的。*本单元互动问题:1、你怎样理解隐居?2、谈一谈乡土建筑与隐居的关系?3、谈一谈你对风水的理解?第五讲实例——“西南少数民族民居”和北方民居一、“西南少数民族民居”(一)大理白族周城村——科考的体验。龙王庙、“楹联之迷”、村落布局特点。广场的特点。寻找龙王庙。有趣的楹联文化。寻找照壁题字文化。尚白之辩夸饰之辩。美丽的苍山、洱海。金花的故事。周城位于大理市喜洲镇北端,地处苍山洱海之间,是大理河谷平原一个重要农村集镇。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周城村地势东低西高,属缓坡地带,该地区地震次数多,震级高。对民居建筑有较大影响。另外风大飘雨等自然气候条件也促成该地民居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大理最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1、村落整体周城村座落在苍洱之间的缓坡上,面水背山,西座东向,整齐划一。村里的道路,直的称为充,横的叫巷。巷(充)旁有水沟,沿沟、巷种植柳树,住宅都沿沟巷修建,村子中部和南部分别留出一块较大的空地作广场,广场中栽上大青树,作为吉祥的象征。和谐的人居——沙孟海先生的愿望——路不拾遗。周城广场——开阔地带作为市场,称为晚街。广场东面建有高高的戏台,西面有老人房,村子四角分别建有各种寺庙。在村背后的点苍山云弄峰的山坡间还有建有龙王庙、土地庙等十余座,成为保护苍山水源的标志。 2、本主庙——白族普遍崇奉“本主”,本主是一村或一方的保护神,一般是历史上被神化了的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或为民除害的英雄。周城村不仅有佛教寺庙龙泉寺,还有供奉本主“杜朝选”的灵帝庙和“大黑天神”的景帝庙等。历史的渊源及宗教习俗都是影响周城民居的重要因素。苍山和洱海:白族村落讲究在村落四周设四座神灵之庙,即所谓本主。村落有神灵照应护卫。3、土地庙、龙王庙守护(村子四周的苍山上有十余座土地庙、龙王庙)三月三:村民心中向往的地方4、民居单体三坊一照壁:周城人把三开间的房屋称为“坊”,并常以“坊”作为建筑组合单元。平面布局上,典型形式是“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合院与一面美丽的照壁所组成。四合五天井——“四合五天井”是四合院共有大小五个天井。 大门:各宅都有一个较房屋其他部分更为华美的大门,其形式可分为三滴水屋面、一滴水屋面及无屋面大门三种,其中以三滴水屋面形式最为瑰丽精美。还可分为有厦式和无厦式两种。照壁:一般设在天井或合院的东方或南方,面对主房。照壁形式分三滴水屋面及一滴水屋面两种。它的题字也很有特点,比如张家照壁题“百忍传家”,李家照壁题“青莲遗风”等。5、照壁题字文化和楹联文化:“百忍传家”、“青莲遗风”、“赤壁黄冈”、“眉山世泽”、“太尉平章”、“清白传家”等。“父亲去世才二年,…”、“…一旦难留掌上珠”等。“远上寒山石径斜,…”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6、居住文化:尚白——喜爱白色,喜爱装饰 蝴蝶泉——三月三的活动(二)丽江古城——另一种体验家家门前出清泉。我的房东李实(七一街兴文巷74号)。四方街的舞蹈。金银花。丽江粑粑。规矩:出入明白、不吹口哨…浪漫的体验:四方街的“阿细跳月”、“溢璨之辩”、“激沙沙之辩”、“风铃驿之辩”。独特的饮食——生皮、粑粑。 民居山花:悬鱼——避火、生殖崇拜 水街:水是生命的象征。生生不息的意象。激沙沙————溢璨—————马铃铛纳西族妇女服饰: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经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这一装束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 体验日记:丽江小住今年四月下旬,我们到云南大理的周城做科研项目,适逢五一,到丽江的念头愈强烈了。来云南之前,专业前辈的得知我的行程,向我指出:“到大理,必去丽江”。因为大理离丽江是那样近,而丽江古城——大研镇和埃及金字塔、希腊的雅典卫城、中国的万里长城共同为人类有形的文化遗产。这样的去处,但是媒体上看到,就令人神往不已,何况我已从数千里之外的武汉来到了洱海之滨。于是,五月一日我们便乘车赶往丽江,到丽江后,已经不敢在外面餐馆点炒菜大餐了,因为我们的资金已颇困难。头天晚上,我们还没有住进古镇,空着肚子进古镇逛街,找了一家小店,点了一碗炒锅米线,一碗炒锅米饭,炒锅米线在大理已经吃过,且加了酱油,味道一般。炒锅米饭,饭和青豆一起蒸,面上放了几片腊肉,香是挺香,只是太咸。那店的生意非常好,食客一拨一拨的,还要排队。住进古镇之后,我们的一日三餐都挂在我们住的那家私人客栈里,和主人吃一样的极简单的饭菜,不过还是正是这种窘迫,让我们做了一回普通的丽江人,吃到了真正的丽江家常菜的风味。每日的正餐有蚕豆米饭,大块晶亮的腊肉(这腊肉有木梳般大小),一种爽口的凉拌菜以及青菜豆腐汤。有时候腊肉被换作了土豆丝酸菜丁炒肉末。早饭都“丽江粑粑”要卖到每个三圆五,但是极酥香,是物有所值的。做蚕豆米饭,主人说要舍得放油,豆子、饭粒都油晃晃的,还有腊肉丁丁。佐菜的汤倒是极清淡,吃了饭觉得油腻,这种汤是正合适的。不知是因为饭菜的确很香,还是每日在外面逛劳累了的缘故,大家每餐总要盛上三、五碗蚕豆米饭,吃的很饱。——蚕豆一定要赶早去买那种最嫩最新鲜的,煮起饭来,豆壳才是软的。大研是一个高原镇,想象之中该是偏僻而落后,宁静而简单。然而实际上,它的规模非常之大,超过了一个“小镇”的容量,与我去过的江南古镇如周庄相比,甚至要超过许多,至于一些稍大的古镇胡同里、西塘,在完整与紧凑上也比大研逊色不少,是故应将大研归之为繁荣的古市大镇。文化发达、商业发达、独特的水乡布局是古镇的主要特征。有了水,人居环境便有了生气,丽江“村村寨寨有流水,家家户户有水流”,而丽江的水,不但清冽无比、水流潺潺,不知又精巧宜人,且几乎家家门前种着杨柳,那么它的美丽就可想而知了。这里的民居多临河而建,轻盈优美的悬山外型,独特的红、白色彩,众多的民居、街巷簇拥着市民广场——四方街。有人说,在丽江,使人有恍若置身江南的错觉。我感觉,大研古镇更像“天上的街市”,藏、汉、纳西、白等各族朋友自由地在这儿交往,世界各地的游客云集于此,它还一度被人们传为“香格里拉”的所在地。每晚四方街点起篝火,各地各民族的人手拉着手围成一圈,载歌载舞。那时那景,怕不是在梦中?我们投住的这一家私人客栈,七一街兴文巷74号,是一幢保护民居。它有一个别名——“一流客栈”,因为一股流水穿过这家厨房,主人找人在一块石板上刻了“一流”二字,搁在那股流水旁边。到高原旅行,有一个问题,就是干燥,不管大理,还是丽江,每天清早起来,鼻中总有血丝,这种情况持续了好些天,大理的时候,有一天,说起来,同行的一位女研究生拿出一种叫“三七花”的草药让我泡水喝,情况似乎好了一些。到了丽江时候依然如故。这天用过晚饭,大家坐在厨房前的小院廊下歇息喝茶,与主人聊天,男主人得知此事,忙说:“别急,我来给你们弄点这个……”边说边出到大方院中,我们随在他身后,只见那大院一侧是一簇簇长着白色小花的植物,主人便采缀在绿叶中的小白花,边对我们说,“这是金银花,能清热解毒,泡上水喝了试试”。我们也帮他摘,手心里几多可爱的小白花,觉得新奇,觉得有意思。有了一小把,用开水泡上,我们又回到小院中,品着茶水,继续聊天,海阔天空。—— 到院中采花,泡水作药。数千里之外的异地高原,是人心中有一种温温暖暖的感觉。主人名叫李实,这名字叫得妥贴,这“实”既可以理解为“殷实”,又可以是“朴实”,李家是丽江古城中的银匠世家,家道殷实,生活富庶。主人好客,代人心诚。(三)贵州苗寨黔东南——西江,郎德上寨逐(望)水而居,占山而居,围鼓而居,悬山、穿斗,吊脚楼村中广场——铜鼓坪“安豆息”——美人靠二、北方民居——“中原乡土建筑”(北方的厚土) (一)黄河流域的古老名城——河南浚县可以用脚步丈量的县城。真正的黄土的、乡土的气息。1、整体格局•城隍庙、火神庙、土地庙。社火,庙会• 城墙2、市井、街道 3、单体民居——大门,院落(二)古都乡土——洛阳洛阳民居——魏家坡 洛阳民居——西大街。鼓楼,第六讲实例——江南水乡和古镇老街一、实例——江南水乡故乡的体验——最美的人居——小桥、流水、人家素淡宁静的韵味;枕河人家的布局;虽然富裕,但居住环境保持十分协调。什么是水乡文化?如何听懂和理解二泉映月?杜荀鹤诗:“君到苏州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江南集中的水乡大致分布(一)朱家角:泰安桥如满月。住朱家角客栈和夜游朱家角的体验。体验日记:朱家角朱家角,又名珠街阁,雅称珠溪。地处江、浙、沪之交的淀山湖畔。是上海市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和我们游历过的水乡古镇比起来,更加清丽而宁静。“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古镇进行了保护性的整修,临水的居民外墙都被涂刷上了一层白中偏黄的颜色。大约是考虑到如果刷成白粉,就会显得不真实,毕竟古镇已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在整修时应做到“整旧如旧”罢。 2000年春我们到那里的时候,天一直下蒙蒙细雨,黑瓦、白墙、小桥、流水、老树、蓬船,笼在一层水汽之中,格外透着润泽,宛如一幅极素淡的水墨画。朱家角有两座闻名的古桥--放生桥和泰安桥。我独爱后者。这座桥东头连者北大街,西头是,漕河街,中间高高拱高,象是哪位仙人到此用他的长袖划下的一道美丽的彩虹。因为起拱高,比起在周庄、同里见到的桥,它显得那样浪漫和大胆。甚至连周庄闻名于世的“双桥”,也似乎过于平静了些,缺乏泰安桥的力度和动感。尽管这儿水面不宽,并不需要这样高高的一座拱桥,而且离它不远就另有一座低平的廊桥。但它分明高高地悬跨在那儿,甚至要和两边民居的二楼平齐了。走到桥级的一端,另一端的房子、上桥级的人全部被高高的石级遮住,从那一端走过来的人,走到桥的最高处而后走下这边的石级,就象从天上走下来一样。那样高高的一个去处,使人生出非常诗意的想象。——尤其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在朱家角,我们一行六人,晚饭选的一家餐馆,据说是百年老字号,就在北大街上,是斜对面砂壶店的店主推存的,其实那条街上的饭店多半打洋了。这家餐馆的店主是一个小伙子,胖胖的,不苟言笑。我们报了一个价钱,并说了要吃到的菜。他就那样闷声不气地拿一支笔划算着,末了,也只轻言一句:“坐吧”。就自顾进厨房弄菜去了,我追上一步连说:“份量弄足一点,我们都是学生哩!”他并没有应声。那店不小,只是时间已晚,没有别的客人,所以显得空空荡荡。趁着等菜,我和一名学生拿了店里的玻璃杯,到隔壁酒店去打酒,这些酒都用坛装,拿红绸包了石头压住坛口,是零卖的老酒(黄酒),价钱不贵,没有超过四块钱一斤的,有加饭、花雕、五加皮,竹叶青。我们分别买了一斤加饭、一斤竹叶青。加饭酒深褐色,有特殊的味道,一行的学生多喝不来,竹叶青则嫩绿好看,颇受大家青睐。吃的也满意,有在周庄还没让大家吃到的塘鳢蒸蛋。饭毕,我们让老板将我们刚买的古镇风光牒放来看。一群人围在电视机旁边,店中的两位年轻的女服务员也坐在一旁看。其中一位,模样清秀,脸上总挂着笑,和她说话时这样,不说话时也这样。朱家角这样的水乡古镇,浓浓的世俗气和浓浓的文人气相交织,“楼上住家、楼下开店”,既有各色的商家在这儿云集,又不乏王昶、席裕福这样的历代文人在此寓居。虽然,民居宅地鳞次栉比,老居名店林立。各种幌子、招牌招人眼,商业气氛似乎浓了些,但是统一的民居色彩与造型,流水、小桥、深远的意境,尤其是黑白二色的勾勒,让人得到了足够的补偿,象一杯清茶,冲淡着人的胸襟。告别朱家角的前夜,我邀一名学生在时落时停的春雨中重又将古镇老街逛了一遍。我们特意从北大街走上泰安桥。坐在桥栏上四周静悄悄的只有桥头一盏路灯的灯光在静静地疏理着细细的雨丝。从北大街放生桥一直到马家花园,偌大的古镇,路上没有一个行人,只有脚下的石板在昏黄的路灯下泛着斑剥的光影。记得一句宋词“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说的正是此时此景吧。 这样的地方,我真想一年去上一次,而且往下来,晚上出去走走,去那泰安桥上,夜阑人静时,看静静的风景。 (二)周庄(双桥胜迹)——周庄让人不免想起欧阳修的句子:“思乡忽从秋风起,百蚬莼菜脍鲈羹江南周庄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周庄最为著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壁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太平桥、咫尺鸿沟、空间奇崛、小而有法张厅的“柱础” 周庄的富安桥(桥楼耸翠)传统人居环境和建筑我们读到的最深的印象是协调。因为统一与精致,相反我们今天的人居环境和建筑是杂乱与粗糙。富庶的生活,素雅的建筑,温婉的情调。桥、水、路——流动的美感。体验日记:“周庄”名吃“吴松江上,莼嫩鱼肥”。周庄的名字是和晋代名士张翰分不开的,而张翰之千古留名也主要是因为他有“一日秋风起,顿思故乡美食‘莼菜鲈鱼羹’而弃高官之位归隐故里”的故事。周庄位于上海、苏州市附近,由于它“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需舟楫”,特有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面貌。河湖阻隔,也是它避开了历代兵毁战乱,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古镇建筑物及其独特的格局,这在国内十分罕见。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黄山集中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中国水乡之美”,此非谬赞也。1999年夏,我和几位同事带领30多名学生来周庄实习,我们不仅为周庄镇保存众多的明清建筑而赞叹,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而迷恋,为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风情而陶醉,周庄的“名吃” 同样惹人留。周庄的几样特色菜,我们基本上都是尝到了。最著名的当属莼菜鲈鱼羹。其实鲈鱼我们并非没有吃过,从菜场买来烹制豪,味道也不过如此。但周庄有一种特产的小鱼也称“鲈鱼”,即“塘鳢鱼”。当时我们在周庄的小街上逛来逛去,发现多家小餐馆装水族海鲜的鱼缸里都有一种附在缸底的灰不溜秋、长相怪怪的小鱼,打听后得知是周庄特产,我们一合计,决定凑钱“食之”。据《周庄镇志》载:“菜花鱼亦名土附,即张翰所思之鲈鱼,较之松江鲈鱼仅少两腮耳,佐以新笋煮汤,食之最鲜”。菜花鱼就是塘鳢鱼,均为野生,三四月间,菜花盛开,其鱼最肥,故称。它是否确为晋人张翰所思之鲈鱼,恐要等历史学家去考证了,我们吃塘鳢鱼,并没有新笋下汤,而是按菜单上的名称“塘鳢蒸蛋”,用鲜蛋做羹。鱼小而肉实,清蒸出来,蛋鲜、鱼鲜,其味美自不必说了。其它如万山蹄,三味圆、韭菜白蚬、腌菜苋等我们都没有遗漏,价钱也算公道。我们一行三十余名学生、五名教师、三名研究生,要好的邀上三五个,选上一家小馆子,伍拾圆或者陆拾圆,就可品尝五六道特色菜了,菜虽略“精巧”了些,饭却管饱的。若添上拾圆,还会送上一壶热好的花雕酒,就着鲜美的菜肴,对我们来说,真算得上是并不奢侈的享受了。在一天中,想到有一餐饭自己需拿拾圆钱,再拉上几个食友,就可以美美吃上一顿,这一天过得也格外得意、精神。在周庄的八天,我的食欲特别好,饭量也大,精神也足,人明显也胖了一圈,尽管那时正值盛夏。我们还带了一些周庄小吃如熏青豆、万山糕,想回鄂品尝,哪知熏青豆的异香,在杭州的“康辉”旅馆招来了小鼠偷袭,只好忍痛弃之。不过在杭州湖滨的一家酒店,我们还补回了“莼菜汤”这道菜,莼菜暗绿色椭圆形的小叶子,送到嘴里感到爽滑而又微微有些酸涩。另外,醋鱼是西湖名吃不必说了,价格也不高。一大盘,二十圆。想来所有这些名菜小吃,都是平常百姓赋予它们的,也要百姓吃得起,才说得起,传得远,全不象宫廷御宴,高不可攀,恐也流传不得久远罢。(三)西塘体验日记:西塘一日有吴根越角之称的西塘,古名斜塘。是江南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六大古镇之一。西塘留下了我们一天的游迹。我们在芦墟租了一条货船,从早上出发沿着古运河到西塘。约一个多小时行程,下午再回芦墟,来回四十圆,就已经从江苏省来到浙江省地界了。西塘镇隶属于浙江嘉兴市的嘉善县。“街衢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古镇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它长长的廊棚和比周庄、同里更开阔的水巷,因而跨水的石桥跨度也大的多,似乎应称西塘作“大桥、流水、人家”。这种尺度上的差异也使它显示开阔舒展的特色,使它异于周庄或者同里。有别与其它水乡古镇。 嘉兴的肉棕是有名的,我们走到西街时已是中午时分,大家自然要选一家店铺品尝棕子。除了棕子,还有一种用荷叶包起来,如棕子大小的粉蒸肉。同行的三人,食兴高,每样要了一份。我当时正好肚不太舒服,就问店主人有没有面条?只卖棕子,不过他可以到隔壁别人家里让人去弄。不一会弄了一大碗面条,还问我要不要放一点他们自家做的青笋烧肉。我当然没有拒绝,这面条非常香,印证了我一直的一个想法,南方人做面条比北方人做的好吃。(这说法是否妥当,请北方人原谅)西塘开发旅游显然还在起步阶段,我们进餐的时候,这店主的几个邻居就那样笑嘻嘻地看着我们,在一旁用方言议论着。主人是一个长着大大的滚圆脑袋的中年汉子,脸色红红的,壮实而能干,他见我们中的一位小伙子喝啤酒,便兴头很高地跟我们讲,来嘉善不喝嘉善土烧的黄酒是一个遗憾,并说谁跟他对饮,谁就是他的朋友,还可以来跟他住在一起,样子很让我们联想北方人豪爽的性情。那酒我喝了一口,并没有特别的味道。那碗面,两圆钱,不贵。吴良镛先生曾说过,城镇是巨大的艺术品。一座小城,一座小镇,是一个人的脚步可以任意去到的范围。有时是一条悠长的小巷,有时是一道高高的拱桥。那小巷你可以走在里面,躲在里面,迷在里面。拱桥你也可以留在上面,歇在上面。拱桥上没有商店,你在那儿停留,不会影响别人。桥的跨度大,拱顶也够高。周围没有遮拦,坐在桥上左右四顾,足以看到很大的范围,小城的面目,平静地低低展现在眼前,灰黑的屋顶,灰白的墙。高度式样没有多少区别,分明象一群老实的,头戴毡帽的百姓。而一座小城,又至少是一部厚厚的小说,里面有多少情趣,多少泪水,多少文化底蕴,必须细细阅读,才能慢慢品出它的味道来。西塘那座高高的桥,叫里仁桥,歇坐在那高高的桥上,正是我们该离开的时候了,我觉得非常可惜,这一日太短暂,而且不能领略入夜的古镇。此时夕阳正渐渐落下,懒懒的,象是睡在了远处的水天一色上,我忽然感到,“斜阳照西塘”,斜塘这个名字也许更准确更富有诗意吧。我们包租的那条船的船主也到镇里逛了一回,这时候已经在送子来凤桥那儿等着我们了。于是我们登船继续在古运河上航行,由于困顿,我在乌蓬里高高的条凳上躺下,转眼竟睡着了,不觉竟从窄小的条凳上滚了下来。西塘是这样一个地方,旅游和商业气都不是很浓,当地的居民热情好客,看见外乡游客甚至会感到惊奇。与他们交谈,他们对我们远从武汉能来浙江的这样一个小镇,仿佛是我们太垂青了哩。说起周庄、同里,他们不无羡慕,他们诚心希望西塘也可以“火”起来。但他们又说,周庄、太贵,太赚外乡人的钱,这不好,西塘不会这样。那一时我忽然想起《儒林外史》中杜慎卿的话:“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西塘的人,就是这样。像那大大一碗面条,白白的看起来似乎不会有多好的味道。真正入了口,才觉得细腻,可口。我在一篇论文中曾比较西塘,周庄的特点,周庄是小巧而精致,西塘则大气而浑厚。是不是这样呢?江南的“雨巷”文化,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怨愁,我们每一个人的江南情结。(四)总结,体验江南乡土最能体现江南精神的12种风物:1、绍兴酒——鉴湖水的精华2、紫砂壶——紫砂泥土蕴乾坤3、扬州澡堂——江南那池“忘忧汤”4、霉干菜——阳光晒出的家乡菜5、龙井茶——一杯清茶有山水6、黄泥螺——此味只应江南有 7、油纸伞——消失的精致8、蓝印花布——乡野的气韵 9、龙泉剑——铁英淬铸的冷兵君子10、辑里丝——江南丝中极品11、大闸蟹——阳澄湖哺养的美味 12、乌篷船——水乡流动的生命应该加上一条——水乡民居——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苏州,吴酒一杯青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何日复相逢?二、各地古镇老街(一)谷城体验日记:“发现”谷城一条比较完整的老街,斑驳的墙,被足迹打磨得油亮,弯弯曲曲伸向不远处神秘消逝的方向。我之所以喜欢这氛围,是因为它引起我对历史和人生最真切的思考。街不同于一般的单户民居,它有社会的属性,有流动的特征,有交织的故事。狭长的空间,最易让人感到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它无法留住什么,因为它的前后是通透的,在这里永恒的概念被一直消解着,历史就像这条小街一样,是不停逝去无情地流水,走在街上,总感觉在乘着岁月的小船,尽管只是轻轻地向前摇去,也好像周围的一切无法挽留,回头张望,我无限感叹和惋惜。中国的老街,没有像西方那样刻意地营造一个中心或者终端(即广场),将人们心中的失落引向一个假设的完整之中,在这里前后总是那样类似重复地排列着,没有中心也没有肯定的包围,你可以一直走到最后是街的结尾,或是田野或是码头。临田野便是归乡,临码头便又是一段新的漂泊。虽然是狭窄的线型空间,却处处有空,并不是人压迫,行人可以自由地呼吸。它宁静又使人感到温暖亲切,它热闹,但又让人觉得平和有度。凭着这认识,我每到一地,就要去走走它的老街,去亲身感悟一下那种平时在都市中无法真切获得的人生感和历史感。哪怕是不长时间,却仿佛是对一生的感悟,对沧桑百年的静观。九一年的八月我初到谷城出差和同事一起去逛街,来到麦农副产品的市场,其先被那乡间的繁华所吸引,谷城并无多少特产,记得有几则招牌倒是令人觉得有趣的很,一处招牌上写“皮蛋”,这我们看得明白,各两家又一处招牌山写“松花蛋”,也不难懂,再一处招牌竟写着“ 松花鸭皮蛋”。卖的当然都是皮蛋,我们觉得好玩,边走边聊,进入了老城顺城街,街很长,很有些有规模,这是别处没有见的,储乎我的意料之外。顺城街是小商品集贸市场,房子老,气息却还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它的特点是路面显得宽一些,房子矮一些,把个天空露出来很多,山墙也并不是一个接了一个地挨过去,都还是本结构,古色古香,并没有破损的感觉,由于太长,我们第一次并没有走完,愈走愈深,也愈有了劲头,脑子里总希望别中断,别中断,始终有种神秘感在那里该多好!从顺城街尽端向三神殿巷子走去时,我几乎相信自己已经走回了历史之中了。两边高高的墙,窄窄的小巷已从市场的喧闹归于异常的宁静,这种从来没有过的景象激动着我,分不清是兴奋、是害怕,或许还有几分孤独和辛酸。分不清是新奇、陌生,还是故地重游的亲切与留恋。它使我恍然忘记了时空的真实,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前世。以后每到这样的老城老街,就会感觉到心灵与历史的粘合,每一个片断中有一个我,我对思绪里又有众多的片断,仿佛生命也被延展了许多。今天来分析那时候的心情,刚从大学毕业来到社会,心有几分落寞,情有几分天真,我也情愿自己就真的这样生活在真空之中,生活在没有时空轮回到不真实的空间意境里面。所以第三次就着公差,我再次到谷城时,竭尽全力地用画去记录着这次经历,到老街去借一方小椅,当着窄窄的街心或者屋檐下那么一坐,用我的笔去捕捉光影、岁月在马头山墙、木阁楼与雨檐下的变换,我那颗焦虑躁动的心只有那一刻才在不知不觉中平静下来。画着、看着,分明有一种含泪的感觉,使我终于有一刻找到了生命的快乐。92年,我写了《来自谷城县的纪录还报告》,参加了在三门峡市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建筑与文化讨论会”。会后,陈志华先生在他的《北川杂记》中转引来文中许多内容。根据那篇文章改写的《古老又清丽——谷城一瞥》发表在《南方建筑》1996年第三期上。(二)乐平 (三)其它各地古镇老街 三、补充知识民居类型汉族1,北京四合院:(1)以院子为中心,(2)对外封闭,(3)外实内虚,(4)尊卑有别,上下有别,内外有别。院子的功能:生理、生活、心理院子的演变:二合、三合、四合、二横2,苏州住宅:(1)多进天井和庭院,(2)平行多条轴线,(3)外墙高大,室内净空高,多楼房。内敛围合的花园。3,徽州明代住宅:(1)上下结构不一致(不对齐),(2)室内减柱法形成大空间,(有悖力学原理)(3)三雕精美,繁简适宜,(4)布局自由,别于官邸。(一)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座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又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 (二)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为主)“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中国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视防晒通风,布局密集而多楼房。天井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开敞,狭高的天井起着拔风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山墙,可防火势蔓延。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砖墙抹灰,覆以青瓦墙檐,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筑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国东南部皖南赣北即徽州地区最为典型。徽州民居的特色:1、村落选址的重要性。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2、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果木花卉,甚至叠山造泉,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大门上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砖雕精致。(三)其它各地民居碉楼(羌族、藏族)——羌寨碉楼是羌族地区最有特色的一个表征。《后汉书·西羌传》记载:“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邛笼”就是羌语“碉楼”的意思。羌族的祖先修建碉楼既为了在高寒的气候中保暖、贮藏粮食,也为了防御外来侵扰。碉楼没有出入的门洞,只有从一根独木梯爬到很高的窗口处,由窗口进出,进去后把窗口一堵,外人就甭想进去了。阿以旺(带天窗的大厅)——新疆地区“阿以旺”式住宅,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面布局灵活,前室称“阿以旺” ,又称夏室,开天窗,有起居会客等多种功能,后室称冬室,做卧室,一般不开窗。一颗印——云南地区。云南昆明一带的传统住房样式。因墙厚、瓦重、地盘和外观方整,形如“一颗印”,故名。常见形式为“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厢房)东西各两间。正房常为楼房,下有前廊,称为“游春”,上下房皆称“宫楼”。较大住房,也有两个“一颗印”串连而成的。窑洞——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常数洞相连,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防止泥土崩溃,或在洞外砌砖墙,保护崖面。流行于陕西、甘肃和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土楼——也称“群体式院落住房”,为福建西南部传统的客家住房样式,广东、广西北部也有这种样式。因客家长期聚族而居,故成群体式。所谓“圆楼”,为一般形式,也有平面为方形或矩形的。一般外墙下部不开窗,形如堡垒,大者直径达七十余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达三百余间。山西民居傣族竹楼—— 傣族居住的竹楼,一楼一底。由于当地高温多湿,人们为避湿求凉,仅居楼室,而用底室堆杂物,关家畜家禽,安装脚碓和织布机。底室一般不筑墙设壁,四无遮拦,仅在院外筑墙,设栅,既标明院落范围,又防止牲畜入院。 傣家竹楼均独立成院,并以整齐美观的竹栅栏为院墙(筑矮墙为院墙者亦常见),标出院落范围。院内栽花种果,有芭蕉叶“摇扇”,有翠竹衬托,有果树遮荫,有繁花点缀,一幢竹楼如同一座园林。绿荫掩映的竹楼,可避免地下湿气浸入人体,又避免地表热气熏蒸,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极为舒适的居室。佤族民居(大草帽)——佤族房屋形式各地有所不同。一般多为草木结构的楼房,上屋住人,下层栖畜。室内有主、客、鬼三个火塘。主火塘供做饭用,客火塘用作调制牲畜家禽饲料,鬼火塘专供祭祀之用。有的人家在墙上悬挂许多带犄角的牛头骨,以炫耀“富有”,形成一种特殊的室内装饰风习。蒙古包——(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名单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五)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 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六)最美的村镇介绍 (1)江西婺源古村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和古徽州的许多地方一样,婺源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文化与生态的珠联壁合。婺源古风蕴藉,文气沛然,是理学大家朱熹、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故乡,有“书乡”之美誉。李坑、江湾、下晓起等。(2)重庆合川涞滩古镇古镇涞滩,位于重庆市合川城东北32公里处的鹫峰山上,渠江环绕,景色秀美,景观融古庙、古城、古佛于一体,有重庆“丽江”之称。1956年,涞滩二佛寺被评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四川省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992年被重庆市命名为“巴渝小十景”之一,重庆市百镇风貌镇和小城镇试点镇。2000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十大保护古镇”,2002年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涞滩自宋代建镇。古时渠江又称涞江,涞江流经此处多有险滩,故名涞滩。由于三面悬崖峭壁的特殊地理位置,清代沿山岩走势修筑城寨为御敌工事,全长1380米,墙高2——5米不等,三处城门现在仍然保留较为完好。东南面为小寨门,地域开阔,为主要城门入口处,两侧仍保留了古寨城墙300米。    清同治在西面中寨门外加固工事,修筑瓮城,呈半圆状,长约40米,半径为30米,设有三道入口城门,西面正中央正对大道为大寨门,门的上端刻着“众志成城”四个大整个瓮城与原来的城堡连接形成整体,基本上保存了旧时原貌,颇为壮观。 (3)福建培田古村福建西部连城的培田村,被誉为“福建省民居第一村”。面积仅13.4平方公里、住户300多家,村民仅1000多人的小小村落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培田村保存着30幢大宅、21座祠堂、6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4处庵庙道观,总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4)浙江乌镇乌镇位于桐乡市北部,距市区17公里。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省吴江县,东南与濮院、龙翔街道等毗连,东北接嘉兴市秀洲区。乌镇的建镇史有1300年的历史,历史上曾是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桐乡、石门、秀水、乌程、归安、吴江、震泽)错壤之地。 茅盾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是在浙江的乌镇度过,青年时期也在这儿居住。他所描写的人物原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小说正是对旧社会乌镇各个方面的真实写照。    乌镇是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古风犹存的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这里的民居宅屋傍河而筑,街道两旁保存有大量明清建筑,辅以河上石桥,体现了小桥、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镇东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时的读书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上的西栅老街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此外,还有修真观戏台、双桥风情、梁苑胜迹、唐代银杏等众多景点。乌镇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28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 (5)安徽宏村在黟县城北11公里处,岭秀川媚,湖光山色,独领神韵,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东方的威尼斯”之称。宏村的奇物在于它以“牛”形古水系建筑村落,是我国古人依据仿生学原理建筑的。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最早于此定居的汪氏祖先认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到了15世纪,笃信风水的汪氏3次礼聘名气很大的休宁海阳风水先生何可达来宏村察看地势。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现,其起源、发展和布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风光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风水家强调村落用地是枕山、环水、面屏,即前有朝山,后有来龙山,有形为狮象或龟蛇的山夹峙把守水口,河水溪流似玉带环绕。宏村西北有巍峨的雷岗山,吉阳水由西绕村南下,正是风水先生选择村落的理想模式。何可达前后用了10年时间,最后认定宏村的地理风水形势是一卧牛形。 (6)山西皇城相府中国清朝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光禄大夫陈廷敬的故居,位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枕山临水、城墙雄伟、雉堞林立,房屋则朴实典雅、错落有致,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筑群。分内城、外城两部份,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580平方米。内城始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为明代建筑风格。尤其是七层百尺河山楼及附属建筑107间藏兵洞,是明代建筑中的珍品,也显示出古老古堡风格。御书楼金碧辉煌,河山楼雄奇险峻,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藏兵洞奇妙无穷,南书院曲径通幽,西花园风景别致,紫芸阡御碑林立。  明清两代,陈氏一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有“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的评价。乾隆皇帝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对陈廷敬及陈氏家族予以褒奖。 (7)河南朱仙镇 河南开封县的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处,与广东的佛山、江西的景德、湖北的汉口同为我国的四大商埠重镇。相传战国为朱亥故里,亥居仙人庄,故名朱仙镇。朱仙镇的全盛时期是明末清初。当时全镇面积为25平方公里,人口二十多万,民商四万多户。镇内街道纵横、百货云集。贾鲁河将全镇分为东镇和西镇。明清两代东镇是重要市街。乾隆以后,因黄河决溢,镇中屡遭水患,东镇地势较低,商贾多由东镇移至西镇。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8)云南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县城以西3公里处,和顺的名称源于"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文化发达,人杰地灵的地方。腾冲,是古代川、滇、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顺,就在这“官马大道”之旁。 和顺乡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出过不少杰出的人物。走进和顺乡,古朴典雅的祠堂、月台、亭阁、石栏比比皆是,记载了繁盛一时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 (9)江苏光福古镇吴县市光福镇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位于苏州市古城西南28公里的太湖之滨,南邻太湖区,西邻太湖、北通长江,光福自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享有“鱼米之乡”,“四季有果”之美称;光福是传统工艺之乡,苏绣的发源地之一,精湛的雕刻工艺巧夺天工;光福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密集,吴文化内涵深厚,形成了多层次的旅游专线,是国家太湖名胜风景区之一。光福主要的景点有邓尉山坞、铜观音寺、光福塔、司徒庙等。邓尉山坞,是中国四大探梅胜地之一。邓尉梅花甲天下,以其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著称于世。山上有“闻梅馆”、“梅花亭”和“香雪海”摩崖石刻。周围还有数百亩梅林,形成“登楼观梅、入园探梅、进廊揽梅、登山赏梅”四大赏梅景点。  铜观音寺原名光福神寺。寺内殿宇富丽堂皇,除大雄宝殿,观音殿,还有金刚殿、西方殿等。廊壁碑碣古刻,古香古色;寺后亭、台、池、榭、点缀雅致;奇卉怪石,罗列其中;树林青郁,景色迷人。  光福塔又称舍利佛塔,坐落于龟峰山巅。塔为四方七级,高38米,身边宽5.18米。光福塔踞山临湖,景色旖旎,犹如一幅洗炼的中国画展现在游人面前。  司徒庙位于邓尉山山坞的梅林丛中。庙里供奉着邓禹塑像,院内有当年邓禹种植的汉柏四株,已历1900余年,清朝乾隆帝下江南巡视曾多次观赏,并赐四株古柏为“清奇古怪”。明代《楞严经》、《金刚经》石刻保存在庙内。据此,江苏省人民政府已将这组古刻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江苏周庄位于昆山市境内西南隅,与吴江、吴县、上海市青浦县交界,处于澄湖、长白荡、淀山湖、白蚁湖和南湖环抱之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岛中之镇”。  北宋元拓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在此设庄,后舍宅为泉(全)福寺,始称周庄。沿用至今已有900余年。  周庄的特点是: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港汊纷歧,湖河联络,咫尺往来,皆须舟揖。镇内“井” 字形河道流贯全镇,形成八条长街,河上保存着元、明、清历代石桥数十座,建于元代的富安桥,四晚各有一座飞檐垂角、装饰富丽的楼阁,是目前江南仅存的桥楼建筑。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双桥,由两座石拱桥相连而成,十分独特。  1984年,陈逸飞将双桥画成油画,在美国展出后由美国人购买后赠送给邓小平,引起轰动。1985年,双桥被联合国选为首日封图案,驰名中外。  周庄古镇近千户住宅,绝大部分临河而居,至今保存了大批明清时代的建筑,如张厅、沈厅、周厅等近百座古老院宅及60余栋雕砖门楼。沈厅为明代江南第一富豪沈万三的后裔所建的住宅,坐东朝酉,规模宏伟,从街面直至后河,共有大小100多间房屋,占地2000多平方米,排列得十分幽深,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群。张厅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和徐孟清所建,前后五进,警径河穿屋而过,有“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的独特建筑风格。古镇街道两旁的居民楼仅一跨之隔,有“依楼可谈情”之趣。  周庄人文风物之苹,历史上曾出过进士、举人20余人,有的官至太尉。近代“南社”及著名人物柳亚子曾在此活动和居住。著名画家吴冠中来周庄写生后撰文道:“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称:“周庄不仅是江苏的一个宝,而且是国家的一个宝。”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赞美周庄的景色、人情、风采都是世界一流的。(11)龚滩是乌江流域上的著名险滩之一。地处重庆酉阳西部,与贵州沿河县邻界。据史书记载,此滩是由于明代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酉阳山洪暴发,凤凰山垮岩,堵塞乌江河道而形成的陡滩。龚滩西岸,悬岩高耸,直插云天,悬岩之上,鸟语猿啼,古木森森,有名的蛮王洞就在其间。东岸坡势较缓,龚滩古镇,即座落其上。土家吊脚楼,依山而建。公路蜿蜒,直上云天,镇上有明清古建多处,其中川主庙、三教寺等,较为有名。 有人说,是因为这个滩的东岸居民,姓龚的人特别多,而且是望族,故名龚滩。也有人说,无论过去和现在,这里姓龚的人家都不多,显然龚滩不是以姓氏命名,而是对“龚”字另有解释。说是“龚者大也”。龚滩就是大滩。这种说法,考诸典籍,似乎不能成立。还有人说,龚滩的得名,有一姓共的氏族首领,避难,逃到夜郎与黔地接壤的乌江大山之中定居,隐姓埋名,改“共”为“龚”,取意为“共氏的后人,都是龙的后代。”民间还有一说,就是乌江与阿蓬江,是由大小两条龙共同开凿而成的,乌江为乌龙前进的路线,阿蓬江为阿龙前进的道路,这两条龙会合之后,就共同努力,奋力越过了川黔交界处的峡谷,形成了一处很陡的水流湍急的险滩。人们就称之为“龚湍”,又称为“龚滩”。 (12)龙潭镇位于重庆市酉阳县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因镇上两个氽水潭,形似形似"龙眼",常积水成潭故名"龙潭"。面积7.2平方公里,是3.5万土家、苗族、汉族等民族聚居地。清雍正13年,(1735)被一场大火烧毁,才迁往龙潭河(古称湄书河)旁重建。凭借龙潭河、酉水河之便,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集镇,古称:龙潭货、龚滩钱。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至今仍保存有距今已200多年的石板老街、四合院、封火墙是其独特的建筑。镇上以火砖砌成的围墙,高达十几米或二三十米不等,再用铁或木料砌成约1米高的楔子护墙,内修房舍。一层楼名"印子屋",其形像一枚方印,此即独具特色的封火桶子。 四、课程总结:(一)学习的意义与背景:保持热情,保持本源乡土世界的古人生活在和谐的人居里。乡土世界的古人生活在诗意的人居里。乡土世界的古人生活在有意义的人居空间里。关键是有意义。今天迫切需要反思这个问题,人活着,就是居住在天地间,要被关爱、要随时享受到天地的气血滋润,被呵护、被赋予意义,而不能被隔离,被压抑,被抛弃在鸽子笼里。《圣经》中“世人行动实系幻影。他们忙乱,真是枉然。积聚财富,不知将来有谁收取?”——希望大家关注精神财富的积累。贬低和看不起乡土世界的古村落、古建筑的心理是无知和低俗的。认为所有现代文明都是最先进最科学的想法是可笑的。在现代科技与文明发展的同时,避免片面与盲从,保持文化人格的独立。(教育的责任)大学教育是教育人,不是职业培训,不要堕落到只有功利的层次。要学习体验乡土,提升精神,提升审美。回到童年,保持探索的热情——寻根。我们应该为自己保留一生都怀念的经历和体验。(二)学习乡土建筑的精神启迪1,自尊知礼的规矩与道德。2,终生平静的感悟。3,审美趣味的提高。4,激发探索的热情。5,对苦难的由衷同情。6,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感情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