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沁园春长沙(5)

ID:791872

大小:57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教学重点: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2、领会毛泽东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教学难点:1、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2、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提问有哪些悲秋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以叹时运不济,人生的艰难万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但也有不少文人为我们唱出了秋的赞歌。如唐朝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催人奋发有为,大展鸿图,给人顽强奋斗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崇高心灵,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抱负。(课件、板书课题) 二、解题沁园春:词牌名。长沙:题目,是词的内容。词,又称长短句,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唐诗宋词元曲)。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变成纯粹的文学样式,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而与词的内容无关(如沁园春)。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有人作诗咏其事,于是《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下片12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就是词题。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而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本词为什么派?)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一)朗读课文1、学生诵读①自由朗读:3分钟左右,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将这首词朗读一到两遍②分角色朗读:女生读上阕(que第四声),男生读下阕)2、听录音3、请学生来朗读 (二)疏通文意请学生说出不懂的句子,大家一起讨论回答。(本词的一些字在结构方面起到了领起下文的作用,试找出分别领起上下阕的两个字,并分析其作用。。。。。。见参考书)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四、整体感知,疏清思路。(诗词阅读指导:阅读赏析——意象意境手法主旨)1、本文塑造了一个主人公形象,这个主人公是谁?为了塑造这一形象,作者用了哪些关键词语?(明确:主人公形象——我;关键词语(动词)——立、看、问;忆、记(显示了本词思路)。由此看来: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侧重写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由“忆”到“记”,侧重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贯全词。)2、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明确: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五、阅读赏析上阕。(一)独立寒秋图:1、请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明确: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 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在深秋时节,年轻的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2、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中国的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1925年毛泽东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陈独秀看不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而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于军阀赵恒惕通缉毛泽东,1925年10月,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了韶山,前往广东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二)湘江秋景图:1、作者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万山。。。竞自由)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景物的,在写景时有什么特点?(从远到近、从高到低;动静结合、对比鲜明)(板书)从远到近——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近观:江中→水碧船急;从高到低——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动静结合——山林之静与舸、鹰、鱼之动对比鲜明——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态的对比。 4、哪些词很具有表现力?(赏析)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鹰飞之矫健,翔→鱼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而飞),竞→生动地写出一切生物在秋日中争过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5、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山、绿水、百舸、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图,想到了什么?明确:(最后三句)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即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7、本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难点1)明确:无。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但这首《沁园春》却写得激情四溢,慷慨激昂,充满了无尽的豪情与凌云的壮志,使得秋天的寥廓、大气与革命战士的胸襟和气概较为吻合。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秋的赞歌,是自由的赞歌,是对风华正茂的少年的赞歌。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板书:独立寒秋图上阕:湘江秋景图远眺:山红林染(静)近观:江碧舸争(静、动)概括:万类:竞仰视:鹰击(动)景:寓情俯视:鱼翔(动)怅思未来问:谁主沉浮写出: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六:布置作业(见学案1)第二课时(三)峥嵘岁月图: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经常评论国家大事,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激浊扬清)的文章,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可以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深入领会。如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四)中流击水图: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 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板书:下阕:忆峥嵘岁月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情中含景中流击水图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写出:战斗精神革命豪情小结:下阕,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六、上下两阕的内在联系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一)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1、“独立寒秋图”以江洲为背景,以词人为主体构成画面,流露出激荡的思潮。2、“湘江秋景图”生机盎然,绚丽壮美。红,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烈火、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憧憬。 “鹰击鱼翔”也不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也包蕴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眼前之景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引发深思,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直接转入抒怀。(二)下阕:以叙事为主,虽着重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回答了上面问题: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但情中也不乏含景。“峥嵘岁月图”:岁月化山峰→巍峨奇丽之美;“忆”所统领的七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图”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图。艺术回答了上阕的发问。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