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二专题《劝学》学案使用日期:2008年9月17日——2008年9月19日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课前预习:一.给加点字注音.1.輮以为轮槁暴须臾跂而望舆马(yǘ)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三.作者介绍(结合课下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课堂练习:一.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5.用心一也二.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5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三、解释下面加点的实词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4、金就砺则利,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8、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9、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1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1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四、解释下面加点的虚词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輮以为轮,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吾尝终日而思矣,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7、蟹六跪而二螯,五、选择题1、下面短语中加线的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①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虚情假意B.假公济私C.假模假式D.假日经济 ②例: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功成名就B.功名利禄C.功败垂成D.功德无量 ③例:金就砺则利 A.功成业就B.避难就易C.按时就寝D.束手就擒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5
A.德才兼备B.备而不用C.关怀备至D.攻其不备2、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吾尝终日而思矣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蟹六跪而二螯3、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4、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何陋之有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下列句中“焉”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风雨兴焉B.不复出焉C.圣心备焉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六、翻译下列句子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七、本文的设喻特点:(1)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②正反设喻,如③反复设喻,如5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七、名句默写.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背诵《劝学》全文。5
《劝学》学案答案课前预习:略课堂练习:一:1、日:每天,名词作状语2、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3、水:游泳,名词作动词4、去掉5、一:专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二:1、介宾短语后置2、判断句3、判断句4、定语后置5、省略6去掉三:1、君子:有修养有学问的人;已,停止; 2-----9略 10、利,锋利,在这里指走得快。 11----16略四:1:于,比2: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指把······当作3:递进于 4:修饰5:从这里,兼词6:假设7:并列五:1:①;B②:A③:B④:A 2:A3:B4:A5:A六:1: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曲程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2: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3: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 4: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5: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七:(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才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步论证。七、默写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