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师说》教学案

ID:792403

大小:45.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广州市第八十一中学第二学期教学案年级高一备课组:语文执笔: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姓名学号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4、总结文言文的基本学法情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1、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教学难点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课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准备部分老师介绍文学常识。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一、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二、解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 查字典,正音。    阅读背景资料,自主学习。 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三、指导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基本   部分1、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2、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吗?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3、学习第一段:①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②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1、2、3、4、5、6、是故A、 老师是干什么的?()B、 人为什么需要老师?()C、 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③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④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4、学习第二段:①朗读:点读——师正音——齐读②理解文本: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参与下面问题的讨论,并且在理解与翻译的过程中掌握下列几个词的意义:出()下()耻师()句读()不()族()相若()A、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学习的态度上有何区别?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B、 今之众人对自己和对孩子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区别?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不同?   D、 本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是?(抨击了“耻学于师”的陋习。)E、 本段文字论证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对比)③熟读——背诵——齐背④老师总结:本段运用了三个对比,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陋习,这是结合当时的现象从反面进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应的,前面提出师道之不传,欲人之无惑的现实,然后通过三个对比来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尾两句与首句照应,再次说明了师道之不复的原因。5、学习第三段:①朗读:点读——齐读②理解文本: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词语有:常()师()之徒()专攻()讨论下列问题:A、 作者列举孔子拜师一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B、 孔子为什么我们要拜这些人为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③各自背——齐背。④老师总结:这一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6、学习第四段:①朗读:点读——齐读②理解文本: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应掌握的重点词语有:传()拘()嘉()贻()参与讨论一个问题:A、作者写《师说》这篇文章的直接动因是什么?③各自背——齐背。④老师总结:这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7、理解全文结构。(这是为学生背诵课文作准备)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并形成如下板书:段段意论点一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二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三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四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结论:向后学号召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8、背诵全文。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写作的结构之后,要求学生快速地背下全文。 结束部分9、课后拓展:①    学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②    现在我们还需不需要老师?请谈谈你的见解。       学生作业教学反思     练习检测:1、通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读shòu)或师焉,或不焉(“不”通“”。读fǒu)2、.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注音)句读dou 或不焉fou 经传zhuan 从师cong读书 du 不能bu 传道chuan 从容cong聃dan 蟠pan 苌弘chang 近谀 贻冉ran 潘pan 无长无少zhang 须臾 怡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古之学者 古: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教育4、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吾从而师之(“从而”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作连词的“从而”。从,跟随;而,而且)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今常用义为:道路,道德,说)今之众人(众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句读之不知(读: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常用义为:看着文字发出声,读d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是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常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小学而大遗(小学:在小的方面学习。今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今义为:用不着,不需要)如是而已(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5、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中“师”同此)或师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不耻相师(名词“师”表自动:)②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由一般只连接动词不连接名词的“而”与动词“从”连接,用作意动:以……为师)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下文“则耻相师”中“耻”同此)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名词“师”带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以……为师)③形容词用作名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宾语,用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卑”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则足羞”,是“以位卑者为师足羞”的意思。形容词“盛”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势盛位高的人。“官盛则近谀”是“以官盛者为师近谀”的意思)6.讨论归纳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孔子师郯子(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