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获奖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师说》获奖教案

ID:792406

大小:7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2年特岗高中语文试讲教案《师说》试讲教案作者:唐·韩愈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师说韩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教学设想: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这一堂课着重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背诵课文一、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二、情境导入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三、回忆初中所学《马说》的作者韩愈及“说”这种文体。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③“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2、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一)、朗诵点拨(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2、共同研习课文内容(二)、疏通文意请同学翻译课文,遇到重点字词句或译错的地方插进去讲(三)、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⑴作名词,有两种情况。①、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⑵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①、作“学习、效法”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②、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③、做“以……为师”讲。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⑴、作代词,有两种情况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⑵、作助词,有四种情况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⑶、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①、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③、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⑴、作代词,有四种情况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②、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③、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④、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⑵、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①、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②、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学习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吾从而师之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前面已讲。)2、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②、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 以相师为耻3、形容词作名词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③、小学而大遗小的问题,大的问题(六)、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七)、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两句均为判断句2、不拘于时“于”表被动,被动句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由“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4、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三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问,意为“难道……吗?”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做课后练习二、三;3、思考课后练习一。第二课时这堂课重点分析课文论证结构、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一、抽查背诵情况;二、分析课文论证结构(一)、分析第一段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答:古之学者必有师。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些内容?答:道理论证;总论教师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二)、分析第二段1.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答:主要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3、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4、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下表: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1“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2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三)、分析第三段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答:圣人无常师。2、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四)、分析第四段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 2、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三、分析课文语言特色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四、分析课文思想内容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五、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附板书师说从师的必要性学者必有师择师的态度:无论少长贵贱批判耻学于师提倡尊师重道师说(立)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今昔对比批判耻师父子对比(破)贵贱对比圣人无常师孔子从师而学(言、行)(立)写作缘由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