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韩愈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2、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5、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名言
师说作者:韩愈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姓名:韩愈别名:韩昌黎生辰:768年忌日:824年国家朝代:中国唐代职业:文学家、哲学家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华而不实的文风,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写作背景本文约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
研读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名词作动词学习作名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用来通“授”句中,舒缓语气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判断句状语后置本段特殊句式判断句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道理:古之学者必有师。点评一.总说教师的职责;二.谈从师的必要性;三.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
研讨第二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名词名作动名作动形作名圣人愚人------的原因表推测否定判断句意动用法名作动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名作动词名作动名作动词通“否”形作名小(大)的方面意动用法代词这竟然形作名高明之处岂,难道.表反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耻学于师3、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表否定的判断本段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
内容探究文章第二段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一句,按平直顺序可改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句读之不知”,“或师焉”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上承下连小学“惑之不解”,“或不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上承大遗下连与“吾未见其明也”句相呼应的两个字是惑矣说理严密
论据(三组对比)正确态度错误态度议论抒情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从批评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练习一2.)1、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纵比)2、对其子对其身(自比)3、百工之人士大夫(横比)圣人从师而问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众人耻学于师于其身耻学于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研读点评第三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名词名词的意动用法介词比状语后置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得出了什么结论?(练习一3.)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第三段举例论证观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结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研读点评第四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点评被动句状语后置普遍研习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
段落段意论点阐述从师的道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反面论证)一二三四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以历史事实证明(正面论证)分论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号召: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结构图
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