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一、作者和作品1、作者:鲁迅2、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且”是“租”的右半,“介”是“界”的下半,“且介亭”即半租界的廓。作者当时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二、体裁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言辞犀得。三、解题“拿来主义”是鲁迅独创的名词,由此再衍生出“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修辞上称为仿词格。如“人道主义——狗道主义”、“文化团体——武化团体”作者以“拿来主义”为题,也就意味着要论述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拿来’”和“什么是‘拿来’”。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四、篇章结构请同学们找出从哪到哪是论述第一个问题,从哪到哪是论述第二个问题。(1—4)论述“为什么要‘拿来’”(先破后立)(5—9)论述“什么是‘拿来’”(说明:(1—4)论述“为什么要‘拿来’”,作者并不是从正面论述,也就是说不是通过论述“拿来”的好处,提出“拿来主义”。这是一种先破后立的观点,也就是数学证明题里常运用到的“反证法”,通过否定错误观点来确立正确观点。)第10段则总结上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所以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略)(投影显示)五、分析第一部分:(一)文章主张“拿来主义”,却不从“拿来主义”写起,而是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写起,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先破后立的写法。先破“送去主义”,再立“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是针对“送去主义”提出来的。“送去主义”与清朝历代统治者所奉行的“闭关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一个是“排外”,一个是“媚外”
,形式虽不同,裨却一样反动。这样写从历史根源上揭示出“送去主义”的反动本质,使“拿来主义”立得牢固坚实,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二)具体分析第一段1、“闭关主义”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不与其他任何国家有任何的效。这是一种盲目排外的政策,不得于国家的发展。“枪炮打破了大门”是指鸦片战争。“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法、美、俄、日、德、意等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送去主义”是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毓不平等条约。彼此,“闭关主义”演变成“送去主义”。这两句话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2、下面的文字举了学艺上的三个例子,有什么作用?因为本文着重讲文化上的问题,所以举了“学艺”上的三个例子,举例的作用是为了说明:中国“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三个例子分别是: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在西欧各国举办的中国绘画展览和梅兰芳将被邀至苏联演出。3、作者的措词富有讽刺色彩。如“不知后事如何”“捧”“几张”“挂”“发扬国光”等语句。(请同学们把这些词画起来)4、下面分析一下这些语句“几张”: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相当贫乏,快到了无物可“送”的地步了。“捧”:带有郑重、恭敬的意思。“挂”:带有卖力、殷勤的意思。“捧”和“挂”两个动词殉地刻画出“大师们”媚外的丑态。带有讽刺意味。几张画也卖力地“挂”,显得寒伧可笑。“发扬国光”是反语,实为自欺人、非常可笑。5、这一段最后一句话如何理解?“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这是反语。实际上是说越来越不像话。这句话讽刺了国民党政府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又出新招。6、小结:这一段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的可耻行为。但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的:作者在举例的时候,虽在词句上有讽刺色彩,但作者立意并不在于事例本身,也不是批判几位艺术家,而在于讽刺国民党政府积极推行“送去主义”的反动政策。(三)分析第二段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提出了“拿来”这个概念,虽没有展开,但为下文坦下了伏笔。(四)分析第三段1、第三段继续论述“送去主义”。2、第三段继续扣住一个“送”字,加以引申发挥,写法上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作者先大赞“送出去”的所谓好处: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一者见得大度。(这里的“丰富”“大度”都是反语,原意是多而且大方,这里是指打肿脸充胖子)然后举了两个例子:尼采和煤。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中国则自诩特产丰富,足以送人。然而尼采之所谓“自诩为太阳”,其实是一片疯话。所谓的“丰富”“大度”,只是自欺人,掩盖媚外卖国的罪行。作者深刻地揭露了那种“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的送去主义者的罪恶行径,并指出了“送去主义”带来的危害:“几百年之后,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意即:反动统治者再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出卖祖国资源,则子孙万代将沦为亡国妈。
“留下一点礼品”:指反动派不能把祖国资源全出卖掉。否则子孙将向帝国主义跪地求施舍。(五)分析第四段1、这一段从“奖赏”说开去,把反动派的“送去主义”与帝国主义的“送来主义(即”抛给“)联系起来,指出妈才和主子里应外合,将把中国进一步推向殖民地的深渊。2、辨别“抛来”和“抛给”的不同含义。“抛来”:与帝国主义的“奖赏”不同,是指对方并不出于恶意而输送进来的东西,也可以理解为正常的贸易交往,并无强迫之意。“抛给”:是一种带有强迫和恶意的输出。国民党反动派像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把“抛”出来的“残羹冷炙”当作“奖赏”。一个“抛”字有力地揭示了主子与走狗之间的关系,是对反动派极大的讽刺。帝国主义为了支持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共反人民的活动以及掠夺我国经济资源的进行文化侵略,所“抛给”的东西方太多了,举不胜举,文中用“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一语带过,实际上是对反动派卖国政策作含蓄的讽刺和批判。第二课时(顾城:是一位非常有才华、有前途的诗人。他是我国朦胧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他的不少诗歌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远和近》:“我一会看云,一会看你。看云的时候觉得很近,看你的时候觉得很远”。又如《眼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虽然很有才华,然而他却有自闭症,也理不健全,他后期为了避世,和妻子来到一个荒岛上生活,当他发现妻子不忠时,就拿着斧头追杀妻子,然后自杀。顾城的列曾经轰动一时,他死的时候还很年轻,只有三十二岁左右。)一、现在我们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第一部分。这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1—2)揭露“送去主义”行为,主张拿来。第二层(3—4)指出“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危害。二、分析第二部分(一)分析第五段1、第五段开头一句:“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有什么作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照应第二段的伏笔。2、“摩登”在这里具有什么含义?——含蓄地表示他揭露的都是事实。3、“吝啬”一般是贬义词,但在这里不表贬义,这里指“不要太慷慨”,不要只是一个劲地往外送,而要“拿来”。(二)从第五段开始至本文结束,着重论述“拿来主义”,是全篇的第二部分,也是主体部分。(三)分析第六段1、第六段写人们的“怕”和“恐怖”有什么作用?——是为了将“拿来主义”和“送来主义”划清界线,以避免人们对“拿来主义”的误解。因为人们已经被洋人的东西吓怕了,如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英国的鸦片,其实就是毒品,不但掠夺了我国大量的财富,而且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毒品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我就不多就了。而我国一度被称为东亚病夫,也和这有关。而德国的总收入枪炮,成了国民党反动政府镇压人民的工具,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所以,许多人都对洋货产生了恐惧心理。作者在这一段文字中,明确地指出了“拿来主义”和“送来主义”在本质上的区别:“
送来主义”的主动权在别国,而“拿来主义”的主支权在自己。“拿什么,不拿什么”全由自己决定。这就避免了糟粕的乘虚而入。(四)分析第七段作者在划清界线的基础上,从正面解释什么是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五)分析第八段(第八、九两段鲁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拿来主义”的含义。)1、这一段中“大宅子”是比喻文化遗产。作者在这一段中批判了哪三种人?(板书)孱头——害怕、徘徊——逃避主义者昏蛋——大怒、放火——虚无主义者废物——羡慕、欣欣然——投降主义者2、解释A、第一类人,怕字当头,懦弱无能,看到外国的东西就害怕、缩成一团,他们害怕继承、拒绝借鉴,这是一种逃避主义者。例如:清末大臣徐桐一见洋人就用扇子遮住脸,不敢也洋人打交道。B、第二类人,是极左分子,他们不加分析地对外来的副手一概排斥,划清界线,以示其“清白”,“立场坚定”。作者用“昏蛋”一词,比喻这种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例如:鲁迅曾提倡在使用汉语中适当吸取“欧化文法”,马上就有人骂鲁迅是“为西人侵略张目的急先锋”。C、第三类人,则是极右分子,他们鼓吹“全盘西化”,完全拜倒在西文文明的脚下,甘当洋妈。作者用“废物”一词,比喻那些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就是像胡适之流的买办文人。(补充资料:胡适,原名嗣糜,后改名为胡适,字适之。他之所以改名为适之,是因为深受赫胥黎的《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思想的影响。他的一生有功也有过,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曾经有过重大的影响,而他的散文,也自成一家,曾经风行一时。但是他晚节不保,由早年思想理论上抵制和反对马克思主义,主张全盘丁化,发展到后来在政治上依附国民党政权,晚年成了人民的敌人,这是他人生道路上无法挽回的悲剧。)3、小结:这一段主要是从反面论述“什么是拿来”,也就是论述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一些错误态度。(六)分析第九段1、在这一段中,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把中外旧文化分为三类,是哪三类呢?A、鱼翅B、鸦片C、烟枪和烟灯一群姨太太2、具体分析A、“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我们不能把它抛在地上以显其“平民化”,也不能用它宴大宾,而是和所有朋友一起分享。“不用它宴大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用。B、“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也就是说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有益也有害,需要区别对待,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对于“鸦片”,我们不能像前面提到的“昏蛋”
那样,当众摔在毛而里,以见其彻底革命,也不把它售出去,让它继续害人,而是送到药房里,以供病人治病之用。让它充分发挥其精华部分的作用。C、“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如八股文、骈体文等。作者用背着“烟枪和烟灯”去周游世界,讽刺国民党政府以所谓“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作者认为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作为反面教材外,其余都可毁掉。与“烟枪和烟灯”同类的还有“一群姨太太”,“一群姨太太”在这里比喻只供资产阶级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如色情文化等。作者认为“姨太太”是毫无价值,必须彻底抛弃的。3、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什么是拿来”,指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占有、挑选。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的错误倾向。三、分析第三部分1、第十段共5句话,是对“拿来主义”观点的总结。第一句,指出对待中外文化的态度;第二句指出对中外文化的三种不同态度,照应第九段的内容;第三句,承接第八段,指出实现“拿来主义”的结果。第四句指出只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实行“拿来主义”。第五句则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在请同学思考练习第二题。(略)2、小结: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四、本文的谁方法主要有两种: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当然,也运用了举例论证。现在主要分析一下因果论证的方法。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提示我们注意:前面所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送去主义”其实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必然要造成严重的后果:从长远看,是亡国灭种;从现实情况看,是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所以作者提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比喻论证的方法就不再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