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感思1陈甘泉摘要: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村是一幅破败的景象,对于如何应对中国农村的这种现状大家出现了分歧。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这本书在字里行间中批判了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一西方为标准来发展乡村经济的思想。这是因为外来的各种制度在乡土中国没有运行的基础,人们没有这种需要,他们有着自成一套的体系在有效地运行。关键词:乡土中国社会格局最近看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收益良多,虽然这本书只有短短的百页,但书中所讲的内容却都是精华。他是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进行大量的实地的社会调查与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此书对传统中国农村社会进行了概括描述,并通过中西方的对比中讨论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乡土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和“乡土人格是如何建构的”等问题,虽然探讨的是乡土社会,但是对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书主要讲了几个部分的内容,概括如下: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民从泥土里面讨生活,同时也被束缚于土地,乡土社会保持一种较稳定的状态。“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也会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者长大的,在孩子眼中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而西方现代社会则是以工业生产为主,社会迅速变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接触大量的陌生人。二、社会格局上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一样,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可以比喻为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概念,在横向上指以“己”为中心所推出去的由近及远的关系,在纵向上指关系之间的等级差别。“其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西方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捆柴,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他们组成一个团体,“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
,这就是团体格局。在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中基本的单位是家,然而家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它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境可以伸缩自如的单位。家是一个事业单位,它承担着经济、政治、宗教等功能。家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夫妻关系为辅轴,男女之间进行分工,在感情定向上强调男女有别。在团体格局的西方社会中基本单位是家庭,家庭有着明显的界限,承担着生育等有限的功能。家庭以夫妻关系为主轴,强调男女的感情。三、“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着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乡土社会正是通过礼俗、传统对乡民进行教化来对乡民进行治理,达到一种无为而治。也正是礼治社会才能使乡土社会“无讼”。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礼治社会是相对于法制社会而言的,然而在西方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法律是一项基本的社会规范,律师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四、在政治权力结构中,有四种权力形式:一、横暴权力,从社会冲突的一方面看,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二、同意权力,从社会合作的一方面看,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即同意;三、教化权力,是爸爸式权力,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四、时势权力,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时势造英雄”,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新的内容,这会引起名实的极大分离。在乡土社会中主要是以教化权力为主,也就是长老统治,而在社会的变动期间通常会出现时势权力。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也就是专制和民主,在封建社会以横暴权力为主,在现代社会以同意权力为主。不过专制和民主是不可分离的,民主背后有着强大的专制机制在支撑。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欲望进行日常活动,实际上欲望是文化教化的结果,它是经过自然的选择有利于人的生存。而现代社会中光靠欲望已经无法应对了,于是出现了社会计划,为了满足需要人们理性地去制定各种各种的措施。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村是一幅破败的景象,对于如何应对中国农村的这种现状大家出现了分歧。而费孝通在这本书在字里行间中批判了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一西方为标准来发展乡村经济的思想。这是因为外来的各种制度在乡土中国没有运行的基础,人们没有这种需要,他们有着自成一套的体系在有效地运行。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只不过西方社会早一步于中国发生。但是中国和西方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就好像费孝通所提到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中国是差序格局,西方是团体格局,这两种不同格局使得中西两种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强调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有等级的,最典型的表现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而西方社会他们有着宗教信仰,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差别的。也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和西方在很多行为上表现得不一致。所以在我国的乡村地区的发展不能够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更多地应该结合实际的社会结构,传统,文化等去考虑来发展乡村经济。前面提及乡土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他们不用法律,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他们通过礼俗、传统对乡民进行教化来对乡民进行治理。但是,社会总是进步的,那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洪流中他们该怎么接受现代化的冲击呢?如果他们还是这样以自己的体系模式生活下去,能够被现代社会接受吗?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从社会事实中,我们大可以知晓,乡土社会中的人一直是处于现代化社会的劣势,像农民工群体,处处受到欺压,却也无可奈何,如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责任事故,政府“全力调查”后找出相关“责任人员”竟是8名无牌烧焊的农民工,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维权意识,这八名农民工被推上负责人的位置,成为名符其实的代罪羔羊。在这些人身上,这种不公平明显存在的。这也是因为他们从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中出来,而无法适应这个“陌生人社会”。书中还提到了中国人有“私”的毛病,对于他人的腐败行为大家一般都是非常气愤,但是一旦是自己的父母或者亲戚有这种行为则并不会感到气愤,相反还会为他隐瞒。一些领导干部违反国家法律侵吞国家资产,然后在小单位内自行分配,形成腐败,分配不公。这些以维护小单位利益为理由的人还理直气壮地说,他们是为了本单位这个“团体”,是为了单位职工们的福祉,绝不是为了自己一人的私利。“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是公的”。费先生在1947年写下的这段话,仍然有助于我们解读当前社会上许多人的思想方法和行为。这种以“团体”名义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通常还会得到本集团人的认可和支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这些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成了一个集体,为这个集体去谋利在“差序格局”被看作不是为“私”而是为“公”的行为,只不过这个覆盖范围比较小而已。当然书中还有很多东西我还没有理解透彻,但书中给我带来的乡土中国却使我印象深刻。无论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差序格局还是有“私”病的中国人,即使是发展到现在的中国社会仍然都仍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些都让我联想到很多。其实在我们身边的社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才需要我们去调查研究,而我们的学习知识的时候更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