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乡土中国大众文学圣经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平凡的世界》乡土中国大众文学圣经

ID:793514

大小:1.89 MB

页数:61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单位代码10445学号2011020427分类号I206.7研究生类别全日制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平凡的世界》:乡土中国大众“文学圣经”学科专业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申请人姓名:宋温馨指导教师:张丽军教授论文提交时间:2014年6月1日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中文摘要„„„„„„„„„„„„„„„„„„„„„„„„„„„„„„1Abstract………………………………………………………………………………3绪论„„„„„„„„„„„„„„„„„„„„„„„„„„„„„„„„5第一章《平凡的世界》发生史概观„„„„„„„„„„„„„„„„„„8第一节《平凡的世界》创作背景„„„„„„„„„„„„„„„„„8第二节路遥的审美理念与《平凡的世界》的创作„„„„„„„„„11第三节《平凡的世界》出版及传播困境„„„„„„„„„„„„„„14第二章《平凡的世界》大众接受状况调查与分析„„„„„„„„„„„„18第一节《平凡的世界》大众接受情况描述„„„„„„„„„„„„„18第二节学院派对《平凡的世界》接受情况描述„„„„„„„„„„21第三节阅读销售调查结果分析„„„„„„„„„„„„„„„„23第三章《平凡的世界》作为大众“文学圣经”的文本价值„„„„„„„„25第一节苦难主题:苦难中的传统道德理想之美„„„„„„„„„„25第二节人物形象:大众读者的自我镜像认同„„„„„„„„„„„29第三节艺术技巧:与大众审美趣味的契合„„„„„„„„„„„„31第四章《平凡的世界》作为文学经典的当代启示性意义„„„„„„„„„34第一节“城乡交叉地带”人的存在探寻„„„„„„„„„„„„„34第二节现实主义是否还有长久生命力„„„„„„„„„„„„„„37第三节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读者的文学期待„„„„„„„„„„„40结语„„„„„„„„„„„„„„„„„„„„„„„„„„„„„„„44注释„„„„„„„„„„„„„„„„„„„„„„„„„„„„„„„452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调查问卷„„„„„„„„„„„„„„„„„„„„„„„„„„49参考文献„„„„„„„„„„„„„„„„„„„„„„„„„„„„„5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6致谢„„„„„„„„„„„„„„„„„„„„„„„„„„„„„„„573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和他的一系列创作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路遥近乎“执拗”地秉承传统现实主义的手法,深入现实生活,呕心沥血,像西西弗斯和堂·吉诃德那样执着,为读者奉献了一部贴近大众心灵的《平凡的世界》。值得关注的是,这部小说从它问世那天起,就一直深受特定读者群体的热爱和追捧,在文学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它仍然没有失去独特的魅力。显然,《平凡的世界》已经在特定的读者群体心中长久驻足,它传递着温暖,时刻慰藉着那些饥渴的心灵,它塑造强大的正面价值力量,给奋斗中的人们带来有力的精神支撑。以往路遥及其作品的研究多围绕作品论、作家论、创作心理研究,本文将以大众阅读接受为突破口,融合以往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资料搜集法、文献查阅法、调查问卷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平凡的世界》何以成为大众群体流动的“经典”,作为“流动的经典”,在当下文坛有着怎样的意义。正文共分四章,从小说的发生史、大众接受状况、文本价值、当代意义四大模块分析论述本文要解决的问题。第一章分别从《平凡的世界》生产、出版、传播,以及路遥长久不衰的精神品格几方面讲述小说的发生史。第二章分别从《平凡的世界》大众接受情况描述,学院派对《平凡的世界》接受情况描述,《平凡的世界》阅读销售调查结果分析三节内容展开论述《平凡的世界》大众接受现象。为尽量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文中分别引用了第一手和第二手调查数据,第一手数据资料包括几所高校、企业的调查问卷资料,省图书馆读者群阅读调查数据等;第二手资料来自以往研究者的部分调查结果。第三章分别从《平凡的世界》苦难主题的书写、各类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运用的艺术技巧三方面论述文本作为大众“经典”的艺术价值。第四章论述了《平凡的世界》作为“经典”在当代的意义:乡土中国儿女该如何探索乡土中国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如何确立自我的存在,如何找寻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归宿;传统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在当下是否还有借鉴性,未来是否还有长久的文学生命力;面对商业化潮流,文学创作应该如何实现读者的文学期待。最后,对于《平凡的世界》和那些类似的在特定群体广受欢迎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持理性的、冷静的态度,警惕无条件地将路遥“神圣化”、将《平凡的4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奉为绝对的经典。这些作品毕竟只是作为一个特定群体的“经典”,它们与那些在文学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经典文学作品相比,确实存在着某些局限和不足,这也是《平凡的世界》这一类作品有待突破和超越的地方。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大众阅读接受分类号:I206.75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LuYaoandhisserieshavebecomeabeautifulsceneinthehistoryofChinesecontemporaryliterature.LuYaowasalmost“stubborn”adheringtothetraditionalrealism.Heenteredthereallifeandcontributedhisalllifeenergy.HeisasSisyphusandDonQuixote.HecontributedthenovelTheOrdinaryWorld,whichisclosedtotheheartsofreaders.However,therearesomethingimportantshouldbepayattentionto.Thenovelisverypopularandhasbeendeeplylovedbyspecificreaderssinceitcameoutoftheworld.Itstilldidnotlosetheuniquecharmintheincreasinglydiversedaysinliterature.Obviously,thenovelhasleftadeepimpressioninthereader’smind.Itconveyswarmth,comforttothosewhodesiretocomfortthesoul.Itshapesthepositivevalueofpowerfulforcesandbringsstrongintellectualsupportforthepeopleinthestruggle.Inthepast,theresearchesofLuYaoandhisworksmostlyaroundtheworktheory,theoryofthewriterandthewritingpsychology.Thisarticlewillputthepublic’sacceptanceasthebreakthroughpoint,andcombinewiththeresultsofthepast.Thepaperwillusedatacollectionmethod,literaturereviewmethod,questionnairemethod,andtheanalysissummarymethodtocarryouttheresearch.TheresearchpurposeofthispaperistoexplorewhyTheOrdinaryWorldiscalled“classic”.Whatmeaningthisnovelhasinthepresentliteraryworld.Thetextisdividedintofourchapters:thehistoryofthehappeningofthenovel,thereader’sacceptancetothenovel,thenovel’sartisticvalueandit’scontemporarysignificance.Thefirstchapterwilltalkaboutthehappeningofthenovelrespectivelyfromthenovel’sproduction,publishing,distribution,andthespiritcharacterofLuYao.Thesecondchapterwillstarttheresearchofpublic’sacceptancephenomenonfrom6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novel’spublicacceptancesituation,thecollegeparty’sacceptancesituationandanalysisofreadingandsalesresults.Inordertoensuretheobjectivityandcomprehensiveofthesurveyresults,thisarticlewillrefertoprimaryandsecondarydata.Theprimarydataincludessomequestionnairedatafromseveraluniversities,aenterpriseandthelibrary’sreaders.Thesecondarydatacomesfromothers’surveyresultsinthepast.Thethirdchapterwillexplorethenovel’sartisticvaluesfromthemiserytheme,allkindsofcharacterimagesandartistictechniquesemployedinthenovel.ThefourthchapterdiscussesTheOrdinaryWorldasa“classic”inthecontemporarymeaning:howtoexplorethepossibilityofruralChina’sdevelopmentpath,howtoestablishtheexistenceofpeople,andhowtofinddoubleend-resultsofourbodiesandsouls.Whetherthestyleoftraditionalrealismdoesanyhelpstothefuture?Istherelong-termvitalityofliteratureornot?Whatshouldwedotorealizereaders’literatureislookingforwardtointhefaceofcommercialtide?Finally,weshouldholdarationalandcalmattitudetoLuYaoandTheOrdinaryWord,aswellasthosesimilartoitthatareverypopularinaparticulargroup.WeshouldalertthatLuYaowasunconditionally“deified”,orTheOrdinaryWorldwascalledtheabsoluteclassic.Thenovelisjustasaspecificgroupof“classic”afterall.Comparedwiththosenovelswhichhaverealclassicvalueandsignificanceinthehistoryofliterature,TheOrdinaryWorddoseexistsomelimitationsandshortcomings.Italsoneedstoconstantlybreakthroughandbeyond.Keywords:LuYao;TheOrdinaryWorld;thepublic’sacceptance.Categorynumber:I206.77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因为展现宏伟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描绘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民的命运和心灵沉浮、反思苦难中闪耀的人性光芒,在它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尽管在小说出版后,大众群体、学术界对其贬褒不一,但这却丝毫不影响作品在大众群体中受到热捧。新时期东西方文化彼此交流碰撞,各种新思潮涌入中国,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大众的阅读选择日趋纷繁和多元化,《平凡的世界》作为现实主义的“长销书”在乡土中国大众中的阅读热度丝毫不减,这似乎与学术研究及文学史界对它的“冷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论文的构思源于笔者偶然间发现高校非文学专业的同学之间互相传看《平凡的世界》,受到这一现象的启发,想探究当下究竟还有多少人愿意读这部小说,有哪些人在读这部小说,它的受欢迎程度如何,这部小说靠着什么样的魅力赢得了广泛人群的喜爱和热读。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平凡的世界》在网络上有专门的讨论平台,出生于八十年代、甚至是一大批生于九十年代的学生,大学校园理工科、艺术类专业的不少学生都是该小说的忠实观众。网络以及媒体每年进行的大众最喜爱的图书阅读调查,该小说都名列榜单。《平凡的世界》历经时代变幻,为不同时代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所喜爱,并且作品的意义不断地随时代增补和丰富。正如接受美学家姚斯指出的那样:“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对每个时代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并不是一座独白式的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更像是一本管弦乐谱,不断在他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并将作品本文从语词材料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2现实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路遥已经成为了当代的一种特定精神价值符号,路遥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部有特定价值的小说巨著,他更凭着不屈、执着、向上的精神信念感动着无数读者。《平凡的世界》正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解读中获得了新的现实生命和价值意义。《平凡的世界》在大众群体广受欢迎与学术界对其冷漠和刻意回避之间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悖离状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文学接受有其自身的规律,类似《平凡的世界》这种处于文学“尴尬”境地的现象并不是独立的、唯一的,它仅仅是作为文学发展中的现象“之一”而存在。例如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作为一部长盛不衰的爱情经典,它已被译成40多种文字而畅销全世8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界,但文学史却对这部作品只字不提或寥寥数语带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着当时特定政治文化语境的影响,也有不同层次读者对其“误读”等因素的影响。不可否认,《平凡的世界》为何在文化快餐盛行的时代,一大批中底层的人们还会坐下来细细品读这部现实主义巨著,小说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魅力,它对未来文学发展走向有着怎样的启示,这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平凡的世界》自1986年发表以来,对其研究主要围绕在文本研究、作家创作心理研究等领域。专业的批评家和研究家围绕着《平凡的世界》展开了深入性的解读,如曾镇南围绕《世界》的现实主义突破作的《现实主义的新创获——评(第一部)》,李星的《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路遥论》,白烨的《力度与深度——评路遥》,《花城》杂志在1987年第3期刊载的《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在路遥创作心理机制的研究上,如李星的《无法回避的选择——从到》,李继凯的《矛盾交叉: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而肖云儒的《路遥的意识世界》堪称较为专业较为系统的论文。路遥去世以后,对他的研究开始突破围绕文本和创作心理而趋向多元化,无论是专业的学术研究者,还是在读的高校本科、硕士生,都表现出了对路遥及其著作浓厚的兴趣,对他的研究也日益专业化、系统化。李建军编的《路遥十五年祭》里面收录了晓雷、高歌、刑小利、航宇等等对于路遥的回忆性文章,郑文华的《作家路遥——摄影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生活着的路遥,由马一夫、厚夫、宋学成编的《路遥纪念集》等等都为路遥做了系统的回忆。此外,对路遥的研究出现了专门的著述,比如1995年赵学勇的《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的小说世界》问世,1997年王西平、李星、李国平编的《路遥评传》问世。对于路遥研究的资料汇编工作也收获颇丰,像雷达主编的《路遥研究资料》比较全面地收录了对路遥其人、作品、人物形象分析、追忆文章等论文。国外对于路遥的研究像日本的著名学者安本实,翻译并研究路遥的小说,撰写了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论文,此外路遥的《人生》也被译成法文、俄文等走向国际读者的心中,不得不说是可喜的收获。温儒敏先生曾经在一次学术座谈会上提到:我们的研究要关注活生生的现实,我们要做有温度的研究。对于路遥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我们所做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计划突破以往单纯围绕文本、作家研究的范畴,以抽样调查分析的9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方式,了解《平凡的世界》至今在部分大众中的阅读传播状况,结合路遥本人的精神品格、《平凡的世界》的发生史、小说文本所具有的多重价值意义,试探讨作品在乡土中国受广泛欢迎的原因,这种现象对未来文学发展道路的启示性意义。以往无数学者已经构筑了一个路遥研究的大厦,本文的研究或许略显肤浅、不全面,但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把《平凡的世界》这支精神的火炬永远传递下去。10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平凡的世界》发生史概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坛,伴随着思想的又一次大解放,西方的现代派观念技巧猛烈冲击着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流派林立,现实主义自然黯然失色。自《平凡的世界》1986年发表问世以来,就与风云变幻的现代文学氛围显得格格不入,可以说它是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狂风暴雨独立于文坛,一方面它遭遇了文学评论及文学精英界的“强冷空气”,一方面却在广大的中下层读者中备受青睐,3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着实让《平凡的世界》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文学进入90年代以至新世纪,改变了一种或几种文学流派主导的局面,文坛进入了开放化、多元化的局面,尤其是近几年文学创作关注底层平民,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在这种文学“底层热”的关照下,《平凡的世界》本身及其研究也开始慢慢升温。第一节《平凡的世界》创作背景路遥从1982年开始构思、准备《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初稿,这部小说从它酝酿之初就与整个文学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十七年”、“文革”,在70年代后期粉碎了四人帮的文化专制统治之后,进入了全面解放的时期。70年代末以至8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大转折期。1977年8月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新时期”。1979年10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又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周扬作了题为《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的报告,中国文学进入了解冻的“新时期”。新时期被看做是继承了“五四”新文学传统,文学观念全面革新的时期。大批的文学创作者历经了文革的梦魇,他们猛烈批判旧有的文艺黑线专政路线,呼吁解放被禁锢了的思想,渴求自由和宽容,极力鞭挞文革的残酷极端。20世纪80年代前期盛行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大都是对文革创伤的揭露批判和反思,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打破固有的“文革”小说模式,关注个体生命的创伤体验。80年代中后期,文学“寻根”热执著探寻民族文化之根,“先锋”文学小说家们进行狂热的语言形式实验,他们反叛传统,迷恋语言实验,追求“无”的价值意义。80年代另外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西方文学观念的大量涌入,对中国传11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统的思想观念造成强力地冲击。“文革”结束后新的文学观念的更新和“五四”时期西方先进思潮的涌入是相似的,“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结束了封建社会文化专制、自我闭关的状态,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大量的外国作品和新的文学观念被引进中国,优秀的西方作品译介到中国,鲁迅就是为此做出重大贡献的人。70年代末,在结束了“文革”的文艺专政、自我封闭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一股大规模译介西方先进的文化观念、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热潮。西方20世纪盛行的现代主义之风、新的批评方法都对中国新时期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如意识流、荒诞、夸张等被众多小说家吸收借鉴,一些作家和批评家甚至对现代主义流派趋之若鹜,唯现代主义是尊,一些小说体现了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的彻底反叛。80年代初的《文艺报》社论和座谈会4上,更是“把西方‘现代派’作为我国文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在小说的创5作上“热衷于表现抽象的人性和人道主义”,“渲染各种悲观、失望孤独、恐6惧的阴暗心理”,这在80年代中后期的寻根文学、先锋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如马原的独特叙述“圈套”风靡一时,格非的《褐色鸟群》以及《迷舟》,孙甘露的《访问梦境》,都是带有明显先锋意识的小说。纵观8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是以开放、创新为主的,现代主义是文坛的主导。路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毅然决定写《平凡的世界》,他并非不识时务,他并非不知道当时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已经被抛弃到了边缘。相反他对这种文学现象的变更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面对这些新潮作品,他认为“大多处于直接借鉴甚至刻意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的水平,显然谈不上成熟,更谈不上标新立异。当7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这些作品的出现的意义十分重大”,“文学形式的变革和人类生活自身的变革一样,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即使某些实验的失8败,也无可非议”,只是文学界“过分夸大了当时中国此类作品的实际成绩”910,“贬低甚至排斥其它文学表现形式”。由此可见路遥深知当时的国内文化形势,他并不是把现代主义同现实主义绝对对立起来,而是用辨证清醒的意识看待西方的思想观念以及它在中国掀起的热潮。流行并不等于盲目的生吞活剥,如何将传统的现实主义精华同先进的艺术技巧结合起来,才能体现一部作品的价值。既不能全盘否定旧有的审美原则,也不能全盘肯定新的艺术原则,“十七年”间的文学作品常常被批评人物形象单薄、12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重复两军对垒的传统战争模式、小说艺术价值不高。但是在90年代以至今天,恰恰是“十七年”间经典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如《红日》、《红旗谱》、《保卫延安》等,在读者中间仍然受到欢迎,部分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而拥有庞大的观众群。“红色经典”在新世纪被升华为一种特定的精神价值符号,一种永不过时的精神资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其实是承袭了“十七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意与现代主义气氛疏离。在90年代先锋实验逐渐式微的时候,《平凡的世界》仍能作为经典经受住时代的考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受到了大众的欢迎,文学评论界却不看好这部作品。90年代以前文学作品传播主要依靠权威报刊杂志的机制,让《平凡的世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1992年国家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80年代的文学审美范式土崩瓦解,文学构成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存在空间。西方后现代主义更加强烈地冲击着日益开放的大陆文坛,渐趋商业化的文化消费模式使得通俗、大众化的写作模式占主导。精英知识分子在80年代的启蒙、理性意识受到挫败,精英文化“在不断膨胀中暴露出自身不11可克服的缺陷和客观上的政治风波导致了精英文化的大溃败”,甚至引发了关于重新寻找失落的人文精神的讨论。伴随着现实主义的又一次回归和大众、通俗文学热的兴起,精英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文学审美原则,打破原有的知识分子启蒙立场,作家批评家开始关注个人生命体验、关注人的日常存在。90年代韩少功、张炜等人的创作都可以看做是向传统的民间靠拢、向民间寻求精神理想。《平凡的世界》关注大的社会环境下底层小人物命运的起伏,关注人存在的艰难与执著,这种包容多元的文化语境对于《平凡的世界》的研究与传播是非常有益的。同时90年代以至新世纪新闻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网络传媒技术的普及,让原本开放、宽容、多元的文化环境变得更加便利,文化传播更加迅捷,各种网络数字化的传输手段、网络交流平台让文学作品与读者的距离越来越近,大量小书摊的盗版书销售能让更多的人群买到廉价的书籍,高校日益完善的图书借阅体系和高校课堂日益宽松的学术自由氛围,这些因素都使得《平凡的世界》在大众群体中的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空间更加宽广。第二节路遥的审美理念与《平凡的世界》的创作13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路遥的精神品格及其审美理念8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坛,一个叫路遥的作家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串动人的足迹:由《惊心动魄的一幕》,到《在困难的日子里》,再到《人生》,最后归结于一个平静又淡然的《平凡的世界》。在这样一幅幅浩大的乡土中国乡村风景图里,路遥向我们展示着平凡生活数不尽的苦难,这苦难又是散发着无穷人性之美的苦难。除却路遥小说的艺术价值,在当代以至当下的语境下,路遥更是凝结成了某种特定的精神价值符号,让人振奋,催人向上。路遥短暂的生命历程就像是一个由他自己创造的传说,他更像是西西弗斯和堂·吉诃德完美的结合体,他这样告诉自己:“有时要对自己残酷一点。应该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12你真正的生命也就将终结。”路遥正是这样不知疲倦地投入牛马一样的创作中去,才给读者留下了一部部优秀的现实之作。路遥能够经久打动读者的首先是他对生活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应该说路遥的一生始终没有摆脱“苦难”这两个字。童年的路遥是苦难的,他出生在陕北一个贫穷潦倒的小户人家,七岁时由于家庭负担太重而被过继给自己的大伯,与自己的养父母生活在一起,能够上学对他来说就是最不容易的事情了,而读书期间他饱受的饥饿困顿和其他人的冷眼嘲讽更是极大地伤害了他稚嫩的心灵。从小路遥便对生活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悟,这也是他日后文学创作中终不离苦难的原因。工作之后的路遥执着地坚持文学创作,生活环境简陋困苦,而他只需要烟就够了,对他来说,在烟雾的吞吐中,他才能更好地思考人生,更多地时候,他的桌上只有一个冷馒头,其余的全都是报纸资料之类。在他创作的日子里,病魔甚至每天都无情地摧残他,他还是执意进行着他的“劳动”,不断告诉自己要完成13作品。他觉得,“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路遥无比崇拜自己的“革命导师”柳青,柳青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病床上创作的精神信念给了路遥无限的力量,生活再艰难、再苦,他也像一个战斗着的战士一样,公然向命运挑战,这也是读者喜爱路遥的原因之一。路遥是一个孤独前行的战士,无论从读书时代,还是到工作创作时代,他始终是孤独的,生活困苦加上婚姻的不幸,让他备受生活的压力。他所秉承的创作风格为当时的文坛所不容,但是他又始终高举着传统写实的火炬,毅然独行。他14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知道自己肩负的道德感和使命感,他明确意识到自己应该向人们传递善和美。尽管他也有过童年时的创伤记忆,有过困苦生活给他带来的耻辱感,忍受过来自精神和肉体双重的考验和折磨,但是他没有像“伤痕”小说家们那样对过去的创痛进行无情的鞭挞和痛斥呐喊,他没有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而是把笔下的一切都幻化的那么纯真,那么善良,他热情地讴歌一切,讴歌大地、讴歌生命,像一个热爱生命的歌唱家那样。他笔下的女性像巧珍、田晓霞,身上都闪耀着传统的东方女性美,那么朴实、真挚。一个真正优秀的小说家,他们的作品是具有超越性的,它们跨越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种族、性别、地域、甚至是时代,具有着普世的价值观,把“人”置于更高的高度上去审视他,从而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世界。无论在什么时候,路遥始终是秉承着文学的这个神圣使命的,所以在那个现代主义之风盛行的年代,他无疑是孤独的,但是他又不屈地前行着。勃兰兑斯在他的文学著作中说,巴尔扎克当时同样是不被他的国家和人们理解,但是巴14尔扎克仍然“过着孤独的生活”。路遥也是如此。正像路遥的生命历程那样,他的小说世界中也遍布苦难,而对待苦难的方式就是不屈不挠和抗争。这也渗透着路遥的审美理念:正视苦难,讴歌生命。路遥还是一个始终为读者负责,为时代负责的作家。在路遥的所有创作过程中,他的心一直都是和读者在一起的,“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读者永15远是真正的上帝”,“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16史一个深厚的交待”,路遥的小说像《人生》、《平凡的世界》,毫不做作,在实实在在展现特定时期农村的社会生活变迁和人物的心理世界的同时,感情非常朴实真挚,能引导读者向着生活既定的方向勇敢前进,让每一个时代的读者都能读得懂。作品的文采不一定就是指语言的华丽,辞藻的绚丽,文风的朴实真挚仍然是一种好的文采,在这种意义上,路遥算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二、六年磨一剑:《平凡的世界》创作史古有曹雪芹著《红楼梦》,笔耕十载,十年终磨成一剑。当代有像柳青、路遥这样伟大的作家,把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文学写作事业。《平凡的世界》从准备开始到写成,前前后后六年时间,路遥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传奇。好的小说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小说家应该是善于把贴近生活的故事艺术性地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平凡的世界》时间横跨了一九七五到15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九八五年大约十年间陕北城乡的巨大社会生活变迁,要完成这广阔的时空中包含的社会生活图景、社会历史变迁、农村现实生活、人物成长变化过程无疑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从1982年路遥就开始了这部小说的准备工作,他绝不驻足于《人17生》所带来的成就和光环,执意要“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未来的这部书18如果不是此生我最满意的作品,也起码应该是规模最大的作品”。他开始了苦行僧一般虔诚的修行,大量涉猎古今中外的长篇小说,尤其是重点重读精读《红楼梦》和《创业史》,他自己也在创作随笔中说自己想一个在备战高考的高中生一样,这种执着虔诚的精神让他积累了大量的有关政治、历史、经济、宗教知识,包括农、林、牧、渔等各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他还翻阅了中国近十年间的报纸,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等,详细了解省情、国情。背着一个装满参考资料的大箱子深入群众走访,了解各阶层各色人物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故事„„所有这些准备工作只是为了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更好地组织一个大的故事,让读者能够在好的故事里深入体悟社会生活。路遥坚信,单凭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是不足以支撑他的作品的,于是他在写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时候,分别搬到了陈家山煤矿和黄土高原腹地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县城里。在艰苦的煤矿里,他切实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苦,这也为小说中孙少平去煤矿工作生活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路遥的生活中是没有真正的早晨的,“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是多年养成19的习惯。”在路遥创作的日子里,他常常是中午醒来,吃两个冷馒头,喝几杯咖啡,到凌晨仍旧是两个冷馒头,除去这仅有的吃饭时间,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写作中,不敢有丝毫的耽搁。病魔一次又一次地折磨着他,他一次又一次地爬了起来,他没有奢望将来这部作品会带给他怎样的荣誉,他只想尽快完成这本书,为它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给自己的这个梦想画一个句号,也给读者一个深厚的交代。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完成四年后离开了这个让他留恋不舍的世界,他是用20生命在写作,他深知这是一次“带着脚镣的奔跑”,即使与死神擦肩而过,只要能让他圆满完成这部书,他也可以安然远去。路遥早已远去,可是他一路虔诚的足迹让我们敬重,他顽强的生活态度,他的精神境界,连同《平凡的世界》,将作为强有力的信念支撑永远地屹立在广大读者的心中。16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节《平凡的世界》出版及传播困境一部作品要得到读者和社会的接受和认可,除了作品本身独具的魅力之外,作品所处的独特社会文化语境对其传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部作品成功与否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出版传媒诸方面都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平凡的世界》自问世那一天开始,可谓命途多舛。一、《平凡的世界》发表与出版的艰难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作家的小说大多还是要靠文学期刊产生影响。当时国内比较重要的期刊阵地堪属《当代》、《花城》、《收获》等知名文学期刊。路遥的早期一些作品与《延河》有着不解之缘,他的许多小说、诗歌、散文都由《延河》刊登发出。1982年《当代》第五期刊登了路遥的《在困难的日子里》,同一年,《人生》又在《当代》杂志上刊登。到了《平凡的世界》,它的命运却比先前的作品要艰难的多。1986年,路遥满怀希望地把《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投给《当代》,并且希望《当代》文学能满足自己的几个发表愿望,那就是小说要安排头条大号字体,全文一期发表。像这样一位已经连续发表了多部优秀小说的作家,对自己即将发表的作品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不苛刻。但当时的中国盛行的是对过往的反思、追寻,文革过后对十年浩劫的揭露、鞭挞与控诉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文学沉静的反思和热切的寻根,文坛和读者不再满足于旧有的文学样式,纷纷把眼睛转向新的形式、新的观念和新的艺术技巧,西方的现代主义之风几乎笼罩了整个文坛。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像涓涓细流,在平凡匀静的节奏中追求平凡生命之美,这样的作品注定是要被判死刑的。当《平凡的世界》到达《当代》编辑部后,因为这部作品让经手的那个毛头21楞小伙“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再加上路遥的“苛刻”要求:“第22一,全文一期发表;第二,头条;第三,大号字体。”这让编辑部左右为难,不得不将《平凡的世界》退稿,就这样,它与主流期刊《当代》失之交臂。而努力与边缘化斗争的《花城》期刊编辑部组稿的愿望却非常强烈,主编谢望新听说了路遥有长篇新作时,“立刻从北京飞往西安,把《平凡的世界》带回广东,很23快就刊登”。《平凡的世界》这才得以面世,几年以后,《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又在《黄河》杂志上发表,此外《甘肃文艺》、《上海文学》、《钟山》等杂志也17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发表了这部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出版也历经了不少的波折。最早出版《平凡的世界》的出24版社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那位叫李金玉的责任编辑“在西安苦等了一月”,25把小说带到文联出版社以后,“也还遭遇了不小的麻烦,领导也缺乏信心”,特别是当知道了《当代》和人文社都退过稿之后,更加缺乏信心。尽管这样,《平凡的世界》还是顶着千万重阻力,在其前景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出版了。除了纸质传媒对《平凡的世界》的推广,广播电台、电影电视剧、连环画等多元化方式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走近这部作品,走近路遥的心灵。在《平凡的世界》出版第一部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一百五十二集的广播剧,1989年拍摄了经《平凡的世界》改编后的十四集电视连续剧,1995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平凡的世界》连环画„„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获得了路遥作品的出版权,2009年3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新的《平凡的世界》,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出版社争相出版《平凡的世界》,“去年,我们社费了九牛二虎26之力,把版权买到手,现在还时不时重印”。这些都是《平凡的世界》在历经艰难之后在传播道路上的可喜收获,可见《平凡的世界》在部分读者心中的位置多么重要。二、《平凡的世界》在文学研究界的“冷遇”由于《平凡的世界》赞颂的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德精神,它必然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契合,与普通大众的审美趣味相契合,但是却遭遇了文学界的“冷空气”,8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坛,出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传统现实主义的强烈冲撞的现状,是一个“作家们对新潮趋之若鹜的迷恋,生吞活剥的追捧,和27对现实主义的冷淡”的时期。对《平凡的世界》漠视和回避的群体主要是指专业的文学史撰写者和一部分资深的文学批评者。学院资深的文学精英势必以文学观念的开放、创新为准则,他们大胆接纳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技巧,不满足于传统保守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路遥对传统道德理想主义的坚守和文学精英们秉承的文学“精英”意识背道而驰,必然造成《平凡的世界》在“热读”和漠视回避之间形成一种“冰火两重天”的独特现象。从1986年至今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几乎将近80种,但是对路遥进28行记载和论述的“仅有16种,大约占了总出版数的1/5”,而这仅有的记述18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路遥的16种文学史中,只对《人生》进行了轻描淡写,对《平凡的世界》这部几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刻意回避。大学生群体和一部分读者是通过权威的文学史著述来接触和了解一部作品,而文学史对《平凡的世界》的规避造成了这部小说在文学史被遮蔽的状况,同时路遥及《平凡的世界》在文学史中也未得到客观准确的价值定位。一些专业的文学批评者也用或直接、或隐晦的方式对《平凡的世界》进行了29无情的指责、批判。他们觉得《平凡的世界》“感觉就是慢,就是啰嗦”,“那3031故事一点悬念也没有,一点意外也没有”,“实在很难往下看”。故事很3233“冗长、沉闷”,人物想象的塑造不够丰满立体,“过于完美”,“容易变3435成高、大、全”,对于爱情的刻画太完美,有“唯美倾向”,小说偏重于颂扬道德理想,缺乏一定的道德批判意识,《平凡的世界》虽然秉承现实主义的36创作手法但是又显露出“现实主义的不彻底性”,体现在其对政治对官场的37纯净化描写和对新政策的肆意鼓吹,小说的语言有些“粗糙、单薄和随便”等等。我们应该看到,对《平凡的世界》的指责和批评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恰恰点出了路遥创作亟需突破和超越的地方,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平凡的世界》存在的这些缺陷,又契合了底层广泛读者群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水平,《平凡的世界》一直是这样以矛盾相悖的尴尬状态存在于文坛。三、茅盾文学奖的青睐茅盾文学奖自设立以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颇多争议,一些研究者认为茅盾文学奖一直承袭一个“矛盾”的生产运行机制,它毫无疑问是带有强烈国家意识形态的奖励机制,它的审美标准自然偏向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近年来,茅盾文学奖越来越被学者和读者诟病,甚至它的评奖过程被指责存在强烈的“潜3839规则”和“集体无意识”现象。洪治纲先生更是犀利地指出茅盾文学奖的审美倾斜:“对小说叙事的史诗性过于片面地强调;对现实主义作品过分地偏爱;40对叙事文本的艺术价值失去必要的关注。”尽管茅盾文学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争议,但是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它是中国有着最高文学荣誉的奖项之一,历届上榜的获奖小说必然有它不可抹杀的优长。《平凡的世界》在1991年3月9日举行的茅盾文学奖评奖中,超越了1985年到1988年间的700多篇长篇小说,位居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榜首。《平凡19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世界》获得了官方奖评机构的认可,公众对评奖结果则是贬褒不一。一些资深的研究者认为《平凡的世界》能斩获茅盾文学奖有着特殊原因,陈泽顺认为,《平凡的世界》获奖与1989年的政治风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时中国文坛的审美标准倾向是受特殊的政治风波影响的,茅奖的评选标准势必向国家意识形态靠拢,《平凡的世界》对官场的纯净化描写、对新的国家政策的鼓吹和颂扬也是其夺得茅奖的强烈助力,若非八十年代末的政治事件,《平凡的世界》未必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尽管对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有着大量争议,《平凡的世界》摘得了茅奖的桂冠,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本次评选受到了当时政治事件的影响,至少《平凡的世界》在众多的同类作品中能够脱颖而出,也说明了这部小说的确有着殊胜魅力。布迪厄在他的专著《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中提出了“文学场”的概念,文学场的运行遵循文学自身的变化规律,它的组成结构包括文学的生产机构和文学的价值认定机构等等,各种奖项的评选委员会和组织团体组成了文学的价值认定机构,文学场的平衡运转建立在不同组织机构的斗争基础上。于是在文学场中,“象征收益”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权威的价值认定机构所提供的“象征资本”为作品带来了名誉、声望。所以说,《平凡的世界》所持有的茅盾文学奖提供的“象征资本”,为其以后知名度的提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平凡的世界》大众接受状况调查与分析《平凡的世界》在当下是否堪称乡土中国大众的“文学圣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对部分人群的阅读接受状况和一部分图书销售状况进行调查是十分必要的。本章将对普通大众、学院派文学史撰写等情况进行随机调查,结合以往的调查数据,来探索《平凡的世界》在当今的受欢迎程度。第一节《平凡的世界》大众接受情况描述《平凡的世界》广受大众群体欢迎,以往与当下的阅读接受数据就是其浮出历史地表的表征之一。下面将综合以往研究者的调查数据和笔者实地调查数据,了解《平凡的世界》大众阅读接受状况。以往的阅读与销售调查情况汇总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播出了该小说的广播剧,据叶咏梅女士的介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共3次播出该剧,它的“直接4142受众达3亿多”,“新千年听众点播‘精品展播’居排行榜之首”,“在最43具影响力的节目排行榜也位居第八”。王安忆对1990年由原著改编的电视剧是这样回忆的:“无论是县委书记、大学教师,还是工人、农民,全部放下手里44的事情,坐到电视机前。”可见广播电视媒体对《平凡的世界》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邵燕君最早开始关注到《平凡的世界》的阅读现象,以往的几份阅读调查让这位研究者颇受震撼。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情研究室受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的委托,进行了一次“1978-1998大众读书生活变迁调查”,被访者要列出每个时间段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调查结果是,1985年-1989年间,《平凡的世界》位列第17,是唯一入选的新时期作品;1990-1992年间,《平凡的世界》位居第13;1993-1998年间,则上升到了第7位,在这个基础上评选出的“到现在为止对被访者影响最大的书”,《平凡的世界》位居第6,而调查公布的前28部作品中,《平凡的世界》是唯一一部新时期作品。除此之外,邵燕君本人也在2002年6月对北京大学数学班47位80后大学生进行了阅读调查,超过1/3的人(16人)阅读过这本书,有5个人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她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对1997年7月到2002年5月的图书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平凡的世界》“借阅率并不大低于在它之后陆续出版的曾轰动一21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5时的纯文学作品”。值得注意的是,邵燕君在她的研究中提出一个“隐见读者层”的存在,她指出,目前在市面的众多盗版书摊上,《平凡的世界》一直都是广受欢迎的读物。甚至越是靠近民工聚集区的书摊,它越是常备的书。我们不难想象那些像孙少平一样蜷缩在透风的窝棚里的打工者们,他们只能在劳累一天后躺在破的露出棉絮的被窝里读路遥,或许现在我们没有能力去得知这个读者群体到底有多么庞大,46但他们“也许构成了《平凡的世界》实际读者群中‘沉默的大多数’”。唐韧、黎超然、吕欣在1998年进行了一次“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70份,调查结果是,茅盾文学奖前4届20部作品中读者购买最多的是《平凡的世界》,占了读者总数的30%。在324位回答问题的读者中,145人将《平凡的世界》列为第一喜欢的作品,32人将其列为第二喜欢作品,仅有1人将它列为“最差作品”。金绍任、黄春芳对129位大学生进行的“大学生们最敬佩和最反感的20世47纪中国作家”调查结果是,路遥居最敬佩作家第6位。新浪网针对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进行的调查“你最喜欢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截止到2009年9月20日,参与调查的6544人中,4477人(68.4%)选择了平凡的世界》。新浪网推出的“影响中国的文字·共和国文本”中,《平凡的世界》仍然位列其中。1998年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建立,该系统显示,自1998年以来,一共年至2008年11年销量的1.65倍,高达三卷230万册。仅2012年1月至11月,本书的监控销量已达1998年的39.7倍,三卷共九十余万册。2011年4月28日新浪网盛大文学公布的数字图书销售排行榜“云中书城2011年第一季度传统文学销量排行榜”,《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销量排行第五。2012年9月12日,人民网公布“第二届北京阅读季”大众荐书榜,《平凡的世界》等10部作品获得“大众最喜爱的10种精品图书”。当下的阅读与销售调查情况汇总为了使调查数据更加全面,除了搜集引用以往研究者的调查数据,笔者还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的对象包括网络读者群、大学生群体、高中生、企业普通劳动者、书店及小书摊、知名图书销售网络等,调查方法主要采取发放调查问卷、22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询问的方式。首先在网络百度“平凡的世界贴吧”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平凡的世界》读者年龄段、职业。调查时间从2012年10月截止到2013年4月,共有375人参与了调查,其中“90后”有280人,“80后”76人,分别占总人数约75%和20%。这些读者中大学生209人,高中生54人,普通职工97人,大学生是阅读的主力军,占总人数约56%。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有学生,有教师,有农民工,还有外企工作者,甚至还有西班牙的华人。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省内几所高校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学生大部分是“90后”,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省份,还有的来自偏远村镇。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随机发放了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43份。问卷结果显示,有96人读过《平凡的世界》,占总人数的40%左右,读过此书的人有17人选择“非常喜欢”,65人选择“喜欢”,仅有14人表示“不喜欢”此书,有43人选择通过“别人推荐介绍”接触到此书。对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90后”大学生176人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有65人读过此书,占总人数约37%。其中58人选择“非常喜欢”或“喜欢”此书,仅有7人选择“不喜欢”,43人选择通过“别人介绍推荐”接触到此书。山东省潍坊市高一(14)班和高一(15)班共98人接受了调查,有34人读过《平凡的世界》,约占调查人数的35%。大部分读过此书的人表示喜欢这部小说。2013年12月对山东省图书馆内的200名读者进行的阅读调查显示,有89人读过《平凡的世界》,约占调查人数的45%,其中有15人选择“非常喜欢”此书,选择“不喜欢”的仅有7人。除此之外,还对企业员工进行了调查。济南市金核桃食品有限公司的178名车间员工接受了问卷调查,有42人读过《平凡的世界》,占到总人数的24%左右。读过此书的人大部分是“80后”,文化程度以大专为主。在知名的图书销售网站如当当、亚马逊,《平凡的世界》销量一直居高不下,2013年亚马逊热销的图书榜中,《平凡的世界》销量排名第99。当当网给《平凡的世界》贴上的销售标签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最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新课标必读书。”23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对济南市新华书店、文化东路几所小书店和零星分布的小书摊调查发现,《平凡的世界》销量很大,尤其是街边小书摊出售的盗版书,《平凡的世界》常常供不应求。这些调查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平凡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堪称中国大众“文学圣经”。由于条件所限,未对农民工群体进行实地调查,这个“隐见的读者层”或许是廉价盗版书的最大购买群,也说明他们可能是“隐藏在冰山下”的《平凡的世界》最大的读者群。第二节学院派对《平凡的世界》的尝试性接受“学院派”对路遥及其作品的接受大体表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学院硕博士论文的研究与撰写上。据有关统计,中国从1986年以来出版的“现当代文学史”达76种,对路遥有记载的仅有16种,占总出版数的1/5,这些记载了路遥的16种文学史中,新48世纪以来对路遥有记载的达11种,占总数的2/3之上。而这些记述了路遥的文字中,大多是对《人生》的轻描淡写,对《平凡的世界》却避而远之。其中,比较权威的文学史教材如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等著),1998年开明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孟繁华、程光炜编),以上列举的4种可谓权威的文学史教材对路遥并未提及。但是,新世纪前后伴随着学术界对“纯文学”发展的重新思考和探索,对底层群体书写掀起热潮,学院派开始尝试重新认识路遥,尝试挖掘路遥的作品在文学史中的价值,这在对路遥的研究上算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99年9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王居瑞编),将《平凡的世界》单独列为一节讲述,着重介绍了《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几类人物形象,肯定了作品对时代感的捕捉和强烈的政治意识。但同时也指出了作家的不足49之处,“小说结构有些庞杂,语言过于直露,叙事面面俱到缺少灵动”,但50“它在全景式地展现社会历史变迁方面,仍不失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这可以算得上是文学史家对路遥进行的一次比较客观的论述。24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在世界文学视野中》(郑万鹏著)将《平凡的世界》进行专章论述。另外2000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特·赛音巴雅尔主编)也对《平凡的世界》进行了详细论述,作者认为:“《平凡的世界》突破时空的限定,拓展开视野,用一种足以俯51照整体的视点,来观照他所眷恋的陕北黄土高原农民的生活。”2002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中》(吴秀明主编)52认为,《平凡的世界》“给人以多向信息、多种意蕴和多重启迪”,“普通人在时代变迁和苦难历程中昂扬不屈的生命力,以及由此隐含的对于民族性传统的反思与批判,是《平凡的世界》超越路遥以往创作并跻身于当代优秀长篇行列的53一个重要成因”。此外,200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金汉总主编),2002年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吴小美、赵学勇主编)也对路遥及《平凡的世界》作了新的阐述。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王庆生著)在肯定小说反思社会、依恋乡土、讴歌生命上的价值时,也提出了《平凡的世界》的不足:“没能开掘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物性格的塑造也不够丰满,情节的推进迟54缓。”2004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下》(黄修己主编)认为:“作者的善良愿望和努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物的性格真实性与复杂性。就现实主义创作的典型化程度来说,孙少平未能达到高家林的高度。”551999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认为,通过《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路遥有力地证明了“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56在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仍然会有蓬勃的生命力”。2007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99》(郑万鹏著),其中第九章对《平凡的世界》进行了专章论述,该文学史认为,《平凡的世界》是57“中国农民二次翻身的史诗”,路遥的人格理想体现的是“当代‘自由’哲58学,当代人文主义”。尽管有些权威性的文学史并未提及路遥及其著作,这与其独特的文学评价标准有关。以上列举的几类对《平凡的世界》作出论述的文学史,从不同程度上肯25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定了小说的史诗品格、宏大叙事,肯定了小说中塑造的部分人物形象和小说的多重意蕴,同时也指出了小说存在的不足,这些都算是对路遥及《平凡的世界》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新世纪以来,路遥及其作品开始受到高校硕博士研究生重视,尤其是2005年以来,涌现出一批针对路遥的作家论和作品论、文化论研究。2001年至2012年共计硕博士论文达71篇之多,2001年仅有1篇关于路遥的硕士论文,2006年有6篇,从2006年开始,论文数量基本呈逐年递增的态势,2011年有11篇,2012年数量则达到13篇。高校硕博士论文不仅数量逐年增多,且质量也比较高,研究者的视角比较独特,观点新颖,对路遥的研究基本上围绕作家论、作品论方面展开。通过文学史、硕博士研究生对路遥及《平凡的世界》研究的逐步扩大、深入,我们可以看到,《平凡的世界》正逐步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路遥及其作品的应有价值也日益彰显。第三节阅读销售调查结果分析综合前两节对普通大众和学院派对《平凡的世界》阅读调查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平凡的世界》的确为一部分读者所喜爱,并且经受住了时代的洗礼而长盛不衰。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人喜欢这部作品,必然有人不喜欢这部作品,喜欢和不喜欢都有各自的原因。《平凡的世界》能够在一个很广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也有一定的原因。在知名图书销售网络亚马逊网站上,《平凡的世界》购买者这样评论他对此书的看法:“我很喜欢这本书,这是一本能触动灵魂的好书„„它的优点是真实,写真实的生活,生活的琐碎,生活的沉重,以及生活中的善,亲情、爱情、友情,总有那么多的感动让人泪流满面,读之绝对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让我日益麻木的心灵来一次强烈震撼。”还有一位读者是这样评论的:“刚参加工作,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各种不适应与烦躁不安。这本书看了让人心里觉得沉静,充满力59量。”高校大学生做的调查问卷上,其中有一份写道:“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能深刻体会到书中描写的生活,孙少安和孙少平为了命运不断抗争的精神给我强大的支撑。”从读者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到,他们之所以喜欢《平凡的世界》,首先是他们26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小说中描写的生活和故事感同身受,或者说他们和书中人物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精神共鸣。其次小说描写的生活真实、人物真实,语言朴实,作品的真实性和淳朴性又是打动读者的因素之一。最后小说传递出的人物不屈不挠,勇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正能量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种不断传递正面价值观的作品恰恰契合了当下社会一部分人的心理需求,他们需要这种温情来慰藉自我的心灵。这一点正契合了姚斯接受理论的“期待视野”观点,姚斯的这一观点是基于海德格尔的“前结构”和伽达默尔的“视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经历,决定了特定类型的读者群体对作品有着潜在的审美期待,当文学作品契合读者的阅读期待时,会得到好的接受效果。反之,一部分读者包括学院派部分研究者不喜欢《平凡的世界》,学院派部分研究者指责或者漠视《平凡的世界》,有着特定时期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综合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一些不喜欢此书的人认为他们没有主人公同样的生活情感经历,无法感受作品的情感。比如在高校大学生调查问卷中,有不喜欢此书的人,他的原因是“没有同样的生活经历,无法感同身受,无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一些资深读者也指出,自己从小生活在城市,对小说中所描写的生活无法理解,对这部作品的感觉只有“冗长、啰嗦、枯燥乏味”。的确,在不同身份、拥有不同生活经历的读者面前,《平凡的世界》有着它无法逾越的阻碍。在调查结果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平凡的世界》部分读者最初接受它的渠道是别人的推荐。调查问卷中显示有父母推荐给自己,有同学朋友推荐给自己,这部小说得以广泛传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口耳相传。一部作品首先需要具备值得推荐的价值,才会被推荐给别人,这足以说明《平凡的世界》作为乡土中国大众“文学圣经”,自有它长盛不衰的理由。综上,《平凡的世界》作为大众文学“经典”,受到普通大众读者的“热捧”,同时也经受着文学史界的拒绝和回避,我们不禁要问:文学史评判一部作品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文学史是要记录“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还是两者都有或者两者都无?我们是否能够依据文学史的标准来评判一部作品?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平凡的世界》这部平凡的作品,的确有着独特的文本价值,以下两章内容将着重介绍《平凡的世界》的文本价值和当下意义。27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平凡的世界》作为大众“文学圣经”的文本价值根据第二章的大众阅读接受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过去,还是新时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乡土中国大众中的热度丝毫不减,它当之无愧堪称乡土中国的大众“文学圣经”。路遥和他的小说受到欢迎的原因除了受特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作家自身传达出的那种长盛不衰的文学品格外,《平凡的世界》自身的文本意义也决定了它在大众读者中的经典地位:挖掘平凡生活中的苦难美,恪守传统道德理想,引发千千万万个像孙少安孙少平一样奋斗的底层群体自我认同感和情感共鸣。小说虽然存在艺术技巧上的局限和不足,但是这种通俗性又契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平凡的世界》在展现宏大叙事的同时兼具文学审美性和通俗性,成为长盛不衰的“文学圣经”。第一节苦难主题:苦难中的传统道德理想之美《平凡的世界》在《花城》发表之后,一场关于小说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座谈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具有内在魅力和激情的现实6061主义力作”,作者主要“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的描写,寓不平凡与平凡之中”。尤其是小说中洋溢的平凡生活中无尽的苦难和苦难中人物的不屈不挠,在苦难中坚守的博爱和美德,给人无尽的向上的力量。一、肉体与灵魂的双重折磨——苦难的描绘与解析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一个人存在于世,首先必须是身体的存在,其次才是精神的存在,我们的身体必然承受着源于自然、社会双重的重压。人要存活下来,就要满足最基本的需求——温饱,当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保证,吃不饱、穿不暖,就要不可避免地遭受饥饿、寒冷的折磨,进而受到疾病、死亡的威胁。人类金字塔一般的需求层次连最低层最基础的层次都难以保全,更不必提爱情、精神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了。路遥的小说中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就是无边的苦难,在路遥看来,苦难是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在陕北黄土地上的乡土中国儿女们在身体和精神的苦厄中艰难地生存着。生活的苦难一方面来自于饥饿和贫穷对身体的摧残,另一方面来自于严酷的城乡等级观念对普通人美好爱情的扼杀、剥夺。饥饿一直就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饥饿史。许多优秀的小说家以饥饿为母题,讲述饥饿的年代那些浩浩荡荡的饥饿的灵魂演28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绎的饥饿的故事。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首先强烈控诉“人吃人”的封建社会,“人吃人”,首先必须是身体达到了忍受饥饿的极限,以至于连自己的亲人、兄弟姐妹都变成了肚子里那点充饥物。饥饿让人丧失了自尊、尊严,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饥饿的人眼睛都是泛着绿光的。路遥童年的经历让他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苦难情结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里,“我深知我的家乡那贫困的历史。黄土高原,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拥62挤着稠密的人口。打开每一部县记、府记,都记载着令人毛骨悚然的饥饿史”。不只是路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饥饿始终是底层民众每时每刻都在与之抗衡的梦魇,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就鞭挞了因为饥饿引发的人吃人的历史,饥饿引发的苦难早就渗入到民族的骨髓中,成为存在的常态。“对于黄土高原千千万万的农民来说,他们每天面对的却是另一个真正强大的敌人:饥饿„„一个人一年的口粮才有几十斤,人们就只能出去讨吃要饭63了„„”孙少平在县立高中上学的时候,能吃上又黑又硬的黑高粱面馍,再加一点最差的丙菜——清水煮白萝卜,已经很不容易了。他的家里更是吃不上一顿好饭,偶尔打闹一点白面馍,还要剩下留给多病的祖母。作为有血肉之躯的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这对人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了多么大的摧残!孙少平看着乙菜盆子里的残汤剩水,“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64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在那些条件优越的城里学生面前,少平的穿着打扮更显得寒酸,他的裤子显然穿了一年又一年,他正在发育的身体使得衣服常常人长布缩,裤子吊在半腿上,他的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脚上穿一双系着白绳打着补丁的旧黄胶鞋,这种打扮活像一个捉襟见肘的小丑!十七岁的少平,65他觉得人生最痛苦的就是“由于贫困而给自尊心所带来的伤害”。孙少安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全劳力,他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养活上上下下几口人,他吃不饱吃不好,有的时候饿的眼冒金星,没有力气,妻子秀莲硬是从全家人的口粮里拿出白面馍偷偷塞给自己的丈夫,却换来了他的拳头。秀莲也是心疼自己的丈夫啊!她宁愿自己吃不饱也要省下口粮给少安吃,这些细节都是多么感人多么温暖的力量。除却贫穷饥饿对身体的折磨和摧残,身份地位的差异对美好真挚爱情的摧残加重了普通人的苦难。《平凡的世界》中,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当属孙少安、29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田润叶和孙少平、田晓霞的爱情遭遇。少安和润叶之间可以说是青梅竹马的爱情,两人从小在一处玩,不仅仅有男女之间的感情,更有了至深的兄妹亲情。少安因为家庭的贫困辍学当了“泥腿子”,面对润叶这样的公家教师,他不敢想象把润叶娶到自家这个穷得像个破筛子,到处是窟窿眼的烂窑洞里,他无比痛苦地拒绝了润叶的求爱,娶了山西来的女子贺秀莲。孙少平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不甘心一辈子在僻远的农村,他能吃苦,无论是做揽工还是下煤矿,他渴望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他和田晓霞之间的爱是最理想的爱情,尽管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门第身份的鸿沟,但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最后却让晓霞的死亡彻底摧毁了这对年轻人最真挚的爱情。《平凡的世界》中描写的苦难,数不胜数,金俊斌被河水卷走,郝红梅失去丈夫,李向前失去双腿„„在生活中总是有突如其来的苦难折磨着善良无辜的人们。尽管造成苦难的原因有政治、经济、个人等不同因素,但路遥还是用他沉稳的笔调告诉读者:苦难是生命的常态,人一生下来就是要遭受苦难的,我们永远无法摆脱苦难。二、爱与德的坚守:苦难终极意义探寻伟大的革命先驱鲁迅早在20世纪初就呼喊:“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66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路遥从小饱受苦难和贫穷的折磨,经受了人们的白眼,感受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他清醒地认识到苦难是生活的本质,是人生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热情、自暴自弃,而是张开怀抱,以无法遏制的热情拥抱生活给予的磨难,“没有苦难的生活不是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因为只有经过苦难的熬制,在苦难中体现出来的价值才值得人们珍67视”。对路遥来说,苦难是一种财富,苦难是一种价值,它能净化提升人性,激励着千万挣扎在苦难中的灵魂向更高的道德理想境界前进。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中庸之治,传统的儒家文化也提倡积极的人生观,主张“仁者爱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追求积极的入世观。在人生的苦难上,传统文化仍然是极力追求中庸调和之美的,面对苦难,既不是无限夸大苦难,一蹶不振,也不是藐视苦难,而是正视它,坦然接受,把它当作人生的常态。另一方面,路遥正视苦难的态度与西方宗教中的“原罪”、“受难”意识又是相承接的,耶稣盯在十字架上受难,化作信徒心中最崇高的信仰,他们赞美苦难,崇敬30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苦难,心怀博爱,感恩生活。《平凡的世界》中尽管呈现了无穷无尽的苦难,但是路遥始终让他笔下的人物主动承受苦难,心怀美好理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孙少平无论在上高中还是做揽工汉的时候,吃的是最差的,身上的衣服勉强能遮住身体,生活如此艰难,但是贫穷的生活对他自尊的打击掩盖不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心中理想和信念的坚守。他没事就去城里的各种大街小巷转,城市给了他山仡佬里没有的新奇印象,他疯狂地阅读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小说,无论是上高中的时候,还是在工地上的破烂棉被里,陪伴他的都是书。城市承载了他未来的美好理想,书本让他觉得活着的意义。因为那些隐藏在书本中的保尔柯察金们给了少平无尽的理想支撑,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68美好的向往”。这些生活在乡村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饱受苦难的摧残,他们在主动承受苦难的同时坚守着内心的爱与道德理想,在苦难的磨砺下彰显和土地一样深沉厚重的爱。他们对理想道德情操的坚守超越了自我本身,他们也在苦难和挫折中愈挫愈勇,实现了理想人格的完美蜕变,建构了理想的完美人格。田润叶执着地爱着他的孙少安,无数次拒绝了火一样热情的李向前,当李向前因为不幸的婚姻生活失去双腿后,润叶像变了一个人,她默默地回到李向前身边,无怨无悔地守着这个爱她的男人。或许润叶是出于同情、怜悯,或许是对李向前心怀愧疚,她终究选择了给她亲情的李向前。孙少平和田晓霞美好的爱情破灭以后,少平义无反顾地走向了远在矿山里的惠英嫂,师父走了,惠英嫂给了他温暖的、家一般的感觉,他觉得应该替死去的师父照顾家人。《平凡的世界》反映出路遥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德”的坚守,道德层面的意义超越了一切,那些朴实的人们超越了爱情,牺牲了自我的情感需求,转而追求心中更高的道德理想意识,这也是路遥心中对传统道德美的坚守、对美好人性建构的愿望。因此路遥认为一方面苦难可以不断磨砺人的意志,让人在苦难中懂得保持自身的顽强坚忍,同情他人,善待他人,另一方面历经苦难能唤起人们对艰难人生的热情,坦然、达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在仁爱和奋斗中体悟生活的意义,体悟苦涩中的甜蜜。毫无质疑,《平凡的世界》在当下社会现实中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它给了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最底层民众不断进取、向上的力量和信念,让人们心怀美好、心怀感恩,像孙少安、孙少平那样勇敢地奔向理想的目31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地。第二节人物形象:大众读者的自我镜像认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应该是小说特别是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创作首先关注的要素,人物形象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整部现实主义作品的成败。一个立体、丰满、有血有肉,可爱可敬可信的人物形象对读者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一系列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如以孙少平为代表的城市边缘人物群,以田润叶为代表的集传统女性美为一身的女性形象群,还有以孙玉厚等为代表的淳朴的农民形象群。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读者在小说描写的真实感人的生活情境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同感受生活的艰辛,命运的起伏。拉康的镜像理论指出,人通过投射到镜中的形象,认识到镜中的形象就是自我的真在,从而无意识地认同镜像中的形象。而《平凡的世界》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如此贴近小人物的生活现实,读者与镜像中人物形象相似的生命历程使得读者相信,镜中之象正是自我的缩影,他们无意识地认同这些形象,认同他们的理想和信仰,同时建构着自我的人生理想。具体来看,小说中投射的人物镜像群有以下三类。首先,《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一系列游离于城市边缘的青年奋斗者,这些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城市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也正是当下乡土中国大部分人生存状态的缩影。这些人物形象塑造的感人至深,让来自于乡村的部分男性读者从主人公的身上找到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这些边缘人物寄托着普通人不甘于平凡、奋勇抗争的情感。典型人物比如孙少平、孙少安,包括《人生》中的高加林,他们生于贫困的农村,身上有着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优良品质,不怕吃苦,任劳任怨,善良淳朴,但是他们又不是纯粹的农民。他们有机会接受教育,通过书本他们认识了现代文明,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再也不能平凡的底层人,但是又不甘心一辈子待在落后的农村,他们希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城市,改变自己的命运。孙少平虽然是同学中家境最贫寒的,但是他为能成为班上的精神领袖而自豪,高考失败了,他毅然跑到黄原做揽工,就是在艰苦的煤矿场,他也凭借自己的技能在矿上树立威信。孙少安虽然主动放弃了上学的机会,回到了土地上耕作,但是他没有安于现状,他扩大猪饲料32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地,办砖厂带领全村人致富,资助村里办学校,他有着高于一般农民的物质和精神追求。孙少平和孙少安是当下中国的乡村儿女最真实的写照,农村的孩子只有通过上学才能摆脱农民身份,一代又一代的农村人渴望走出土地,成为城市人,孙少安孙少平的命运和他们是一样的。一批又一批怀揣着人生理想涌向城市的乡村人在昏黄的灯下饥渴地一遍遍读着《平凡的世界》,那个任劳任怨的善良的孙玉厚就是自己的父亲,那个上不起学一辈子都无法摆脱泥腿子身份的孙少安就是自己,也或许那个充满青年人朝气的、始终想扼住命运喉咙的孙少平就是自己。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俨然就是镜子里的自己,无数个读者与主人公共命运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鸣,他们在叹惋命运不公,生之多艰的同时也相信:只要奋斗下去,总会有看到希望的那一天。其次,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她们身上承载着路遥对理想婚姻爱情和幸福安定的亲情、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的想象和憧憬,这些引发了背井离乡的城市追随者们深深的情感共鸣。对路遥来说,他困苦的童年和婚姻爱情的不顺导致了他情感上的某种缺失,所以他以笔下的理想人物形象来弥补这种情感的空缺。而现代人从乡村步入城市,他们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同样在精神上面临着亲情和爱情的缺失,《平凡的世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也理所当然。善良懂事、温柔大方的山里媳妇贺秀莲,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善良女子田润叶,单纯重情的金秀,出身高贵、有文化、性格好的城里女子田晓霞,这些女性人物身上几乎没有缺点,她们善良温顺、识大体,处处为别人着想,外表美,心灵更美。秀莲嫁到孙家,几乎没过一天舒服日子,她虽然不识字,但她重情义、勤劳善良、孝敬老人,为家庭起早贪黑地忙活,成为少安最稳固的后盾。她们有着和土地一样深沉的母性光辉,土地孕育了人类,人们在土地上耕作,土地供给人们粮食,万事万物都在土地上繁衍生息,土地的爱是无声的、博大的。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理想爱情婚姻的人们,那些背井离乡、在城市最底层艰难挣扎的人们,他们为着生存到处奔波,在“一地鸡毛”式的繁琐生活中打磨掉了曾经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平凡的世界》里活生生的贺秀莲、田晓霞和田润叶,恰恰填补了忙碌的人们的情感空缺,她们的一举一动像极了故乡的妻子和老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许只有这些恬静善良的女人能给他们一丝温暖的慰藉。33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另外,小说中还塑造了其他一系列乡村传统老式农民形象,他们老实巴交,有着农村人特有的憨厚淳朴气息,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耕作在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典型的如孙玉厚,一个乡土中国最典型的善良忠厚劳动人民的代表,无论家里是怎样烂包的光景,他还是想办法增加几口人的口粮,供养儿女上学,一个人默默地撑起艰难的家庭,孙玉厚也代表了天下所有勤劳、负责任的父母。一家有难,八方支援,金俊海这个普通的司机,少安的婚事困难重重的时候,是他伸出援手,为孙家借款筹粮。还有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秀莲的姐夫,几次在经济上帮助了危难中的少安,他们没有多么亲近的关系,却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展现出热心肠,他们是黄土地里最平凡最普通的农民,他们也有着生活的艰难,他们性格上也有作为人固有的缺陷,但他们身上闪耀的是人类最初始的善良,“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是向往和谐、美满的。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但是在浮躁、喧嚣的现代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把人们禁锢在最狭窄的生产线上,钢筋水泥建构起的高楼大厦阻隔了人们渴求沟通的心,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无情,那种其乐融融,邻里和睦的场景成为一种奢求,读者只能跟随小说中的人物回归到一片和谐、宁静的理想家园,平平淡淡,不世俗,不争名逐利,把理想的人性美维系下去。第三节艺术技巧:与大众审美趣味的契合《平凡的世界》给人最直接的感触就是这部作品从头至尾洋溢着一股黄土高原上新鲜泥土一样的淳朴气息。这部作品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粉饰,不造作,没有华丽的辞藻,这种过于平淡的冗长叙述恰好为那些坚守纯文学的批评家诟病,“文本的直白在很大程度上使作品只能经得起一次阅读,缺乏世69界名著那种反复阅读而总有收获的文本的张力”。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平凡的世界》的直白、朴素,才让这部作品迎合了底层大众阅读趣味,它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和淳厚朴实的叙述风格凝聚了浓厚的文本感染力,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这也是《平凡的世界》在大众中广泛热读的原因。路遥是一个有着深刻社会责任感,同时又心系读者的作家,他把创作的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读者身上,“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读者永远70是真正的上帝”。任何时候,只要读者对一部作品不抛弃,那么这部作品就有理由继续存在。在《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手法上,路遥近乎顽固地冲破了当时34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向西方文学狂热猎奇的文坛,选择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在文学观念和创作风格不断变幻的今天,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学巨著仍旧被奉为世界文学经典,长盛不衰,无论哪个层次的人,几乎哪个家庭都会在书桌上摆一本《红楼梦》,不仅仅是中国人读,外国人也争先恐后买来译本读。鲁迅是这样评价《红楼梦》的文学艺术价值的:“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述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71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由此可见,鲁迅对于现实主义作品人物和叙述的真实性是尤为看重的。现实主义要求真实描写和再现社会现实生活图景,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平凡的世界》力求反映1975—1985十年间中国陕北农村所经历的社会历史变革。如此广阔浩大的社会生活图景要描写的面面俱到,就要求作家具有常人没有的魄力、现象力和洞察力。路遥对他生活过的陕北大地再熟悉不过,《平凡的世界》围绕着黄土高原褶皱里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双水村里三个家族不同的命运展开。在这个并不大的双水村里生活着几代面向黄土的农民,这里有破烂的土窑石窑,密密麻麻的坟包,连绵的贫瘠的黄土地。围绕着以孙家、田家、金家三个家族人物为主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纠葛慢慢展开,其中又以孙少安、孙少平人生命运起伏为主线,向外辐射出石圪节、原西县、黄原以至整个黄土高坡的转折变迁。小说详尽地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生活细节,尤其是孙玉厚家三代人的日常琐细生活描写地最详细、最逼真,比如孙少平给病在炕上的奶奶买药和白面,孙玉厚全家救不争气的女婿王满银,少安和润叶小时候在东拉河耍水糊泥巴„„路遥描写的是一个平凡人构成的平凡的世界,这个世界又是乡土中国普通人生活画卷的一个缩影,每一个喜爱阅读它的人几乎都能在这个平凡的黄土地上找到自己家乡的影子,缅怀生养自己的故土,感受那份活生生的烟火气息。路遥笔下的人物又是立体的、丰满的,《平凡的世界》里有政治运动,有情感纠葛,但路遥不单单写政治、写爱情,他把孙少安、孙少平等等人物的命运串联起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刻画来完成对社会、历史变迁的表现。在小说中,真正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孙少安和孙少平可以说是路遥极力刻画的理想型人物,他们身上有着劳动人民吃苦耐劳、顽强不屈、善良忠厚的优秀品质,35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他们都受过教育,又有着知识分子那种渴望主宰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理想的抱负。但是孙少安毕竟还是个农民,他始终无法摆脱农民固有的狭隘,孙少平虽然是最理想的知识分子典型,但他在步入城市后在人情世故上也没能摆脱小市民的圆滑。李向前虽然俗气了点,但是他的确是一个心眼并不坏的善良青年,他对润叶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田福堂虽然是村里比较有威望的大队书记,也有一定的处事能力,但他也有政治野心,也会告发孙少安扩大猪饲料地,极力阻止少安和润叶在一起,企图炸山搬窑„„他也没有摆脱自私自利的庄稼人的狭隘本质。另外,小说中对润叶、田晓霞等追求爱情时内心的矛盾刻画极为细腻,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跃然纸上。《平凡的世界》中大量生动的对话、描写都是采用朴素的陕北方言。一个好的作家不仅仅要懂得如何组织小说结构,更要懂得组织小说语言,小说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路遥并不擅长运用华丽的辞藻和绚丽的修辞,玩弄语言技巧,他用流水一般流畅自然的、带着乡土气息的语言把故事娓娓道来,他的叙述没有汹涌的波澜,没有强烈的冲击,以涓涓细流式的言说演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震撼人心灵的瞬间。尽管有批评家认为这部小说叙述啰嗦、冗长,在技巧上毫无超越性可言,但恰恰是这种洋溢着烟火气息的语言叙述风格更贴近读者的心灵,带领读者贴近孙少安和孙少平、润叶和田晓霞等人物的内心,倾听他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触动最普通读者的心弦。72“出色的现实主义作品甚至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的读者”。在一部分人还在诟病《平凡的世界》的艺术技巧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创作方法上,更重要的作品传达出的精神。正如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的:“在任何艺术作品中,作者对于生活所持的态度以及在作品中反映作者生活态度的种种描写,对于读者来说是至为重要、极有价值、73最有说服力的。(契尔特科夫笔录,一八九四年)”由此看来,路遥坚定秉持现实主义的态度以及他的小说所反映的那种质朴、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读者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36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平凡的世界》作为文学经典的当代启示性意义《平凡的世界》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还算不上是一部十分成熟的现实主义作品,它过度热衷于传统理想道德而缺乏一定的道德批判意识,人物描写稍显扁平,对当时国家政治描写过于纯净简单,带有浓重的政治鼓吹色彩,小说叙述又过于平淡,稍显拖沓,少了一些跌撞起伏的大碰撞,让人读来不免有冗长而又沉闷之感。但是毫无疑问,它在当下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长销作品而深受大众群体欢迎,这对当下及未来文学如何继续思考乡村与城市命运,文学创作的技巧借鉴、选择及突破,文化消费时代怎样实现部分读者的文学阅读期待都有着启示性意义。第一节“城乡交叉地带”人的存在探寻千百年来,中国的乡村与城市始终处于一种纷繁复杂的纠葛之中。在古代,“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是紧密而又具体的,他们之间形态上的对立被经济上的74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消解了。”费孝通关于乡土中国的论述中也提到,知识分子怀揣着理想离开古老的乡村,来到纷繁的城市,在他们走到人生末年的时候,还是要告老还乡,回归乡土。中国古代从乡村进入城市走上仕途的官员,在年老以后也还是要告老还乡,享受天伦之乐。所以,在古代,乡村与城市还是处于和谐、双向互动的状态,直到中国开始了它漫长的畸形的现代化之路,乡村渐渐地被排挤到生存的边缘,乡村人成了被盘剥、被歧视者。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广大的乡村人捆绑在土地上,中国必须要经历的社会大转型导致乡村与城市形成一种“二元对立”的格局,越来越多的乡村人为了生计,带着对现代城市的向往聚集在城市的街头。当代中国飞速的现代化使得广大农村的耕地面积锐减,城乡生活成本的激增使得千千万万乡村人再也无法继续留存在赖以生存的土地上,纷纷涌向了让人头晕目眩的大城市。尤其在上个世纪90年代,“资源重新积聚的一个直接结果,是75在我们的社会中开始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弱势群体”。“1978年,中国只有15万农民工,1990年,这一数字接近3000万,而到2007年底,中国农76民工的总数是1.5亿。30年间增长了1000倍。”乡村人如何面对城市,乡村人如何在乡土中国剧烈转型时期找寻存在感,是文学上无法回避的问题。在现代文学史上,就有优秀的作家关注到乡村人进入城市后的命运变化。20世纪老舍的《骆驼祥子》以乡下人祥子进入城市,由抗争到在城市中完全覆灭的37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命运悲剧,思考乡村与城市的关系。苏童的《米》以五龙人性的“恶”对抗城市的“恶”,最后以城市的“胜利”告终,“他玩弄了都市,都市也玩弄了他,他占77有了都市,都市最终又吞没了他。”《平凡的世界》致力于挖掘城乡“交叉地带”中人性的复杂,以孙少平等为代表的乡村知识分子虽然受到社会现实残酷的挤压,他们却始终以积极、乐观、向善的态度面对生活的重压,积极融入到现代化的城市,这和新世纪贾平凹的《高兴》努力寻求乡村与城市的平等相融是一致的,虽然这种和谐和平等带有自我幻想的虚假性,但长远来看,或许像孙少平、刘高兴这样主动认同城市、努力发现城市之美、积极融入到现代城市是缓解乡村与城市紧张关系的有效途径。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中国乡村命运的书写日渐消逝,大量书写城市生活的小说也像朱文小说名字写的那样,“把穷人统统打昏”,城市中的富裕阶层、公司白领、普通职员以及小资群体成为文学的主要书写对象,文坛充斥的是对物质权利欲望的书写,对隐秘的性的大胆刻画以及裸露的下半身写作,文学的审美性被文学的视觉冲击性所挤压。零星的乡村叙事作品在文学现代化的浪潮中几乎被吞没,像《平凡的世界》这样切实关注乡村、关注城乡底层命运的题材理应得到继承,优秀的小说创作家和文化精英们应该主动承担起探寻乡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使命。路遥始终坚守乡村本位思想,以《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小说为代表的路遥著作无不体现着路遥本身对于乡土中国乡村与城市命运的思考。他一生都努力耕耘在中国农村与城市的“交叉地带”,他看清了当代中国在转型时期必须要承受的阵痛,“我国不幸的农村问题是历史形成的,是古老中国和现当代历史形成的„„这个责任应由历史承担,而不能归罪于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简单地说,难道他们不愿意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得更好一些吗?命运如果把他们降生在城市而78把现在的城里人安排到农村,事实又将会怎样?”他同情乡村最劳苦的底层大众,他虔诚地热爱那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土地,他为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的青年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鸣不平,他永远寻求着中国乡村和城市现代化的理想之路。生活在“交叉地带”中的人们,他们身上既流淌着古老中国大地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善良、淳朴、敦厚,又有着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一辈子不甘38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心只做黄土地上老实本分的农民,他们渴望进入现代化的城市,渴望被城市接纳,向往城市中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和优越的教育环境。但是他们却一辈子背负着农民的身份,他们被称作“乡巴佬”,城市向他们冷漠地关上了一扇扇门,透不出一丝光亮,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乡村的知识青年应该如何自处?在孙少平和孙少安的命运中,或许我们看到了路遥给我们的答案,苦难贫穷的生活和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尽管让这些时代的弃儿疲惫不堪,但却激发了他们无穷的抵抗力,他们把那种在黑面馒头前的自卑转化为一种强有力的冲击力,昂扬向上。孙少安留在了乡村,但是他能在乡村盖砖厂,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孙少平在城市中做揽工,身上磨起了血泡,最后回到大牙湾煤矿,甘于平凡,实现了自我和灵魂的超越。乡村与城市相比显得那么笨拙、滞后。乡村有着落后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恶劣,缺少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乡村人必须每天从事艰难的体力劳动才能满足温饱,他们的经济来源也只是卖掉土地里出产的庄稼和农作物。乡村和城市仿佛从来就是格格不入的,当高加林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和满是创痛的灵魂回到乡村,回到土地,才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而孙少平则坚守着土地赠予他的善良、宽厚的传统品质,无论生活怎么折磨他,他始终没有丢弃乡村的温情。那么面对“城市化”这个无法避免的大趋势,乡村究竟该如何摆脱已有的困境?《平凡的世界》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兰香是土生土长的双水村人,她却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上了大学,她内心充满着对未知的人生和茫茫宇宙的探索欲望,这从她读的专业天体物理就可以看出来。兰香的命运引发这样的思考: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并非一无是处,并非与城市格格不入或者拖现代化的后腿,乡村有着现代化的巨大潜力,乡村缺少的只是进步的机会。像兰香这样有着中国传统女性善良、纯洁美的知识青年进入现代城市,必然能为城市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乡村命运的展望上,路遥给出了一种非常冷静的思考,乡村和城市的现代化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现代化并不拒斥乡村的伦理温情,或许融合着乡村温情的现代化更有特色。乡村走向城市化道路,并不代表着要完全抛弃乡村,乡村是乡土中国的根源所在,没有了乡村,城市的现代化也将失重。《平凡的世界》展现了路遥对乡土中国乡村命运以及人的存在的思考,新世纪文学或许应该尝试着把关注点转移到被忽视了的乡村叙事上,转移到更广大的为底层大众的书写上。这不仅仅是一种题材的选择,也不仅是一种深重的人文关39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怀,更是一种超越题材和人文情怀的审美经验,一种更加深广的历史意识。第二节现实主义是否还有长久生命力早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于《花城》发表之后,就被一致认为是“具有内79在魅力和激情的现实主义力作”,小说对发生重大社会变革的特定时期人们生产生活进行真实再现和挖掘,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具有极大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引发人们对社会历史变革的思考,对生命和灵魂存在的思考。一部作品之所以伟大,并不一定要取决于精巧的构思、精致典雅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它仅仅依靠朴实、含蓄,如流水般自然的叙事能力就能取胜,扣住读者的心房,正如波德莱尔所说的那样,“杰作犹如大动物,它通常具有宁静的外貌”80。毫无疑问,现实主义在当下以至将来,都将是支撑文学生命活力的中流砥柱。自古以来,现实主义的精神血脉就源源不断地流淌在中国文学的庞大躯体之中。上古《诗经》的“关关雎鸠”、“蒹葭苍苍”发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之音,尤其是《国风》里的大量诗歌,像《硕鼠》、《伐檀》就开始以现实的手法关注民众的日常生活。唐代的杜甫将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到极致,宋代陆游、辛弃疾的诗歌饱含感时忧国之情,施耐庵、曹雪芹等文学巨匠更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水浒传》、《红楼梦》等享誉世界的名著。到了20世纪现实主义更是紧紧地贯穿于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脉络之中,成为最壮阔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思潮。欧洲的小说一直都遵循着再现现实的传统,在果戈理、别林斯基、托尔斯泰等人的小说中可以窥探到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参与现实的意识,他们渴望以自己的语言艺术地再现社会生活现实,融入到历史进程中。现实主义真正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被引进到中国是在20世纪初,1902年由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到了“理想派”与“写实派”,写实派即现实主义小说派别。文学研究会高举“为人生”的大旗,为平民写作,表达人道主义关怀,形成了现实主义文学蔚为壮观的场面,涌现出以鲁迅为代表的《呐喊》、《彷徨》等现实主义小说创作。30年代的“革命文学”、受苏联“拉普”文学影响产生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40年代解放区的工农兵文学,以至于建国后50-70年代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独尊的局面,在当时这些文学思潮体现出时代的局限性,阻碍或者扭曲了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深化。尤其是十年40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革”期间,“四人帮”倡导文艺黑线理论,“伪现实主义”倡导的主题先行、“三突出”大行其道,现实主义的生命荡然无存。80年代初对“文革”伤痕的控诉、反思,使得文学批判现实的精神得以恢复,伴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文学发展呈现多元化局面,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力争成为多元文学景观中的一景。90年代出现了创作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热浪,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等都是不可忽视的现实主义优秀之作,刘醒龙的《分享艰难》、何申的《年前年后》等都是书写对于改革的思考。新时期现实主义已经不再有建国初期“独尊”的地位,随着网络文学、女性文学、新写实、另类写作等各种文学写作方式的勃兴,文学开放性、多元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实主义只能作为众芳中的“一朵”,而不是完全被摒弃,甚至仍将作为主要创作方法之一。现实主义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在表现和面对现实生活上,现实主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生活的现实并不缺乏荒诞奇诡的题材,甚至说生活本身远比小说要精彩的多,文学不能回避生活和现实的关系,它需要的恰恰是揭示、解剖生活同现实的关系。王德威在《想象中国的方法》中曾提过,作家的任务不在于把生活中的素材描写得如何匪夷所思,而在于如何把这些题材写得可亲可信些。文学源于现实,忠于现实,18世纪的笛福“似乎是我们的作家中第一个使其全部81事件的叙述具体化到如同发生在一个实际存在的真实环境中的作家”,巴尔扎克是一个忠于批判社会现实的社会“登记员”,现实主义必然会接受现实生活的召唤贴近人们的生活,塑造典型、艺术地呈现生活。新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波澜壮阔的现代化道路上,一方面社会生产发展迅速,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另一方面发展道路曲折,矛盾突出,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平衡,人们价值观扭曲,道德沦丧„„现代社会已然出现了“精神危机”。现实如此强大,文学不可能袖手旁观,当现代生活的重压像巨石一样匍匐在人的心灵之上时,我们需要的不应该是玄幻的、虚构的麻醉剂一样的作品,不是引导人们对生活一味的逃避,可能我们更需要的是“毫无假借的直率,生活表现得赤裸裸到令人害羞的程度,把全部可怕的丑恶和全部庄严的82美一起揭示出来,好像用解剖刀切开一样”这样的文学作品。如何干预平凡人的世界,如何把握生活与现实的关系,如何切实关注人的存在,让读者受到精41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神感染的同时洗去内心的焦虑是每一个作家的使命。路遥和他奉献给读者的《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在新时期仍旧广受读者的欢迎,是和路遥关注现实的文学责任感和使命感分不开的。现实主义在中国还远远没有达到欧洲现实主义在鼎盛期那样的发展水平,所以现实主义不仅对于当下表现现实生活是必要的,现实主义在未来的中国仍旧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在当下,现实主义文学面临困窘,笔者总结认为,有两点是需要注意和解决的。第一,文学多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各种文学流派争光放彩,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和运用。写实手法是现实主义的基础,在表现广阔现实生活的力度上,在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在反映深广的社会历史现实上,现实主义有着强大的力量。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西方现代主义新的手法和技巧对文学的影响,现实主义应该秉持宽容、开放的姿态,同新的技巧、手法相融合,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探索获得长远发展的可能途径。80年代涌现的诸多文学形式和语言的试验,王蒙的《春之声》,韩少功的《爸爸爸》、莫言的《红高粱》等等,都是将传统的现实主义同西方现代派相融合进行的成功尝试,《红高粱》83“在现实主义精神中容纳了大量的现代派与众不同技巧„„”这样,现实主义能够在不断前进中逐步成熟。第二,现实主义作品应该积极表现引导正面价值。正面价值并不是简单的政治符号,不是脱离人性真实的“假、大、空”,不是概念化的说教,让读者一看就觉得作品倒胃口。好的现实主义作品要让人们相信善,相信美好,相信希望。以色列的一位作家阿莫斯·奥兹曾经说,现代性改变了一切差别,善与恶的界限模糊不清,这一切都归咎于环境、心理、经济或道德背景,虽然很难给善下定义,但是恶自有其恶相,奥兹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分辨善恶的能力。当人们历经了世纪末的颓废、冷漠,对戈多的无奈、城堡的怪圈感到无助和感同身受时,理应沉静下来感受一下肖洛霍夫、托尔斯泰、海明威等作家的宁静和陶冶。《平凡的世界》告诉我们,善和美是一种常态,无论我们的生活如何多灾多难,人类总会朝着既定的光明前行,希望也是一种常态。现实主义文学的使命还在于让人们相信善和美,向人类传递正能量,但是如何表现正面价值力量,引导人们向善,回归到生命的常态,这是现实主义文学面对的困窘之一。42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就像路遥说的那样,时代在进步,现实主义是和时代同步的。现实主义的道路尽管艰难曲折,但它经受了历史的检阅,仍将在艰难中绽放生命力。第三节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读者的阅读期待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仿佛进入了像西方后现代一样的“消费时代”。消费时代,顾名思义,消费成为了社会各个领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为了生产方式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就要不断刺84激消费,使大规模消费成为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与时代相生的便是人们对物质、金钱和享乐的狂热追逐,消费不仅仅创造了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同时也85引导着社会的生产方式。谢有顺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消费性的写作潮流”,面对这种消费性质的写作潮流,大众读者的文化心理时刻发生变化,他们原有的阅读期待视野被打破,伴随而生的新的阅读期待对作家和文学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审美心理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社会的发展变迁在不断变动86着。„„物质生活世界的变化迫使着精神、心灵及其结构相适应”。当代中国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在商品化大潮的冲击之下,西方文化自由开放的思潮渗透到民族文化心理中,传统的文化心理受到压制而逐渐失衡,中国大众的文化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商品化时代,大众的文化心理状况大体有几下几类:第一,顺从转型趋势,努力跟随时代潮流提升自我素质。在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部分人还是能够认可并顺从改革的大趋势,他们寄希望于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一种健康的、平和的、理性的文化心理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第二,物质利益的极大泛滥导致的急功近利,世俗化心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的思想观念的更替犹如电子产品更新换代一样迅速,现代传媒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眼花缭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87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物质和利益的极大泛滥让部分人迷失了自我,追名逐利,价值观混乱。第三,在商品化大潮面前困惑、迷茫,他们对当下的快餐文化不满、抗拒却找不到真正能寄托心灵的东西。当下旧有的社会规范体系被打破,新的成熟的规43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范体系尚未形成,人们失去了一个统一的、既定的标准,对于人生选择、价值取向上难以定夺,无所适从。面对生活和生命的无秩序,相当一部分人群产生了心灵无所寄托、空虚的状态,他们压抑、困惑、逆反,找不到生命价值意义所在。商品化时代,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读者受压抑、被动的局面被市场经济下的自主、开放性所取代,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使得读者逐渐掌握了阅读选择与审美的主动权,读者成为真正的“上帝”。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一部分人陷入了焦虑、无所适从的境地。传统文学的崇高、经典、纯净已被解构,文化精英者所坚守的纯文学、雅文学立场显然难以立足,文学商品化消费化的弊端日益凸显,为批评家所诟病。一部分人对消费性的写作大潮有一定程度的抗拒心理,同时又急于寻找真正的能释放他们精神焦虑的文学食粮。故而消解一部分人对文学的焦虑,让他们真正得到文学阅读与审美的愉悦又是当下文学创作面临的难题之一。读者与市场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广大读者是反作用于市场的,“接受者从阅读中获得的经验进入他生活实践的期待视野,修正他对于世界的理解并且反88过来作用于他的社会行为。”另一方面,市场又为了其自身的正常运转积极迎合读者的阅读口味,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读者的阅读方向和视野。若顽固地唯读者是从,一味地迎合大众阅读趣味,被大众牵着鼻子走,则难免让文学作品流入89浅薄、媚俗的圈套,“文学与商品化的结合,便是它的媚俗倾向。”在当下究竟该怎样既保持文学的独立品格,又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阅读需求,这是当下文学亟需解决的难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从《平凡的世界》作为文学“经典”在市场中的“长销”现象总结出以下几点启示。第一,文学应该投向更广阔的生活舞台,尤其是广大的中下层人们的日常生活。毛泽东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提出来,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中国有13亿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普通人民大众,文学作品势必是写给最广大的人群阅读。文学如果不关注最广大群体的生活和精神文化诉求,我们又怎么奢望大众来关注文学呢?贴近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挖掘他们来自真实生命体验与精神冲动的原始、自然、清新的文学内涵,继承20世纪左翼文学革命性文学精神,给浮躁喧嚣的文学注入一种新鲜、粗犷的活力。第二,作家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与外界的评论、媒体出版和商业市场保持一定的疏离,像路遥那样真正把写作当作是“修行”,“带着脚镣的奔跑”。44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一个物质极端泛滥、善恶并存的社会状况下,文学作品更应该向人们传达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积极向上、充满理想,这首先要求作家自身内心拥有独立完善的人格。路遥为什么时至今日仍然受到广大读者的怀念和爱戴?就是因为路遥真正将读者的灵魂从失落孤独的此岸摆渡到希望坚定的彼岸。第三,文学应该以人为中心,适当关注最广泛读者群的阅读需求。钱谷融先生早就提出: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是由人创作的,它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关注人、研究人的存在,从而更好地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处之道。路遥曾经提过,检验一部作品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它的读者是否抛弃它,如果一部小说历经时间的淘洗,它的读者始终对它不离不弃,这就说明小说有它存在的价值。当然以读者为中心并不是要无原则地唯读者是从,我们不能为了取悦部分读者、迎合部分读者低级的阅读趣味去创作毫无文学养分的快餐式作品,读者真正需要的是切中他们真实生命体验的,能震颤他们心灵并且洗涤升华灵魂的作品。第四,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能引导读者树立正面价值观的作品。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也是一个信仰和理想缺失的时代。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放到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有的毫无精神营养价值,它们借助无处不在的网络传播给更广泛的人群,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像网络上充斥的大量武侠玄幻穿越小说,数量惊人,思想低下,有的畅销小说甚至传播大量负面价值观。新式的小说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却难以提升读者的思想人格。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至少应该教给读者真、善、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让人们有信仰、有道义,无论现实如何艰难、残酷,我们都应该心怀美好,不屈不挠。最后,作家应该博采众长,既要从传统文学中吸取养分,又要合理借鉴运用“消费时代”新的创作观念、技巧,批判继承,勇于创新,使新世纪的作品兼具文学性和市场性。詹姆逊认为文学艺术商品化损害艺术的创造性,但商品社会文学为了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赢得消费者的需求,它必须在追求市场需求的同时坚守艺术个性和独创性。胡适说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消费时代各种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广告传媒影视网络的飞速发展反而对文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作品只有坚持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尤其是独创性,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夺得市场占有量。宋明时期,城市的发展也一度使文学面对“市场化”,在消费与肉欲大行其道的当时,也留存了“三言二拍”、《金瓶梅》等经典之作。45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因此,“市场”下的文学创作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定位。商品化时代并不是“文学已死”的时代,相反正是对现有文学进行考验、对新的文学进行探索的时代,作家、读者都要秉持批判的眼光,共同关怀文学和人的存在。46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语《平凡的世界》在特定受众群体中受到持续热捧,因其销量逐年攀升而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现实主义的“常销书”,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认识到这种大众的“热读”和评论界、学院派对其忽视、遮蔽和遗忘造成的两极端现象后,不是一味地责难对《平凡的世界》的遮蔽,而是要从这种现象中得到警醒:或许我们警惕的更应该是对路遥的“神化”和符号化。尽管《平凡的世界》以写实的姿态直面生活的苦难,贴近小人物的精神和灵魂,关注底层个体的存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给读者强大的正面价值力量,以其在读者中长盛不衰的魅力堪称乡土中国的大众“文学圣经”。但它毕竟只是在特定受众群体中受到热捧,它在文学史中被遮蔽或者遗忘也是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路遥“一意孤行”地奉行为“大众”的文学创作原则,始终心系读者,他这种严谨的写作姿态和他积极参与构建当代文学生活的姿态固然值得肯定和赞许,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众多的文学团体也是热情秉持“为人生”、“为大众”的写作观,如文学研究会和左翼文学运动中一批优秀的为大众写作的作家,鲁迅、叶圣陶、茅盾、张天翼、丁玲等作家创作出大量的真正称得上“经典”的文学作品。同样是为大众的、投入了作家火热情感的作品,左翼文学创作出了真正的经典之作,而《平凡的世界》为何只能算作是“大众”文学“经典”并且受到长时间的遮蔽?毋庸置疑,《平凡的世界》在文学性上和艺术性上确实存在着某些局限和不足,这些局限和不足在正文中也有论述,这些局限既来自路遥本身,也来自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对于这部《平凡的世界》,它自有其在文学史上的合理定位,我们更应该持一种历史的、批判的、理性的态度,切忌带着主观感情色彩将路遥和他的作品无90条件地“神圣化”,制约文学走向真正的多元化、自由化的可能。《平凡的世界》是特定时期历史对读者的馈赠,路遥最为一个作家所拥有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感染着无数的读者,他心系乡土、虔诚地为底层劳苦大众代言,积极参与构建当代文学生活的精神姿态确实是当下部分作家和文学写作需要借鉴和学习的。47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注释1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M.2003(10):158.2(联邦德国)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75.3李水平.为何冰火两重天?——浅析J.创作评谭,2008(02).4座谈会报道.见:文艺报.1983年第11、12期.5座谈会报道.见:文艺报.1983年第11、12期.6座谈会报道.见:文艺报.1983年第11、12期.7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A.路遥文集(二)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2.8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A.路遥文集(二)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2.9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A.路遥文集(二)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2.10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A.路遥文集(二)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2.11陈思和.关于九十年代小说的一些想法J.海南师院学报,1995(02).12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A.路遥文集(二)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8.13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A.路遥文集(二)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4.14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26.15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A.路遥文集(二)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1.16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A.路遥文集(二)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5.17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A.路遥文集(二)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6.18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A.路遥文集(二)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6.19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A.路遥文集(二)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20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A.路遥文集(二)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86.21周昌义.记得当年毁路遥[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6):50.22周昌义.记得当年毁路遥[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6):49.23周昌义.记得当年毁路遥[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6):53.24周昌义.记得当年毁路遥[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6):53.25周昌义.记得当年毁路遥[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6):53.26周昌义.记得当年毁路遥[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6):52.27冯肖华.路遥论[J].文艺争鸣,2007(4):125.28王海军.路遥接受史论[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9周昌义.记得当年毁路遥[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6):50.30周昌义.记得当年毁路遥[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6):50.31周昌义.记得当年毁路遥[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6):50.32毛克强.文化的解读与文化的冲突——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评析[J].48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03).33李水平.为何冰火两重天?——浅析《平凡的世界》[J].创作评谭,2008(02).34路遥身后20年热捧共冷落同在.见:北京日报.2012年12月27日第017版中阿乙认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并不是最好的,他创作的人物容易变成高、大、全,内心的苦痛容易变成诉苦,甚至成为对读者的某种勾引。他的作品不像一些西方名著中的人物包含正负两极、善良和邪恶两极来写。35李水平.为何冰火两重天?——浅析《平凡的世界》[J].创作评谭,2008(02).36李水平.为何冰火两重天?——浅析《平凡的世界》[J].创作评谭,2008(02).37卢敦基.浅议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不足[J].浙江学刊(双月刊),1992(03).38张丽军.“茅奖”,你何时不再矛盾?——关于茅盾文学奖“无边的质疑”的深层探寻[J].艺术广角,2009(01).39张丽军.“茅奖”,你何时不再矛盾?——关于茅盾文学奖“无边的质疑”的深层探寻[J].艺术广角,2009(01).40洪治纲.无边的质疑——关于历届“茅盾文学奖”的二十二个设问和一个设想[J].当代作家评论,1999(05):107、110、112.41叶咏梅.作家身后的文学现象——试论路遥作品的审美价值[C].马一夫,厚夫,宋学成.路遥再解读——路遥逝世十五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122.42同上.43同上.44王安忆.黄土的儿子[C].马一夫,厚夫,宋学成.路遥纪念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94.45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常销书”生产模式分析[J].小说评论,2003(01):58-65.46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常销书”生产模式分析J.小说评论,2003(1):60.47金绍任,黄春芳.大学生们最敬佩和最反感的20世纪中国作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61-63.48王海军.路遥接受史论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00331.49王居瑞主编.中国当代文学M.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9):278.50同上.51特·赛音巴雅尔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下)M.民族出版社,2000.49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2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中M.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748.53同上.54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2.55黄修己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下(第2版)M.广州市: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1):132.56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40.57郑万鹏.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99M.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07(12):162.58郑万鹏.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99M.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07(12):18059引自http://www.amazon.cn/product-reviews/B0079RCDAM/ref=cm_cr_pr_top_link_1?ie=UTF8&showViewpoints=0&sortBy=bySubmissionDateDescending60一评.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讨论会纪要J.小说评论,1987(02).61一评.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讨论会纪要J.小说评论,1987(02).62路遥.我与五叔的六次相遇A.路遥文集(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82.63路遥.平凡的世界A.路遥文集(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36.64路遥.平凡的世界A.路遥文集(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6.65路遥.平凡的世界A.路遥文集(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8.66鲁迅.华盖集续编M.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07):91.67周保欣.沉默的风景——后当代中国小说苦难叙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46.68路遥.平凡的世界A.路遥文集(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4.69詹歆睿.路遥小说创作的局限与不足[J].山花,2010(14).70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A.路遥文集(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1.7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A.鲁迅全集第八卷M.1985:350.72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A.路遥文集(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5.73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A.路遥文集(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20.74逄增玉、苏奎.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J].兰州大学学报,2008(01).75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0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0):63.76刘芳.一层帘子后的夫妻生活——农民工性压抑[J].2008年3月24日凤凰卫视(http://phtv.ifeng.com/program/sszqf/200803/0324-2537-457902.shtml).77苏童.米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212.78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A.路遥文集(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66.79一评.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讨论会纪要J.小说评论,1987(02).80转引自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4.81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M.高原,董红钧译.三联书店,1992:21.8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379.83朱栋林、丁帆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4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4.85文学进入消费时代了吗?见:北京日报,2004年6月13日.86李泽厚.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93-194.87崔德香.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心理发生机制的追溯与反思[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03):111.88(联邦德国)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5.89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55.90杨庆祥.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J.南方文坛,2007(06):71-76.51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调查问卷1(学生群体)1.您的性别2.您的专业3.您的年龄段属于A90后B80后C70后4.您的家乡是5.您是否读过《平凡的世界》?A读过B从未读过6.您是通过什么渠道接触《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的?A别人推荐介绍B文学史C自己购买D其它7.您是否喜欢《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A很喜欢B一般C没有感觉8.您认为《平凡的世界》最感动您的是什么?9.您最喜欢《平凡的世界》里哪个人物?为什么?52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调查问卷2(非学生群体)1.您的性别2.您的家乡3.您的年龄段A60后B70后C80后D90后4.您是否读过《平凡的世界》?A读过B从未读过5.您是通过什么渠道接触到《平凡的世界》的?A其他人推荐B自己购买C其它6.您是否喜欢《平凡的世界》这本书?A很喜欢B不喜欢C没有感觉7.您认为《平凡的世界》最感动自己的是什么?53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作品类1路遥.路遥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2苏童.米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2.史料类[1]王西平、李星、李国平.路遥评传[M].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2]李建军.路遥十五年祭[M].新世界出版社,2007.[3]申晓主编.守望路遥[M].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4]马一夫、厚夫、宋学成.路遥纪念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5]赵学勇.早晨从中午消失——路遥的小说世界[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6]孔范今、雷达、吴义勤、施战军主编.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乙种本)路遥研究资料(雷达主编,李文琴编选)[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7]马一夫、厚夫主编.路遥研究资料汇编[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8]贺智利.黄土地的儿子:路遥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9]廖小军.路遥小说的艺术世界[M].三秦出版社,2006.[10]刑小利、李建军.路遥评论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04).[11]阎惠玲.路遥的小说世界[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12]韦建国、李继凯、畅广元.陕西当代作家与世界文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3]宋应离等.中国当代出版史料[M].大象出版社,1999,(09).3.论著类[1]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03).[2](联邦德国)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约翰·苏特兰.畅销书(何文安编译)[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10).[4]杰罗德·R·杰肯斯、马丁·林克.畅销书内幕(冯利译)[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01).[5]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0).54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祁述裕.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06).[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2002,(01).[8]吴秀明.转型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03).[9]康晓光等.中国人读书透视[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08).[10]视永刚.读者时代[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05).[11]康晓光等.中国人读书透析——1978-1998中国大众读书生活变迁调查[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4.期刊论文类[1]李敬泽、兴安、陆涛.关于类型小说的对话[J].大家,2000,(04).[2]林希.小说要好看[J].北京文学,1998,(09).[3]张大春.要谁好看[J].北京文学,1999,(01).[4]邵艳君.的不平凡——“现实主义常销书”生产模式分析[J].小说评论,2003,(02).[5]唐韧、黎超然、吕欣.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报告[J].广西大学学报,1999,(05).[6]曹镇南.现实主义的新创获——评(第一部)[J].小说评论,1987,(03).[7]李星.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路遥论[J].文学评论,1991,(04).[8]白桦.力度与深度——评路遥[J].文艺争鸣,1991,(04).[9]李国平.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J].花城,1987,(03).[10]李星.无法回避的选择——从到[J].花城,1978,(03).[11]雷达.史与诗的恢弘画卷[J].求实.1991,(11).[12]李继凯.矛盾交叉: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J].文艺争鸣,1992,(03).[13]肖云儒.路遥的意识世界[J].延安大学学报,1993,(03).[14]晓雷.男儿有泪——路遥与谷溪[J].延安文学,2002,(01).[15]李建军.文学写作的诸问题——为纪念路遥逝世十周年而作[J].南方文坛,2002,(06).[16]赵学勇.“路遥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坛[J].小说评论,2008,(06).[17]汪德宁.路遥现象的当代启示[J].当代文艺研究,2007,(04).55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冯肖华.“路遥现象”的情感牵动与当下的价值呈现[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02).[19]王金城.路遥的文学史阅读与考察——纪念路遥逝世15周年[J].闽江学院学报,2007,第28卷,(06).[20]王文兵.文化消费与小说创作——从的阅读调查说起[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51卷,(04).[21]申朝晖.文学创作中的尴尬——以路遥为中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第25卷,(03).[22]李水平.为何冰火两重天?——浅析[J].创作评谭,2008,(02).[23]毛克强.文化的解读与文化的冲突——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评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03).[24]李建军.论陕西文学的代际传承及其他[J].当代文坛,2008,(02).[25]王西平.路遥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突破[J].人文杂,1995,(03).[26]王春云.论路遥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02).[27]王海.从爱情描写看路遥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J].海南师院学报,1996,(02).[28]申朝晖.文学批评与接受中的尴尬——以路遥为中心[J].长沙大学学报,2006,(03).[29]宗元.的民间意义[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第25卷,(05).[30]宗元.路遥与外国文学[J].小说评论,1998,(06).[31]宗元.继承与超越——论路遥与柳青的创作关系[J].济宁师专学报,1999,第20卷,(02).[32]贺仲明.“现象”透析[J].文艺争鸣·现象,2005,(04).[33]熊修雨、张晓锋.穿过云层的阳光——论路遥及其创作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反思[J].学术探索,2003,(03).[34]丁增武.传统情感和现代理性之间的平衡与倾斜——试论路遥的文化心态[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9,(04).56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5]刘新生.对一种现实主义的重新解读——路遥小说创作新论[J].山东社会科学,1999,(04).[36]周昌义.记得当年毁路遥[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6).[37]孙悦.简论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1).[38]刘海燕.路遥: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农本文化的代言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01).[39]张红秋.路遥:文学战场上的“红卫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35卷,(02).[40]贺智利、徐彤.路遥的读者意识[J].榆林学院学报,2004,(04).[41]白忠德.路遥小说中平民意识的特点[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04).[42]梁向阳.路遥研究述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43]马一夫.民间立场与弱势群体代言人——路遥对当下文学的启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44]刘欣欣、余涛.路遥研究述评[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45]成丽丽、侯业智.路遥逝世十五周年“全国路遥学术研讨会”综述[J].小说评论,2008,(04).[46]贺智利、王抒.陕北方言与路遥小说的艺术韵味[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3).[47]王春云.论路遥文学的独特魅力[J].学术论坛,2002,(06).[48]段建军.肉身生存的历史展示——柳青、路遥、陈忠实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J].文学评论,2008,(01).[49]刑小利.三个半作家及三个问题[J].文学自由谈,1996,(02).[50]雷振岳.社会需要路遥式的文学殉道者[J].观察与思考,2007,(23).[51]朱永富.听天命,尽人事——试探路遥作品中普通人的理想品质[J].铜仁学院学报,2007,(04).[52]王金城.世纪末大陆文学的两个观察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05).[53]宛亮.珍视这抹淡弱的折光——论的文学史尴尬处境和现实意义[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57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4]李建军.真正的文学与优秀的作家——论几种文学偏见以及路遥的经验[J].南方文坛,2007,(03).[55]张宏.重走现实主义道路——论路遥的文学意义[J].文学理论与批评,20007,(06).[56]白浩.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书写与讨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06).[57]万秀凤.论路遥与的接受史[J].山花,2009,(22).[58]杨庆祥.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兼及1985年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J].南方文坛,2007,(06).[59]郭小聪.路遥的诗意——一个读者心中的路遥[J].小说评论,2004,(02).[60]李宝成.路遥:背后故事[J].新西部,2008,(02).[61]惠源祥、马玉红.路遥与陕北情缘论——为路遥先生诞生60周年献礼[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06).[62]詹歆睿.论大众传媒对路遥小说的传播[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63]赵玥.从解析路遥受欢迎的原因[J].安康学院学报,2011,(04).[64]梁开文.意味深长的“世界”——对一个现象的解析[J].文艺生活,2011,(01).[65]王海军.路遥接受史论[D].四川师范大学,2010.58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承载生命重量的河岸》,发表于《当代小说》2012年11月上第21期。59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画上句号。在本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谨此向我的导师张丽军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此论文是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张老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生活对他人深切真挚的关怀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并将成为我生活和工作中的强大动力。从大学本科期间,到攻读硕士的三年,张老师一直教导我们要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他教导我们要在学术上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不断督促我们多读书,读好书,经常召集大家围坐在一起喝茶讨论读书心得。记得张老师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只要踏踏实实,把自己该做的都做好,便问心无愧了。将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张老师的话必将时刻萦绕在我的耳边,影响终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张老师给了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不厌其烦地给我修改建议,衷心感谢张老师!感谢文学院所有的任课老师,他们在三尺讲台上给我们传播知识,和我们一起探讨理想和人生,给我们指明学术和生活的道路。感谢辅导员刘兆波老师辛勤的工作,感谢所有参与论文开题的老师们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感谢文学院顾广梅老师和孙桂荣老师对我论文提出的指导性意见,感谢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赵景欣老师,感谢山东政法学院的张建波老师帮助我完成调查问卷,感谢我的室友朱妍妍同学帮助我外出完成问卷调查,正是各位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帮助和集体的努力才使得论文撰写进展顺利。由衷感谢我的同学兼好友朱妍妍、赵杰、赵程程、谭琳琳、姜伟同学,他们给我生活和学习上的关心和帮助,他们开创性的研究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无数次的争论和探讨使我的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衷心的感谢我的父母和其他亲朋好友对我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没有他们对我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我将无法完成现在的硕士学业。最后,感谢曾经教育和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衷心地感谢为评阅本论文而付出宝贵时间和辛勤劳动的专家和教授们!宋温馨2014年3月于山师60万方数据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1万方数据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