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入文字]拿来主义【学习目标】1.能说出对“拿来主义”内涵的理解,把握“拿来主义”的主张和做法。2.理解本文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的破立结合的结构特点。3.体会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和生动、幽默的语言特色。【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2.背景展示《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中华日报》1934年6月7日。这篇文章针对现实立论,因为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对中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3.文体知识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短小、活泼、犀利。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这类文章。“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杂文有以下四个特点:一、篇幅短小,取材广泛。二、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杂文对生活的反映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三、冷嘲热讽,幽默风趣。杂文常常运用讽刺和幽默的写法,也有以歌颂为主的正面说理的杂文。【含英咀华】鲁迅名言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4.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5.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9
[键入文字]【课前预习】一、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1)单音字①自诩( ) ②譬如( ) ③脑髓( )④冠冕( )⑤吝啬( )⑥摩登( )⑦徘徊( )⑧残羹冷炙( )(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①与 ②冠③孱④度3.近义词辨析(1)吝啬·吝惜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或当给的舍不得给,贬义。吝惜: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多含中性。例句:①对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来说,在核心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的长安汽车在核心技术研发上从不________。②世界各大传媒从来不会________将溢美之词给予天后碧昂丝,而这些形容词却似乎不足以完全概括出她在演唱会现场摄人心魄的巨星魅力。(2)形式·形势形式:事物的形状、结构等。形势:①地势(多指从军事角度看);②事物发展的状况。例句:①儿歌朗朗上口,容易理解,便于记忆,经久不忘。《动植物智趣儿歌》就是尝试以儿歌的________,向孩子们介绍动物、植物知识。②今年以来,全省上下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为主线,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促进了安全生产________的稳定好转。二、内容理解1通读全文,概括本文论证思路。答:2第1段,思考: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起笔?举出“学艺”上的三个例子有什么作用?答:3.研读第3、4两段,思考:以尼采为例是要论述什么道理?答:9
[键入文字]4.研读4~7段,思考:(1)“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答:【课堂探究】1.“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需要什么条件?2.作者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指出了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态度,根据第8、9段的内容,完成下面两个表格。(1)错误态度:三种类型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不加选择昏蛋放一把火烧光废物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2)“占有”“挑选”的方法:喻体事物做法本体事物态度鱼翅①②③鸦片④⑤⑥烟枪和烟灯⑦⑧⑨姨太太⑩⑪⑫9
[键入文字]3.比喻论证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答【课后巩固】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自诩xǔ脑髓suǐ勃然bóB.孱头chàn羡慕xiàn冠冕guānC.徘徊huí国粹cuì摩登móD.吝啬sè蹩进bié给与geǐ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女婿展览传道残羹冷灸B.勇猛奖赏养料礼上往来C.污染鼓吹烟具故弄玄虚D.辩别仪节毛厕磕头贺喜3、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_不是太阳,他发了疯。②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___。③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____。 A.毕竟恐怖危险B.究竟恐怖危机C.究竟恐慌危险D.毕竟恐慌危机4、下面几句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理解不正确的一句是()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表示郑重,几张画却郑重地挂过去显得寒伧可怜)B.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用“催进”讽刺“送去主义”的卖力媚态)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可理解为展品下落不明)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实为“堕落”之意)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B.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C.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D.自从给枪炮打破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9
[键入文字]了。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比的鲜明和反衬的强烈,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开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好像绕了一个大圈子,其实正好和“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它们的弊端越多,毛病越大,越可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B.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道理,是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比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既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又能使人得到艺术的愉悦。C.本文虽然是一篇专谈批判继承问题的文章,但作者卓越的幽默和讽刺能力也力透纸背地一再表现出来。D.本文全面而形象地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批判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看镜有感鲁迅①因为翻衣箱,翻出几面古铜镜子来,大概是民国初年初到北京时候买在那里的,“情随事迁”,全然忘却,宛如见了隔世的东西了,②镜面圆径不过二寸,很厚重,背面满刻蒲陶。古董店家都称为“海马葡萄镜”。这些都是汉代的镜子。汉武通大宛安息,以致天马蒲萄,大概当时是视为盛事的,所以便取作什器的装饰。古时,于外来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棠之类。海即现在之所谓洋,海马译成今文,当然就是洋马。③遥想汉人多少阂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④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熏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⑤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⑥9
[键入文字]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褥节以及唠叨的碎话。正如倒霉人物,偏多忌讳一般,豁达阂大之风消歇净尽了。直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大变化。⑦宋镜我没有见过好的,什九并无藻饰,真是“世风日下”。但是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所以事实上“今不知古”者,正因为有许多唠叨着“今不如古”的诸位先生们之故。现在情形还如此。倘再不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则杨光先[注]似的向西洋主人历陈中夏的精神文明的时候,大概是不劳久待的罢。注:杨光先,明末清初人,保守派代表人物。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8.指出第⑤节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6分)9.本文题为“看镜有感”,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有哪些方面的“感”?(6分)【阅读延伸】鲁迅过时了吗?时下有人站出来说“鲁迅过时了,我们不需要鲁迅了”,怪哉!20世纪初的中国实在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年代。四周列强环伺,国内政局动荡,清帝下台,民国初创,接下来是军阀混战。脱胎于陈旧的封建社会的中国正在孕育,尚未新生。个人的命运也因之以悲剧居多,要说乱世出英雄,但每一个英雄的背后不知有多少小人物悲惨的命运。生于斯,长于斯,鲁迅先生当时在干什么呢?在呐喊,在呼号,在无所畏惧地呐喊,在义无反顾地呼号。鲁迅固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但他更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有勇气、有傲骨的人的代表。毕竟懦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后人赶不上鲁迅先生的勇气,只好拿社会来说事:什么时代变了,我们不需要鲁迅了,我们歌舞升平了。鲁迅先生生于今也会哑口无言的。事实当真如此吗?现在的社会,人们热衷的阅读对象是轻松闲适的小品,鲁迅那种“利”9
[键入文字]的风格,好像真的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果真不适应了吗?为何先生的作品读起来还会有历历在目的感觉?读到自序中那段直抒胸臆的文字(这在鲁迅的文章中很少见),为何会想掉眼泪?阿Q过时了?狂人过时了?《药》中那血淋淋的馒头过时了?我一点都不这样认为。即使是《社戏》里淡淡勾勒的乡村风情,现在读起来也是清新怡人,过时了吗?究竟是鲁迅过时了,还是我们因为看起来还算“安逸”的生活而乐观得过了头。鲁迅先生的伟大正在于对国人劣根性的批判,在于唤醒民族精神,这和处于什么时代并无必然联系。在堕落时代如果不唤醒民众,则民众会更加堕落,导致国家灭亡;在发展时代如果不唤醒民众,是断然无法实现真正的发展的!同样道理,在堕落时代唤醒民众,则民族会获得新生,不再堕落;在发展时代唤醒民众,则民族会更加强大,发展会更加迅猛。正如我们高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的国歌一样,一唱起国歌,中国人就热血沸腾,民族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起。毛泽东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的方向。”既然鲁迅的方向是中华民族的方向,鲁迅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只要中华民族永存,鲁迅精神将永远闪烁、彪炳千秋,永远不会过时。【赏析】 时下有些出版社在编写高中课本教材时,把鲁迅先生的一些经典作品删除了,究其原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离现代太久远,作品中的时代、内容、语言,以及反映出来的社会意义都已不适合现代社会、现代人的需要了。读完此文,感慨万千,“究竟是鲁迅过时了,还是我们因为看起来还算‘安逸’的生活而乐观得过了头”的质问振聋发聩。二、写法迁移以小见大 就近取譬《拿来主义》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作者鲜明的观点。如何对待中国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先把中华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设喻,先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拒绝借鉴、害怕继承、不敢选择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说成是“昏蛋”,把全盘继承、顶礼膜拜的投降主义者比作“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后正面设喻阐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有益无害、高贵典雅的内容,要“拿来”而且“使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处又有害处的东西,要吸取、使用它有用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清清楚楚。运用比喻说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9
[键入文字]答案【课前预习】1.(1)①xǔ ②pì ③suǐ ④miǎn ⑤lìnsè ⑥mó ⑦páihuái ⑧ɡēnɡzhì(2)①yǔ/yù ②ɡuān/ɡuàn ③càn/chán ④dù/duó2.(1)自诩/栩栩如生 (2)残羹冷炙/针灸 (3)灵魂/气魄 (4)挖掘/崛起 (5)国粹/憔悴 (6)鞠躬尽瘁/猝不及防3.(1)①吝啬 ②吝惜 (2)①形式 ②形势二、1首先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其次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2鲁迅从回顾中国历史开始,意在说明从清政府奉行“闭关自守政策”的失败与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在推行卖国投降政策上是一脉相承的。.列举“学艺”上的三个例子,揭露了反动政府媚外卖国成风、古今反动派由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再到投降的历史,揭示出“闭关”“送去”的危害:“闭关”误国,“送去”卖国,其后果是“送来”了侵略。“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是对立的,形成鲜明对照,前者弊端愈多,批之愈深,揭之愈深,先破后立,就更能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3.以尼采为例,运用类比论证(用同类事物相比较)的手法,论述“送去主义”会造成自欺欺人、中国永远贫穷落后的后果。其比较点如下所示:尼采: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没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 中国永远贫穷落后4.(1)“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人、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是指有目的地、带恶意地输出。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2)“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和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去拿,二者本质不同。(3)“运用脑髓”是指用脑筋独立思考,善于分析。“放出眼光”是指要深刻洞察,能辨真伪,具有辨别精华和糟粕的能力。“自己来拿”是指敢于自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课堂探讨】1“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文章说:“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2.(1)错误态度:①怕被染污 ②徘徊不敢走进门 ③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④保存清白 ⑤盲目排斥(虚无主义)⑥羡慕 ⑦全盘接受(投降主义)(2)“占有”“挑选”的方法:①吃掉 ②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③吸收(作用) ④送药房供治病 ⑤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⑥趋利避害(使用) ⑦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其余的 ⑧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⑨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⑩散去 ⑪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 ⑫剔除(毁灭)3比喻论证的作用: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对“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的勾勒,把抽象的概念组合成形象生动的画面,寓意丰富,耐人寻味。【课后巩固答案】:1、A.(孱:càn;徊:huái;给:jǐ)2、C.(A,灸-炙;B,上-尚;D,辩-辨)3、B.(究竟:可以是名词,表示结果、原委,也可以是副词,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还可以作为副词,与“毕竟”同义,表示“到底”。①句中用“毕竟”也可以。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恐慌:因担忧、害怕而慌张不安;“恐怖”的程度比“恐慌”深,“恐怖”强调的是恐惧,而“恐慌”的是慌张,在②句中,用“恐怖”比“恐慌”准确。危机:指危险的根由,如危机四伏,或指严重困难的关头,如人才危机;危险:指有遭到损害或失败的可能;③句中强调的是危险的根由,应该选“危机”)4、C.(表达了鲁迅对这种借展览之名而盗卖文物的憎恨)5、D.(D是运用了词的比喻义,而其他的三项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6、B.(“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害又有益的部分)7①首先从古镜的文饰引出论述的话题;②然后分别论述汉、唐、宋对待外来事物的态度;③最后点明主旨,指出要“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每点2分)9
[键入文字]8、比喻论证、对比论证。(2分)壮健者比喻积极、主动、自信的文化心态,(1分)衰病者比喻消极、保守、自卑的文化心态。(1分)二者对比,形象鲜明地批判了当时畏惧、抵制外来文化的现象。(2分)9①对汉、唐、宋等朝代对待外来事物不同气量及其不同命运的感叹;②对当时社会排斥、抵制新文化现象的感慨;③对社会文化进步,要尽量吸收新文化的感想;④对社会文化与国家政治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感悟。(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结构图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