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郁达夫[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三、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教学方法]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2.比较赏析法。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明艳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陆游还是会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的佳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杨万里会发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赞叹。那么,秋天呢?秋天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请同学们结合描写“秋”的诗文,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谈得很好!有感受有例证。而我要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读到的秋景不同,内心的感受也就不同,所以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内心世界。那么,在作家郁达夫笔下,秋景又如何呢,秋味又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去领略他的故都的秋。(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二、解题(一)作者介绍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22年郁达夫日本留学归来,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曾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郁达夫一生为新文学的发展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做也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郁达夫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大多带有感伤色彩。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二)写作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游山玩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赶到北平,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1934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三)题目解说师:郁达夫虽是浙江人,曾经却在北京大学教过书,题目“故都的秋”,故都即北平,那么为什么不用“北京”而用“故都”呢?一个“故”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眷念,怀念,赞美。三、文本赏析师:深受作者眷恋的“故都的秋”有何特点?请找出全文的文眼句。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排比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学生阅读圈点)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主要有芦花、柳影、虫唱、月夜、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具体是:第3段主写牵牛花,第4段主写槐树,第5段主写秋蝉,第6—10段主写秋雨,第11段主写果树。师:作者像一位丹青妙手给让这些景物构成了五幅图画,具体展现了故都秋的这一特点,请用三个字给五幅图画命名。(学生讨论、发言)明确: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师:下面我们就重点来领略这五幅图画的美妙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示范鉴赏第一幅:秋晨图学生分小组自由赏析余下四幅图画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句式表述出来,并略加分析。(小组代表发言,师生评价)鉴赏第二幅:秋槐图设想你就是作者,你就漫步于这一个落蕊满地的街道,你有怎样的感觉?清静、闲适(自由自在的漫步,脚踏落蕊无声,边走边看扫帚留下的丝纹……)作者为什么从扫帚的丝纹中有细腻、清闲和落寞之感?细腻——丝纹细、密,作者看的那样细心,那样认真。清闲——(1)行人少,扫帚留下的丝纹真真切切。(2)慢慢的走,细细的看。落寞——由落蕊而想到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亦有人生之秋的感觉。教师点拨:从槐树的落蕊中“一叶知秋”,不仅仅感受到了自然的秋天,更感觉到了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也正是这种清闲,使他苦闷,使他落寞,所以深沉也在这些地方。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都寄寓于一年将尽、天气转凉的氛围之中,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一幅秋槐落蕊图,能读出眷恋、向往、赞美之情的同时,也不乏让人感受到悲凉、孤寂之味。鉴赏第三幅:秋蝉图“蝉”是寄托多样人生感怀的重要意象(出示诗句)我从秋蝉衰弱的残声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静、悲凉的特点。教师点拨:作者笔下的秋蝉衰弱的残声唤起了关于生命漂泊与衰亡的感喟。而且,这北国的秋蝉,还因为树多屋低的缘故而到处都能听到它们的啼唱,而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市井小民所熟知,体现了作者审美趣味中生活化、平民化的一面。鉴赏第四幅:秋雨图为何要写都市闲人?明确:一般来说,都市生活的节奏是紧张的,身在都市而“闲”的人,就显出了一种情调,尽管他们是些没有多少身份和地位的平民,不一定有多少高雅的文化修养,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那一份淡然而悠远的态度,却为高雅的文化人所欣赏。为何突出闲人们的答话?明确:因为它触动了自己内心隐秘的伤痛:天气转凉,一年将近,人到中年,光阴几何,尘满面,鬓如霜,一切还在飘零之中。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秋风秋雨、凉意萧疏的氛围中。鉴赏第五幅:秋果图仿句作结: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在小院的每一朵牵牛花上;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思考:故都著名风景那么多,而作者为什么不写春色满园的潭柘寺,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却写带有“清﹑静﹑悲凉”特点的秋景呢?个人性格对故都的秋的感情——深爱。他性格抑郁、善感,提倡“静的文学”。时代背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经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人生的感受。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情感的自然融合。可以说,情中有秋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情景交融)思考: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这段议论,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赞颂北国之秋。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思考:统观全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外,开篇和结尾还用了怎样的写法?对比、首尾呼应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总结文章结构主题理解写作技巧知识拓展课堂小结五、总结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孤独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孤独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1. 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4.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1)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2)不。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者并非消极。第12段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五、迁移训练1、郁达夫钟情于“秋”的“清、静、悲凉”之味,那么在你十几年的人生之旅中,你品味出的“秋”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回答)示例:我眼中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园里,果实累累,瓜果遍地。成熟的国树上挂满了红通通的苹果,黄灿灿的桔子,玛瑙般晶莹透亮的葡萄。果园里不时传来一阵阵欢乐的笑声。天夜里,农民伯伯们在收割着成熟的庄稼。被太阳晒得通红的脸挂满了辛勤的汗水,流露出灿烂的笑容。我眼中的秋天是绚丽多彩的,秋天是金黄的,一片片枯叶飘落下来,多么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辽阔的田野金黄黄的,秋天是蓝色的,天空湛蓝湛蓝。秋天是红色的,满山的枫叶火红火红。我眼中的秋天是凉爽的,大街上不时吹来一阵阵凉风,令人心旷神怡。我们不再像夏天那样汗流浃背,浑身湿漉漉的,也不像冬天那样穿得很多衣服。这正是我们和大自然接触的大好时机。有时在风中还能感到一点凉意。六、教师小结郁达夫爱故都的秋爱的如此深切,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拥抱秋,用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溶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与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位有心人,只有平日对生活的细心体悟,才会有独特的感受,方可写出好的文章来。
七、作业设置1.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试着仿其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参考:长草小院牵牛,槐蕊枣树驯鸽,残蝉风雨人声,故都景物,胜过南国许多。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