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故都的秋
加入VIP免费下载

10故都的秋

ID:794316

大小:939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作者简介二、写作背景三、字词梳理四、文本分析五、文章分段六、概括段意七、作者的写作特点八、中心思想 多音词夹杂扫街夹袄扫帚夹肢窝文言词:朝荣(jiā)(sǎo)(jiá)(sào)(gā)(zhāoróng早晨开花)一、字词梳理 二、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著名作家,浙江富阳人。1896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三岁丧父,十五岁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印尼等地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主要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三、写作背景30年代,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居无定所,衣食无安。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这种“悲凉”是他整个人生的感受。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了三年。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游玩。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 在这段时间里,郁达夫的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我们知道……故都的秋具有哪几个特点?又集中描写在哪几个段落?四、文本分析 特点:清、静、悲凉。集中描写在:3—11自然段(文章的主体部分) 3—11自然段(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些景色作者用五幅图来进行了概括,到底是哪五幅图?秋院晨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 秋院晨观图 住――泡――看――听――细数――静对――长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表现在北京不出门也能感受到的秋天? 景:住——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驯鸽的飞声细数——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静对——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叫——长着疏疏落落的秋草做陪衬情:感觉十分的秋意,清静悠闲。 芦花 驯鸽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秋槐落蕊图 景:槐树的落蕊早晨铺得满地情:给人寂静的感觉景: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情:突出了秋的清,让人觉得清闲,又有些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秋的“悲凉”。 秋蝉残鸣图 秋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以有声(蝉声)衬托无声(秋的),给人幽静的感觉。 秋雨话凉图 1、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体现在哪些方面?灰沉沉的天空,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秋雨来去匆匆,天气变化很快。) 2、作者借雨后都市闲人的穿着、动作、活动背景、神态、对话,来表明作者谈到寻常百姓生活时心情之愉快,以及向往着“都市闲人”那样的轻松自在的生活。 秋果奇景图 枣树处处都是,枣子淡绿微黄,秋的全盛时期。枣树叶落,西风起,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情:点明秋的“悲凉” 清闲幽静悲凉客观景物主观情感秋院晨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3—11自然段(文章的主体部分) 12—14自然段(文章结尾部分)采用议论:说明感秋处处在,而秋的“深味”只属中国北方。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相比是:黄酒与白干(味道浓淡之别)稀饭与馍馍(充实程度差别)鲈鱼与大蟹(肥美程度差别)黄犬与骆驼(体积规模差别) 六、概括段意第一部分(1—2):点出故都秋天的特点,与江南秋天进行对比,表达对故都秋的向往之情。第二部分(3—11):通过描绘五幅北国秋景图,体现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第三部分(12—14):通过议论,指明秋的“深味”非中国北方莫属,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 七、作者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情由景生、景情一体)大量运用排比 八、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故都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犹豫孤独的心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