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故都的秋》教案

ID:794350

大小:34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故都的秋》教案范浦红一、导语设计秋天是大自然中充满魅力的季节之一,也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将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评价总结)看来,在我们大家眼里,秋是多彩多姿的。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读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丽;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凄苦……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今天,我们继续品味《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二、回忆上节课,明确学习目标这是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名篇,我们的鉴赏讲围绕两个话题展开:郁达夫的秋天和秋天的郁达夫。上节课,我们在美读的基础上,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总结了散文阅读的方法,知道了散文的主旨往往在景人相通之处。我先请一个同学回忆一下郁达夫眼中的秋天有怎样的特点?(一生答,老师板书)本节课,我们的重点是解读“秋天的郁达夫”,进而感受中国文人的秋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6 一、秋天的郁达夫卞之琳有一首韵味十足的哲理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当郁达夫陶醉在他所见的故都秋色之中时,我们又分明被他清瘦的身影感染,他装饰了我们的心灵。那么,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郁达夫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仔细品味,然后在小组间谈谈自己的感受。(小组代表作答,分别抽取和谐小组、智慧小组、幸福小组、活力小组、梦想小组)(1)好,这组同学选择的是“静对秋花”的郁达夫。这组画面里,“租住的一椽破屋”给人一种出门在外,客居他乡的孤独;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的清凉;作者在这样的秋草枯黄中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落寞的近于无聊;静对着蓝白冷色调的牵牛花,使人顿生生命将尽的凄凉之感。为什么作者说淡红颜色的花最下呢?因为暖红的色调不太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这就如同我们常人忧伤的时候不愿意听到喧闹的乐曲。人们总是选择更符合自己情绪的事物喜欢。因此,王国维说的好,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环境清净,人心更静。正如朱自清所言,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2)这组选择的是“轻扫秋蕊”的郁达夫。作者写北国的槐树,不写其高大挺拔,而写其落蕊。6 晨踏落蕊,轻扫落蕊,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有欣喜,亦有寂寞。无可奈何花落去,淡淡悲凉油然生。幽人徘徊,落蕊满地,寻寻觅觅为何事?此时,达夫早已成为知名文人,正直的他曾多次遭到当局的通缉,人到中年而“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1932年1月4日,他写了幅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年近不惑而感悟到人生的悲凉、落寞。这里的作者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轻扫秋蕊独徘徊。(3)“细听秋蝉”的画面。秋蝉在我们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那凄切的寒蝉声本就令人柔肠寸断,更何况象作者所言,家家户户有蝉鸣?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是何等牵动心魄,置身此地的人又何止一个“愁”了得?  (4)秋雨——春雨濛濛,富有诗意;夏雨粗犷,畅快淋漓;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萧瑟的寒意。画面的中心是两个都市闲人。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6 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之中。一个“了”字意味无穷——天气转凉了, 一年剩下的光阴就不多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作者谈天气不谈国事,反映的正是一种政治高压。化用名句,含蓄隽永。(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胡同文化》)(板书:闲话秋雨)(5)秋枣——喜看秋枣,青涩转红,可西风漫起,卷沙扬尘,枯燥荒凉。“朔风动劲草,边马有归心。”“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板书:喜看秋枣)小结:从这些秋声秋色中我们感受到了秋的意境,更看到了一个落寞的知识分子对秋的眷恋、陶醉,世人对美的眷恋有谁不曾有过呢?然而又有谁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这逝去的美呢?而文章结尾,作者喃喃自语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三岁丧父,中年丧子;抗战前,因第三者插足与爱妻离异;抗战中,母亲被日寇炸死,兄长也死于日伪的屠刀下。他的人生本来就孤寂悲凉,更何况在这萧索的多事之秋?我们可以读出,此时此刻,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和颠沛流离之后的郁达夫,他追求的正式内心的安宁和清静。6 一、拓展——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其实又有谁不需要这份宁静呢?中国有多少文人都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转而寻求内心的宁静?即使是硬骨头鲁迅,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绍兴会馆抄写古碑;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弘一法师李叔同,在我们看来,家庭、名誉、金钱、地位,他都拥有了,但他毅然决然的在一个有月色的晚上离开了家人,离开了红尘,皈依佛门,踏上了他追寻心灵的安宁之路。我们从他的书法中可见一斑。(出示书法)这是他前期的墨迹,一派入世之心尽显。这是他晚期的作品,淳朴恬静至极,象小孩那么天真,这是他历经修炼的结果。他已经把书法和佛理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文学家艺术家是这样,音乐家也是这样。我们回忆一下阿炳,这个苦难的盲人音乐家。这个世上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而阿炳用音乐安慰了自己,照亮了他人。小泽征尔认为应该跪下来倾听《二泉映月》,他跪的是一个音乐家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经过千秋岁月淘洗的深沉的清,静,厚重正是中国历史文化不休的精神象征。二、小结本课,布置作业6 最后,我们请一个同学来为本课做一个小结。老师总结:悲秋不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郁达夫在秋光中寄予感慨的同时,也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悲秋的歌就永远唱不完。阿忆博士说:读书不是为了记诵别人的答案,而是应该生发自己的感悟。作者将故都之秋写的优美甜蜜又悲凉动人,那么生活中的你有没有诸如“忧伤而甜蜜”、“欣喜却又遗憾”、“痛并快乐着”的情感体验呢?请大家下去写一篇随笔在你的札记本上。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