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故都的秋同步练习2一、基础题1.对下面语句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略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枉微细极柔软的触觉。A.作者用白描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把槐树的特征。明白如话地描绘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关的艺术享受。B.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格,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把槐树的特征明白如话地描绘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C.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从听觉、视觉,味觉,触觉上,把槐树的特征明白如话地描绘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D.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从听觉、视觉、味觉、触觉上,把槐树的特征明白如话地描绘了出来,充满了祷情画意,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2.文中作者不写名胜古迹,而着力去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景象。对此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街头巷尾的景象在作者眼中比名胜古迹更美丽。B.北平的秋意无处不在。C.名胜古迹是古今墨客常用题材,不容易写出新意。D.名胜古迹处游人过多,不能很好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3.下列对《故都的秋》一文所作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本篇通过对极具北国秋色特点的景色如雅致的牵牛花,轻柔的落蕊、成熟的红枣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达观又深沉的思想感情。B.文章神形兼备,其形是北国的秋色及人的活动,其神则是作者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隶的感受.C.本篇通过对极具北国秋色特点的景色(如生长在破壁中的牵牛花、无声无息的落璃、秋蝉的残声、给人无比凉意的秋雨)的描写,衰达了柞者凄凉、孤寂、沉沦的心境.D.文章神形兼备,其形是对集中体现北国秋色清、静、悲凉特点的景物的描写,其神则是作者对故都秋色的赞美。抒发了对故都眷念、向往的深情,也流露出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感。二、阅读题阅读下文,完成l~4题。秋颂罗兰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的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最耐寻味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绩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留连。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去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也是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所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庞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1、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笔下秋的特点。答:2、作者为什么说“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不超过30字)答:3、作者在描写“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画作时,突出了怎样的画意?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答:(1)(2)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语言优美,格调清新,但缺乏向上的精神,读后给人以低落感。B、文章以诗化的语言与句式,饮食激情地赞美了秋天的美。C、作者重点描绘了秋天的外在美,使其人格化、个性化。D、从作者对秋的描绘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的淡泊名利和豁达的胸怀。E、文章流露出作者淡然、旷达的态度,透澈的思维,体现了文章的内在美。
[参考答案]http://www.DearEDU.com一、1、A(B、D修辞判断不当,C描写角度顺序排列不当)2、A(注意联系作者的主观情感)3、D二、1、充实,不加修饰而闲逸(或淡泊、明澈、成熟)。2、因为秋林落日凄美艳丽使人感怀万分而又能把奔放的情感凝结。3、(1)画意:清幽寂寥而神秘。(2)用意:使人如身临其境,引发对秋的向往和遐想。4、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