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_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故都的秋_1

ID:794656

大小:3.99 MB

页数:42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3、故都的秋郁达夫 一、导入新课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读懂客观现实—感,体会思想感情—悟)主页 二、有关资料(作者、背景、题解)。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参与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南洋,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题解:“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主页 三、教读赏析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大意1.学生朗读前两段,然后思考:这两段写什么?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文章前两段,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2.学生默读课文3~1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 秋晨院落 槐树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文章结构总写北国之秋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南国之秋(1—2)清晨秋院描绘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槐树落蕊分写秋蝉残鸣(3--12)雨后话凉胜日秋果南国之秋在色味上比不上北国总结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13—14) √√√√√ 故都秋的总特色:清、静、悲凉一.秋晨院落“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视觉上的景物? 明确:天色碧绿清屋、壁腰---残败、悲凉悲牵牛花蓝驯鸽的声音----静凉日光---漏、一丝一丝视觉秋草---疏疏落落听二、欣赏第二幅画面觉杜牧曾有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我们不妨仿写一句:“寒蝉凄凄雨霏霏,秋在故都槐蕊落”。请同学们在第二幅画面中找出体现秋之清、静、悲凉的句子。 秋院静观:破屋悲凉日光清牵牛花悲凉秋草悲凉天色清鸽声静 二.槐树落蕊“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视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觉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触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觉描写景物:槐树、落蕊扫帚的丝纹人的感受:极微细极柔软清闲、落寞 槐树落蕊“微细”静“柔软”“细腻”清“清闲”悲凉“落寞” 新《天净沙·秋思》 新《天净沙·秋思》枯草蓝朵残垣鸽声漏光碧天破屋枣树鸣蝉槐蕊翩翩落寞人在深院 三.最后三幅图这三幅图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明确:蝉声、秋雨、都市闲人、果树(枣树)1.“秋蝉的衰弱的“杜鹃啼血猿哀鸣”“路长人困蹇驴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嘶”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秋蝉的残声衰弱、啼唱、耗子一样……嘶叫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静、悲凉 (清、静、悲凉)3.秋果的描写是否多余?作者通过秋果来描写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悲凉的淡色。) 秋雨淋人人知秋: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列的雨声一阵冷风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清、静、悲凉) 秋秋秋日秋蝉槐晨胜雨残树院果话鸣落落凉蕊 思考题: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可是作者为何偏偏选取那五幅图画,来表现秋的“清、静、悲凉”呢?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感知景),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潭柘寺玉渊潭 读12节,用原句概括这段议论性的文字,的内容,并讨论它在文中的作用?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点拨: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 思考: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呢?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再次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明确:•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总写(1~2段)向往江南的秋:慢、润、淡清晨静观观秋色:清落蕊轻扫记叙秋蝉残鸣听秋声:静品味分写(3~12段)秋雨话凉品秋味:悲凉佳日秋果人皆感秋赞美议论中国文人尤甚非到北方不可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总写(13~14段)眷恋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找找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小结感情基调: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像一首歌,忧伤而又苍凉. 颂赞秋的名句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2.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4.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苏轼)5.无端木叶萧萧下,更与愁人作雨声(陆游)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