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同步练习4一、探究性思维训练1.如何看待《荷塘月色》一文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关于本文的诸多说法,要求学生自主辨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可提供的材料有:(1)《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原《教参》持此说法)(2)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3)本文借景抒情。表现作者愁闷的心境。(4)本文表露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了闲适的心情。(5)本文并非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不满的心情。(6)本文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反映在这篇课文中的作者的情绪,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8)笼罩全文的应该说是一种浓浓的哀愁,触目可及的是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做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2.《荷塘月色》是20世纪的散文名篇之一,你想听听一些语文教育圈外人士的意见吗?请阅读下面两个片段,思考后面的问题。《荷塘月色》是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最大的一张六合彩,朱自清先生赖此文赢得的声名,相当于花五元钱中了五百万。结构呆板,情感暧味,联想不出香草美人,比喻无不家常庸劣。作者年未届而立,满纸却一片迟暮之气,而朽腐之绮念又纷至沓出:乍别妻儿,方沿荷塘,满心满眼却尽是“亭亭的舞女的裙”“刚出浴的美人”,青雾成“牛乳”,叶子见“风致”,杨柳含“风姿”,“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恶俗之气,弥漫荷塘。(节选自庄周《齐人物论》,原载《书屋》2000.6)朱自清擅长写那种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是他写景抒情的名篇,体现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的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便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不过有时令人稍感着意为文,不如后期散文更成熟自然。问题:(1)庄周讥讽《荷》文为“六合彩”,斥之为“恶俗”,其理由是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2)第二个片断,“着意为文”是什么意思?是就文章哪些内容来说的?你有什么看法?注:上面两个文段,作者不拘泥于文学史的定评,不为尊者讳,也不以人废文,表达了人阅读的真实体验,令人耳目一新。借这两个片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一些个人的思考,而不是迷信权威的现成结论。二、活动设计1.组织学生赏荷,写一个有关荷的片断,在班上交流。2.如果缺乏开展赏荷活动的条件,可向学生展示荷的图片、写荷的片断,大家共同鉴赏。片断一:不过十几步,忽一阵沁人心脾的冷香冲入鼻中,让人不禁贪婪地吸上几口。抬眼一望,竟是一片荷。骄阳已把晨露从荷叶上扫得一干二净,留下了星星点点的水印却把荷打扮得更加妩媚动人。粉红的花苞似张张花季少女的脸,偶从那绿色的舞裙下探出,却又一羞,转眼间躲藏不见了,而那些绽放的,就大不相同了,她们可是落落大方的。笔管般纤细的绿腰,一个个都显出不服气的架式,把腰挺得直直的,头昂得高高的。轻风吹过,她们相互看着,点着头,仿佛远远的就能听见她们那银铃般的笑声似的。片断二:“苏州好,拙政好园林。四面荷风三面水,红裳翠盖满池心。炎夏惬幽寻”
这是周瘦鹃在吟唱。我站在亭边,愣愣地看着四周大片大片的荷叶。层层叠叠的绿,绿得耀眼,绿得洒脱,从四面八方把我包围融合,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要化成一片绿。我感受到一种清爽直逼我的肺腑,仿佛要洗去心灵的陈年的灰尘。片断三:白日观荷,似乎有些平淡直率,雾里观荷却过于渺茫迷离,清晨观荷似乎有独斟独酌的意味,夜晚观荷未免过分幽静。那么,最佳不过的,便是雨中观荷喽。微雨里,一切都得到了净化,不管是湿润的,还是柔曼的,都可爱地逼你的眼。而那洁如冰雪,秀似粉颜的荷瓣也格外新丽芬芳,荷蕊更见风致,莹洁得使你以为它已化为晶黄的水,却怎知那正是雨的微妙之处。片片荷叶,如母亲的手接着雨,是慈爱的、温厚的,以至于那雨被感化,倏忽间轻微地嘤嘤低泣着滚落在母亲手里。那声音,初起时渺渺茫茫,而后却已然是浩浩荡荡,妙不可言。没有残荷的凄楚,没有淡雾的缠绵,它的好处凭你去万般形容也说不出,只能深深地去感受……雨中荷,是多情女;雨中塘,是慈母怀。雨中观荷,你会得到万般情怀,你会希望自己化为雨,去滋润满塘的荷。3.发动学生收集韵味各异的咏荷诗,开展一次小型吟诗赏诗活动。选摘几首咏荷的诗:咏同心芙蓉隋朝杜心瞻灼灼荷花端,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奇歌人笑,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莲花唐郭震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看池,碧玉盘中弄水晶。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翠盘秋·失题元代刘秉忠于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三、开放探究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像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
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得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选自《高一语文同步讲解与测试》)1.揣摩语句(1)文中与“玉立婷婷”同义的词语是。(2)“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3)“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中的“风情”是指。(可见文中词语组织概括作答)(4)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5)作者“预备败兴而返”,这是因为。(概括作答,不能照抄原文)2.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请详述之。3.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两文写景抒情各得其宜,试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4.文章最后一段是作者观荷塘夕照的感悟,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请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参考答案]http://www.DearEDU.com1.(1)亭亭擎立(2)池中大片空白,片叶俱无(3)荷塘夕照,确也可乐(当依据“此情此景”指代的内容和“确也可乐”,“也”照应“别有”)(4)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在姜白石的词句之后有“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5)①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②闻不到荷香;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景(文中有“首先”“其次”“再”)2.注意抓流露出作者心绪的语句,比如第二段“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第三段“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注意揣摩加点的关键词语。因此,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3.两文都聚焦于荷塘,力在表现荷塘的风情。结构上都有婉曲回环之美。朱自清《荷塘月色》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静谧素淡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交织的情感。本文对黄昏夕阳中的荷塘情有独钟。有侧面描写(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也有浓墨重彩的正面描写(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老树浓荫,细草柔碧,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圆珠闪烁,晶莹如玉),抒发了作者的心中之乐。4.以不沾不染之心和巨细无遗之眼领略繁华好景就能得乐。(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