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重点第四、五、六段。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3.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指导】课前充分预习,课堂主动探究,积极讨论,发表个人见解,课后练习,大量阅读散文。预习案【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1.作者: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2.时代背景: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4
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二)相关知识1.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物景(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预习检测】预习文本,积累整合1、字音辨识酣()睡颤()动宛然()独处()脉脉()参差()袅娜()乘()凉点缀()羞涩()皱缬()踱()步煤屑()幽僻()斑驳()倩影()2、词语理解参差:袅娜:脉脉:皱缬:斑驳:倩影:4
3、作者描写“荷塘月色”集中在哪几段?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梳理全文结构。2、赏析本文描写技巧,品味精美的语言描写。探究案探究一、课文第4段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举例说明。探究二、课文第5段写了什么景色?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4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的画面美,分析本文写法特点。2、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探究案探究一、课文第6段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探究二、全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结合文本分析本文如何表现“情景交融”的特色。【课堂小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