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荷塘月色朱自清
散文的基本类型1.叙事性散文——以小见大①写小事琐事凡事——小事见深意②取材于真人真事——不靠虚构③以多个片断剪影表达主题——少用单一故事2.哲理性散文——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①抒写人生生活感悟 ②小处着笔 ③点到为止3.写景咏物散文——意蕴丰富,含意深远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②情景交融 ③细腻描写4.抒情性散文——直抒胸臆,朴实自然5.文化散文——文化意象,文化韵味①文化视角 ②人文情怀 ③思想意蕴
考什么?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词语句子含义;2.句段的作用;3.归纳内容要点;4.作者观点态度;5.形象、语言、表达技巧;6.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放型)。散文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初中学过他的《背影》《春》。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旅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
朱自清:四个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作者简介
题解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文人,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正是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朗诵欣赏朗读,完成以下三项任务:1.展开想象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从朗读者时抑时扬的语调中感受作者或哀愁或喜悦的情感波动。2.找出作者的游踪。3.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
听课文朗诵,为下列红色的字注音:煤屑幽僻蓊郁踱着弥望袅娜霎时颤动脉脉酣眠参差乍看媛女纤腰沾裳敛裾niǎonuówěnɡpìduóshàxièchànmíhānchánɡjūcēncīmòzhàyuànxiān
明线:游踪带上门踱小路观荷塘赏月色回家门览四周
找出文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不静求静得静失静
整体感知找到文眼,理清感情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语句。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出现在篇末,那前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那必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眼一般在议论抒情的语句中。
明线游踪暗线情感
理清思路,划分层次:全文分三大部分:一(1):观荷缘由(点明题旨)二(2-6):荷塘月色(主体)1、(2、3节)荷塘的环境,抒写个人心境,体会独处妙处。2、(4、5节)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3、(6节)再写环境:一幅寂静、朦胧的月色图三(7-10):联想述志(结尾)江南采莲旧俗,表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旨把握本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文中展现了美的景、美的情,形成一幅淡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了他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再读课文品味鉴赏二
①这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②交代了观赏荷塘月色的缘由——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③是全篇的“文眼’,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赏析第一部分: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何作用心里颇不宁静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作用类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主旨的内容;二是形式(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中间段承上启下(或启下),引出下文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与首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
2、第2段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既简洁的概括了荷塘周围的情景——冷清孤寂,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淡淡的哀愁。3、文章第3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第三段是作者的内心独白,这一段独白,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为下文写荷塘和月色铺垫。
赏析句子(1)“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提问:平常的自己与另一个世界是怎样的?)不自由,苦闷彷徨、想逃脱又难以超然。(2)“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中“受用”和“且”你如何理解?这是作者感情由淡淡的哀愁进入淡淡的喜悦的触发点。“受用”“享受享用”,成了下文景物描写的感情基调。“且”“暂且”之意,表现出作者极欲逃脱现实,但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复杂心态。
赏读课文体味妙处三
分析第4段1、第4节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按什么顺序排列?
月色下的荷塘静态动态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流水)这些景物按照由上而下,由近而远,由静而动的顺序排列
荷塘田田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比喻)零星袅娜(拟人)明珠星星美人缕缕渺茫的歌声似(通感)一道凝碧看不见的脉脉静动幽雅宁静月下的()()()()()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通感: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这孩子的嘴真甜。听觉——味觉红杏枝头春意闹。视觉——听觉“微风过处”一句,清香与歌声相通在何处?
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⑸“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听觉转为味觉)
2、第5节描写了塘上的月色,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生动、传神?
月色()()月光月影如流水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实虚实虚朦胧优雅塘上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替换法可否用“照”替代“泻”,用“升”替代“浮”呢?用词准确生动
照“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失去和谐感。
泻一览无余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浮轻飘柔美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浮”突出静态美,“笼”可与之对照。
第6节描写了荷塘四周的环境和前文所写的环境特点有何不同?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作者是否完全解脱了呢?3.赏析第6段
月光素淡朦胧月影参差斑驳如流水泻在叶子上流动之美像画在荷叶上倩影之美光影素淡图荷塘上的月色虚实结合衬托手法
荷塘的四周()()()()()杨柳远山蝉声灯光水里的蛙声树梢树上树缝树下树姿: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树色:阴阴乍看像烟雾般整体的风光冷清、恐怖依然苦闷忧愁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你如何理解?以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终究难以排遣心情的不平静,淡淡的哀愁又起。
叠字的运用请你找出这篇散文运用了哪些叠字?如:“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脉脉”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好处: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运用这些叠字有什么好处?
联想西洲曲惦念江南采莲赋无福消受忧愁
(1)“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先早已无福消受了”这句话你如何理解?作者并没有被眼前这光景所感染,暗示了重新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2)文章后面引用《采莲赋》《西洲曲》里的句子,似乎与荷塘月色无关,那作者引用它有何作用?①通过引用表现了“我”对“热闹”而“风流”的采莲情景的向往以及“无福消受”的惋惜之情,表现了眼前荷塘没有“流水的影子”的缺憾,和对江南的惦念。(引用内容本身的意义)②引用这些有关荷花的诗句,内容上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语言上增加了诗意。
(3)“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因回忆而勾起了相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总结课文四
文眼: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心里颇不宁静。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困惑寻求超脱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
现实现实带门出去走在路上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江南旧俗推门近来塘的四周颇不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无限慨叹惦记江南无法回避幽雅宁静朦胧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4、5节。诵读第4、5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