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我与地坛》说课稿[教学目标] 1、 体悟母爱的伟大与艰辛。 2、 感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设想] 课型定为诵读课,采用的手段以诵读为主。这段选文的语言也是很值得品味的,但是在这堂课里只能忍痛割爱,目的是通过诵读让学生在情感和认识方面得到提升。 [过程实录] [PPT1:课题名称及史铁生照片,背景音乐为满文军的《懂你》营造一种气氛] 师:一个人可以没有朋友,没有妻子,没有儿女,但他一定有过母亲。史铁生从残疾的阴影中走出来,不再去问“我”为什么要出生,不再去想“我”为什么要活着,不再去抱怨命运的不公。这当中除了地坛给予的启示之外,还有“母亲”伴行他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路。这是一段很长很长的路,“母亲”用她的爱和生命支撑起史铁生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今天我们与作者一同去感受母爱的伟大与艰辛吧。 [PPT2:呈现教学目标:诵读全文,感受母爱,读懂母亲,感悟生命,启迪人生。] 师:大家先自由朗读选文(二),把你认为最能感动你的句子或细节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生:第三开头这个细节很感人。(读)“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正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师:你刚才念“看见母亲正站在原地”,与原文一致吗? 生:原文是“仍站在原地”。 师:你觉得是原文的好还是你改的好? 生:原文好。 师:为什么? 生:“仍”表示站的时间长。 生:“仍”字体现“母亲”对“我”去地坛不放心,还在出神地想事,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师:这事一定与“我”有关,对吧!(停顿)是啊,一个“仍”字,我们可以看出母爱就是一份牵挂,一种担忧。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可在这平淡当中蕴含着的是浓浓的爱意。你的生活当中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生:有,我每次回校时,妈妈都要送我上车,而且总是唠叨个不停。现在,我发现原来这“唠叨”就是爱。 师:我也有跟你一样的生活体验。自己的年岁在一年年增大,父母的白发也在逐渐增多。每年假期我都要回义乌看望父母。每次回来,母亲都要亲自送我到车站,车不开就不肯回家,等车快要开时,她又到大门外站着,看着我们远去。我转过头,总是看见她张望的情景,然后是小心翼翼地横穿马路去等公交车。每每到这情景,我都有一种欲哭的感觉,这是一种幸福。 生:我找的是这一句。第二节最后“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我喜欢这句,是因为它写出了母亲是毫不张扬的,是平凡的。母爱就在点点滴滴、平平凡凡之中。 生:我选的是第三段中的这一句,“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原来,母亲的爱是要去设想的,母爱是“痛苦的”、“艰辛的”。 生:我找的是“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自己平时也从来没有为母亲想过,现在我体会到了做母亲的艰辛和痛苦。 生:我选的是最后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我”走到哪儿,母爱就跟随到那儿,母爱是无处不在的。 师:说得很好,“我”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我”成长进步的每一寸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 师:从同学们找的句子看,我们可以发现,你们找的都是“母亲”这条线,“母亲”是如何爱儿子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母亲”的爱都体现在哪。 生:“母亲”的爱主要体现在对“儿子”的理解上。 师:具体说说。 生:如第二节中,写“母亲”无言地帮“我”准备,又目送“我”去地坛时,连用了五个“知道”和一个“不知道”,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和深爱,“无言”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二字包含着浓浓的爱意,一切皆在不言中。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节所体现的是“母爱”的深沉,在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语气和语调? 生:应读得深沉含蓄,充满深情,五个“知道”和一个“不知道”应略读重音。(生有表情朗读第二节,同学们评价说他语气语调都把握得不错。) 生:“母亲”的爱还体现在矛盾、痛苦之中。如第三节,“我”到地坛以后,“母亲”一个人在家里胡思乱想。 师:“我”怎会知道“母亲”在家想些什么?“母亲”对“我”的爱,是否一开始“我”就明白,就有深彻的体会? 生:不是的,是“母亲”去世以后,“我才有余暇设想”,“母亲”在家里担忧“我”,是“我”猜出来的。 师:“母亲”在家怎样,日日夜夜怎样想,这是看不到的。不去设想,那是体会不到母爱,也不能完全懂得母爱。通过对“母亲”的矛盾、痛苦、担忧的描写,来体现出“母亲”的坚忍与伟大。“母亲”的爱有多深,“母亲”的痛苦就有多深。母爱总是毫不张扬的,母爱的方式总是平凡的,母亲的心总是深沉的,往往要靠做子女的去体察,去设想,去感悟,才有深切的感受。那么第三节该怎样去朗读? 生:应读得深沉,“设想”后面略快略重,要读出“母亲”的矛盾与痛苦的心理。 师:那你试试。 [生朗读第三节,声情并茂,但过激昂,同学们提议再深沉一些。] 生:“母亲”爱“我”,还体现在常常到地坛找“我”。 师:为什么要找?怎么找? 生:因担心“我”到地坛去会做傻事,怕“我”自杀,虽然“母亲”在家已作了最坏的打算,但总是要当心的,所以要找嘛。怎么找?就是悄悄地找,不让“我”知道。找到了就悄悄、缓缓地离开,找不到就“四处张望”“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步履茫然又急迫。” 师:“母亲”为什么不让“我”知道她在找“我”? 生:因为“母亲”理解儿子,一方面担心儿子,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儿子的自尊心,不能伤了儿子。 师:说得太好了。“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可儿子在那时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有一回,“我”还故意不让“母亲”找到“我”。多年后,我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真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时,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现在想起来,悔恨之情无以复加。朗读这节语气语调该怎样? 生:读的时候应深沉、缓慢,读出“母亲”的焦急及“我”的悔恨。 [生朗读第八节,同学评价,大多数同学说还可以,读出了感情。] 生: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如“母亲”四处张望的情景,及找到“我”后“她缓缓离去的背影”,读的时候应慢点、轻点。 [生朗读,同学评价说还是前面那同学读得好。] 师:有时,脑子里想的同实际做的有点距离,我们能听出别人读得好不好,但自己不一定能读好,因此,要想朗读好文章,是要经过长期的练习的。 [PPT3:母亲: 1、 帮“我”上地坛:无言目送 2、 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 3、 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 读懂: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师:儿子在“母亲”身上读懂了“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母亲”是爱儿子的,难道儿子就不爱他的“母亲”吗? 生:不是的,其实儿子也是很爱“母亲”的。爱是双方的,正因为有爱,所以儿子才会去设想“母亲”的心理,才会去痛悔自己的倔强和羞涩,才会想写小说回报“母亲”,让“母亲”骄傲,才会在事业有成后到地坛去,整日地怀念“母亲”。 [PPT4:我: 1、 设想母亲的心理 2、 痛悔自己的倔强羞涩 3、 写小说回报母亲 4、 整日怀念母亲 ] 师:史铁生在“母亲”身上读懂了“苦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也为所爱的人更坚定地生活下去。他从母亲身上读懂了生命的意义。“母亲”理解儿子,儿子读懂“母亲”,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爱。 [PPT5: 读懂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母亲 儿子 理解 ] 师:命运无情,但生命有情。现在我根据大家刚才的建议,以及我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用深沉、深情、悔恨、思念等感情来诵读全文(节选的第二部分)。 [PPT6:一幅画面,上面两个字“魂牵”,配乐《沉思曲》] (配这一画面,这一音乐,再加上老师感情的投入,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到这一情境中去。学生也轻声地一起跟着老师读。当读到第五节“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他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时,老师眼含泪珠,语调呜咽,读不出声了。学生也已全融入到这氛围中去了。当全文诵读完毕,已有许多同学流下了眼泪。) 师:(音乐继续)有人说“母爱是一种没有道理没有代价的爱。”那种爱无边无际,随时准备为儿女牺牲一切,却又不要什么回报,只管无怨无悔地付出。面对史铁生的母亲,面对我们自己的母亲,不管你的母亲在还是不在了,你将对她说句什么? [PPT7: 母亲,我想 对您说…… ] 生:母亲,请原谅我以前的无知和幼稚。 生:母亲,我想对您说以前是我错了。您工作那么辛苦,可我还向你耍脾气(哭),还跟你顶嘴,妈妈,请你原谅我,我以后一定不会这样了。 师:你母亲一定会很高兴的。 生:(哭,说不出来,停一会后说。)妈妈,我知错了,我不该那样做,那样伤你的心……(说不下去。这位女生在这学期开学第一天就离家出走,一星期后才被父母找回来,回校后一直很压抑,今天,她把这压抑通过眼泪发泄出来。) 师: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你妈妈早就原谅你了,你自己也应从中解脱出来,好好地学习,这才是你对母亲的最好的回报,对不对?(生使劲点头。)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生:母爱是深沉的,含蓄的,我将用我的一生去报答母亲。 师:那么,读完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示? 生:平时,我们要多体谅母亲。 师:(结束语)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不要等到失去才去体会她的珍贵,好好地爱我们的母亲吧。下课!(掌声) [PPT8:再见!谢谢(配乐《懂你》)]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目标定位就是体悟母爱,感悟生命,课型设计为诵读课。《我与地坛》这篇散文是篇有很厚重的沧桑感的散文,节选的第二部分主要还是体现在对“母亲”的解读上。当时设想就是想通过诵读去理解去感悟,想要在“读”字上下功夫的。但选文较长,读完一遍需12分钟,一堂课也只能读三遍,因此,在课堂设计上作了如下安排:第一遍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让学生找出感动你的句子。第二遍为分线取舍朗读。重点读了文中第二、三、八节,以体现母爱为主线的。让学生体悟母爱的伟大就体现在“点点滴滴之间,平平凡凡之中”。第三遍是教师的配乐朗读。目的是引领同学们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引起心灵的碰撞。在前面三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情感和认识得到提升。此时“母亲,我想对您说……”这个设计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因为有了前面那么多的感情铺垫和渲染,学生们正沉浸其中,因此,才会那么动情,流着眼泪,发自内心地诉说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在很多时候,感人的文章是要去读的,惟有读才能更好地去体味,去感悟。整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读”还不够充分。教学目标中最后一条“启迪人生”已来不及深化。在“母亲,我想对您说……”这个环节后,结合谢尔盖•叶赛宁(俄)的《给母亲的信》,让我们同学感受到自己的文字也如同诗人一样有感情,有诗意。但最后这个环节因时间的匆忙而没有做充分,这是非常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