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物流学院课程论文(2013-2014学年1学期)论文题目:史铁生《我与地坛》名作赏析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名作欣赏任课教师:张明班 级:周三晚10.11节课学 号:1211010095姓 名:姜雨辰
史铁生《我与地坛》----名作赏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姜雨辰学号班级周三晚10,11节课在这个满是浮躁不安,忙碌的年代,很少有一部好的作品能净化自己感悟良多。而史铁生的作品恰就是文学良药,能让你从中看透本色,思考人生。初次读史铁生的作品是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记忆》,而这本书的第一节就是《我与地坛》,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个故事我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感情反而更平静好像很想听他述说更多的故事,就这样被他的文字征服了。主题意蕴史铁生是在双腿无用的痛苦下,在找不到工作,不知去途,几乎一无所有的时候进入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么多年没有舍下与地坛的“情缘”。他似乎从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园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某种宣泄,某种包容,以及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写了许多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感情,哲理并存,若不是史铁生本人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也不会那么平静到感人至深。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受苦、悲悯、惶恐、不安、宁静、绝望好似每个读者都能亲眼见到的不争事实,而我们只能安静的读者,听着他在文章里带我们走入每一个故事的高潮。作品分析《我与地坛》是一篇当代非常难得静下心品味,值得人反思自省的优美散文,全篇万字千言也能看出这篇文字对史铁生先生的重要,他试图从这篇作品回顾自己面对过往的生活是如何通过情绪的变幻调整自我,自省,自剖,从沉郁的人生境地一步步走向平静。全文围绕着生命本身的问题,描述人们该怎么看待生命中的苦难。首先就是由他的自身经历---双腿残废,让他对命运,对生活的感悟,他如何承担,如何改变,如何独自完成蜕变,这本书大概也就是他跟自己的对话,是他的心声吧。
这篇文字沉思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史铁生完全沉浸在生活济运不公,一无所有,近乎丧失全部想要与世长辞的心态,与世隔绝的来到地坛,然后想要封闭自己,却发现这其实是另一个新的开始。第二个阶段里,史铁生观察与反思自己的遭遇,慢慢的感悟出生命所带给你的苦难,如若不能承受只是自己不够坚强。他在地坛静默的坐着,感受着,发现“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从这里便开始转变,慢慢离不开地坛,几乎每日都要光顾这个荒园,摇着轮椅慢慢走遍每个角落,春夏秋冬,在这个属于自己的小园子里静心反思自己,重视生命。好像时间被停止了一般,就想作者在文中所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地坛就是史铁生的救赎,是他重生。他在这琢磨着生命与命运的理解,咀嚼着伤痛,顽强的与现实打击斗争着。古园在史铁生的眼里却到处是生命的惊喜,他想感悟孤独,与草木为伴。在伤魂落魄的时候在这里获得心灵上的补偿,他在文章中说过“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人生多大的苦难和颓败才能有这样的感悟和释怀。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一定感受不到在苍凉的古坛下新生的生命。第三个阶段,史铁生将视线拓展不再局限在一草一木,他想看看别人的命运是什么,于是他写到母亲,幡然醒悟无论他如何痛苦,母亲也伴随着他一起痛苦,我看到忙碌的母亲无法言语的失落,从母亲的眼神里看到每一个担心,每一个祈求,每一个伤痛,还有一个嘱托。他在文字里也提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获得最苦的母亲”。母亲把悲痛压在心底,无法承担他的磨难却也得到心的伤痛,母亲是个理解儿子的人,言语不多,却多在用心,她默默注视儿子远去的身影,内心却是揣着怎样的爱惜和惶恐呢。那无疑是一种毫不张扬而透彻的母爱。他回忆着母亲每一次的寻找,仓皇,急迫,每一次都看的心生疼,记得文章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句“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很多篇幅在写母亲的寻找,焦急,无奈,仓促,恐慌,以及最后找到的释然,松懈,慰藉。这些一次次的寻找看的我哭了好几次,作者没有写多少母亲的语言,没有表现爱的亮点,但是这母爱却在每一次寻找每一次担忧里漫天漫地,我想这就是母爱吧,无言,但是一直在身边。他还写到园子的一对老人,总在薄暮来园中散步,相依相偎。他还写一位唱歌的小伙子,写一个运气不佳的长跑者,写一对兄妹、饮酒的老人、捕鸟的汉子和朴素而优雅的女工程师。特别是那个漂亮但却弱智的少女,使史铁生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带来的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恰被选中去承担那苦难,就只有自己一步步去走了。就像文章中史铁生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艺术特色全文看似杂乱无章,却明暗有致,线条分明,地坛可以看作史铁生的精神家园,而母亲就是他的生命家园。实写地坛,我,母亲三个人,侧写地坛给我的救赎,母亲给我的救赎,以及我给母亲的救赎。文章中还有一大赞叹的亮点就是景,随着感情的起伏,所要直接表达的就是景了。“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表达对生命的激情。一些微小昆虫的描写,写出了这些微小生命的勃勃生机
。通过抓住景物的描写更加衬透自己的感情,也正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才让读者更能体会文字里的每一个感情起伏,身在其中。说到语言特色,第一次读《我与地坛》,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我,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心态感悟,还是语言的表现力都是很强的。在反复读后,作者的语言没有因过长的篇幅而显得累赘。这是在经历过人生波折后,心灵的坦然与释怀,在看透生死后升华来的细水长流。其次,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作者笔下地坛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废弃的古园”,而是被他视之为精神栖息的家园和抚慰心灵伤痛的思想归宿。更重要的是,地坛作为一种象征意象,被作者赋予了更为深沉丰富的象征含义,这地坛就像他的大地母亲,如若他的血骨母亲是爱的陪伴无言的陪伴,那这大地母亲就是精神陪伴。地坛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母亲,“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就这样,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作者得到了有关生命意义的重要启示。在他的眼中,地坛虽然看似“荒芜但并不衰败”,看似沉寂却处处涌动着生命的喧嚣。在这种启示之下,作者从开始发现生命,继而观察生命,进而赞叹生命。生渺渺,死茫茫,捉摸不透,猜测不清,而正是由于这种难以解释的朦朦胧胧之情景就是生活,就是命运,作者对于生命的的思考得出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作者正是在遭遇到命运巨大打击的可怕境遇中,经历了狂躁怨恨、悲观沉沦、痛苦反省之后参透了生命的真谛,彻悟了人生的意义,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这是史铁生的地坛,也是我们探寻命运,生命的地坛。2013年12月26日作姜雨辰周三晚1011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