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赤壁赋》能力提升训练 苏教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赤壁赋》能力提升训练 苏教版必修1

ID:795599

大小:46.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赤壁赋》能力提升训练(含解析)苏教版必修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苏 轼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泥水),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程氏)慨然太息    太息:长叹B.轼诣武卫营诣:到……去C.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属:归属D.城不沉者三版版:筑墙用的夹板【解析】 C.属:连接。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作使动词的一项是(  )A.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B.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解析】 C.“使……完整”。A.名词作动词,意为“说出”;B.没有活用现象;C.名词作动词,“筑庐”的意思。【答案】 C9.“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译文如果用上关联词语,最好的一项是(  )A.既然……就……B.只要……就……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C.只有……才……D.即使……也……【解析】 应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先推断这句话的大意——只要我在这里,洪水就决不能毁坏城池。这样就容易判断这两个分句之间应为条件关系。【答案】 B10.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极大。B.苏轼少有大志,决心为民除弊兴利,所以为官一任能造福一方。C.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D.在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家人冒雨增筑城墙,保住了徐州城。【解析】 A.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极大的应该是母亲程氏。信息在第一段。C.“受到朝廷嘉奖”说法错误,文章只是说朝廷听从了苏轼治水护城的意见。D.“率领家人”错,文章没有提及其家人参与治水护城之事。【答案】 B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你能做范滂那样的忠臣,我难道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良母吗?(2)黄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了,即使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正规军也要暂且替我尽力护城。【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苏轼)从密州到徐州赴任,这年,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泊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不能及时流泄,城就要被冲垮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亲自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们这些小人效命于您的时候了。”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势更大了,城还有六尺没有沉。苏轼住在城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城。又请求增调明年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他的意见。12.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译为“却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时”译为“运气”,“利”译为“顺利”也对。)(2)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天下”译为“天下人”,“知”译为“了解”也对。)【参考译文】 管仲说:“我曾为鲍叔计划事情,结果失败,反而他更困难,鲍叔并不因此而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好有坏。我曾经多次任官,多次被辞退,鲍叔并不因此而认为我没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机会。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叔。”鲍叔既推荐了管仲,自己情愿做他的部属。天下人并不赞美管仲的才能,却敬重鲍叔能够知人。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小重山·端午□(元)舒 頔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13.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答案】 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14.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本人认为应该可以。【答案】 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