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导学案赤壁赋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导学案赤壁赋

ID:795643

大小:3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教学案编制人审核人授课日期教师学生班级课型新授课课题赤壁赋【使用说明】1.建议学生初读课文之前认真阅读预习案,了解苏轼的相关资料。2.本导学案分三课时进行,重点放在自主合作探究案的探讨上。3.注重以读背为主的学习方式,采用问题式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循序渐进。【学习目标】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学习赋主客问答这一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4、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5、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6,.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学习作者历经磨难后开朗乐观的豁达精神重点难点,学习作者历经磨难后开朗乐观的豁达精神【学习难点】 1、 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案一、作者简介:二、有关“赋”的文体简介:三、写作背景四、.诵读文本,温故知新,积累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1、生字词:2、诵读方法指导: 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 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 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读出节奏: 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读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 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读出情感: 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2词类活用部分:写出对应句子,加点解释活用字词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名词作状语:名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2.特殊句式部分:根据句式特点,写出句子并翻译 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宾语前置句式:定语后置句式:介宾后置句式:主谓倒装句式:3.重点实词部分:写出例句加点解释实词:4.重点虚词部分:写出例句加点解释虚词:译文 二.合作探究案一.探究第一自然段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用原文回答。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可谓“美”矣,美在何处?试品析文中月亮“徘徊”意味浓厚,如何理解?2、 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本段的感情色彩什么为主3、思考:“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二.探究第二自然段文章前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1、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2、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  3、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是否太突兀? 4、此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3.三.探究第三自然段1、思考:客人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2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写曹操的意图在哪里?本段情感有何变化?3、思考:“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写曹操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盖世英雄吗?那么写曹操的重心放在哪里呢?  3、这一段作者运用了几组对比,请同学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4、本段是怎样将景、理、情结合在一起?  4.分析第三段主客问答,通过客人的一段议论,用对比写出了苏子愀然而悲的原因,是什么?四.探究第四和第五自然段1、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 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5.第四段阐发哲理,作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水与月”与上文客人的哀叹有什么关系?"且夫"一句与解答客的问题又有什么本质上联系?2、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6.文章结句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4、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6、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作业:文中吹洞箫的客人是谁?真有这样一场主客对话吗?请联系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以第二人称形式写一段文字表达对苏子遭遇的劝慰或不平教师寄语:伟大的人物都是走过了荒沙大漠,才登上光荣的高峰...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巴尔扎克)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