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题西林壁》《惠崇》《惠州一绝》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襄)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之时,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先后贬至黄州、惠州、儋州,最后病死于常州。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这是苏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赋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客伸主”的方式阐述观点。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
朗读课文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段——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五段——忘情尘世的洒脱第二段——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段——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段——享受生命的超然
【分组探究】1、第一节描绘的水月赤壁图有何特色?此时作者心境如何,因何而乐?2、音乐可会意而难言说,作者是如何描绘音乐的?3、客人箫声悲凉实为内心悲凉的折射,结合第三段梳理客人箫声悲凉的原因。4、你认为真的有这样一场住客问答么?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分别是怎样的?5、结合全文,本文水月仅仅是现实的水与月吗?探究全文“水”与“月”的丰富蕴意。6、横被诗祸,贬谪黄州,走过人生的至暗时刻。从本文你看到了苏子怎样的人生格局?
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境如何?——景:皓月当空,碧波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心境:悠然自得,超然物外,舒畅飘逸,飘飘欲仙,陶醉于良辰美景。
1.乐在何处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三、乐事:1.纵一苇之所如,2诵明月之诗四、感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音乐可会意而难言说,作者是如何描绘音乐的?1直接描写:其声呜呜然。2.打比方: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想象和夸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客人箫声悲凉实为内心悲凉的折射,结合第三段梳理客人箫声悲凉的原因。历史人物与自身对比。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盖世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平凡无奇,卑微渺小!宇宙无穷与人生须臾对比。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现实与愿望的对比。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4、你认为真的有这样一场住客问答么?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现实中的“水月”历史中的“水月”哲理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5、结合全文,本文水月仅仅是现实的水与月吗?探究全文“水”与“月”的丰富蕴意。
水月人变不变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
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苏轼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悬,宁静优雅。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豪情万丈,到达极致,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被贬后,心境发生转变。从建功立业转化为随缘自适,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在美政理想与现实的苦痛中做困兽之斗,于逆境中化解苦闷,洒脱淡薄,超脱放旷。莫泊桑说: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苏轼跨越了绝望,变得成熟饱满。6、横被诗祸,贬谪黄州,走过人生的至暗时刻。从本文你看到了苏子怎样的人生格局?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1.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4.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苏轼作品中的“水月”意象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美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