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148团中学王若男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利用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了解被贬赤壁这段经历及与之有关的材料,了解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简单知识等。(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籍解决字词问题,并归纳文章的字词。2、教师准备(1)若用多媒体教学,收集资料,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2)准备好相关的巩固练习课前课中课后的资料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国文学史上酒和诗歌相伴相成,尤其在古代,文人墨客喜欢在月下饮酒作诗,用明月为载体,寄托自己的情怀,同学们知道哪些诗歌中酒与明月相辉映的诗句?二、作者简介(请同学起来简单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神宗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这是苏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四、关于赋这种文体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五、检查预习六、解读课文1、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寻找文中反映作者夜游赤壁时,情感变化的词语,梳理作者的情感流程。明确:乐甚——愀然——喜笑乐——悲——喜。2师:为何而乐?汤显祖《牡丹亭》中说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苑”?这篇文章第一自然段如果套用“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我们能不能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赏析。明确:“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赏心”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乐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师:作者在这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师总结过渡:全文是以“乐”贯穿全文的吗?苏子又因何“愀然”?明确:从歌声中: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从箫声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泣孤舟之嫠妇问:作者因景而乐,因情伤悲,小组讨论,以第一人称回答:客人为何而悲?苏子又是如何劝慰的呢?客人为何而悲?明确:1、“曹操”和“吾与子”的对比2、自身渺小,人生短暂3、理想与现实相矛盾苏子又是如何劝慰将客人由悲变喜的呢?师点拨: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明确:水月人变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不变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师总结: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乐上来了。七、教学小结赤壁之游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感受是深刻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坎坷和挫折,面对挫折,我们是痛苦地消除还是积极地面对困难,淡然地面对荣辱得失、功名利禄,重读赤壁,我们一起来感受苏轼的旷达。八、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并感知苏轼的情怀。2.与李白的《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