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2.1《赤壁赋》同步教案 苏教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4.2.1《赤壁赋》同步教案 苏教版必修1

ID:795709

大小:68.5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2、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及虚词;3、整体感知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雄浑,磅礴浩荡,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之作。词中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古代英雄的向往,同时发出功业难成、光阴虚掷的感慨。这首词创作于1080年,即作者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写于七月十六日的那篇《前赤壁赋》。书中略“前”为《赤壁赋》二、了解作家身世及创作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他是北宋大文学家,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均有杰出成就。文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词开豪放之风,时谓之“以诗为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背景资料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贬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因无辜遭祸,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三、检查预习1、文学常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元明清。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俪;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调;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2、字音辨析壬戌(rénxū)余音袅袅(niǎo)渔樵(qiáo)扣舷(xián)正襟(jīn)危坐蜉蝣(fúyóu)倚(yǐ)歌横槊(shuò)赋诗御(yù)风愀(qiǎo)然匏(páo)尊洞箫(xiāo)酾(shī)酒斗(dǒu)牛嫠(lí)妇麋(mí)鹿溯(sù)流光旌(jīn)旗窈(yáo)窕(tiáo)幽壑(hè)江渚(zhǔ)桂棹(zhào)舳(zhú)舻(lú)更酌(zhuó)四、诵读课文,疏通字词1、教师范读课文或学生听配乐朗诵;2、学生诵读课文,划出理解有困难的字词;3、重点字词归纳总结通假字:(1)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2)山川相繆(“繆”通“缭”,盘旋)(3)冯虚御风(“冯”通“凭”,乘)古今异义: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指明月停留;今义,多指人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文中指他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指美貌的女子)3、一词多义(1)名词作动词下江陵(下:攻下)顺流而东也(东:向东进发)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打渔砍柴)歌窈窕之章(歌:歌咏)(2)形容词作名词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月光下的清波)(3)名词作状语东望武昌(东:向东)(4)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侣;友:以……为友)(5)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舞:使……舞)(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渺沧海之一粟(渺:以……为渺)4、熟语积累冯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别人往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尾音婉转,长久停留在耳边,如同将断未断的细丝。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沧海一粟:大海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槽。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逝者如斯:时光象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而去。五、整体感知课文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明确: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先写越野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六、课堂小结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品读课文第1、2段1、整体诵读课文1、2节;2、学生质疑3、尝试翻译原文4、思考:(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明确:景色,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心情,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2)、作者的心情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明确:第2段,由乐而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问答。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3)、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明确:作 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逼真。二、品读课文3—5段1、整体诵读课文3—5节2、学生质疑3、学生尝试翻译原文4、思考:(1)第3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明确:本段写“客”的问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样的“一世枭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明确: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二人,更见出己身的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3)课文第4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4)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明确: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官位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5)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明确: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却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怡适的环境中步入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6)课文第5节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飘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消极和积极地心态。三、课堂总结 明确:本文记叙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他虽身处逆境却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总结文言知识;2、了解文章写作特点3、文言文扩展练习教学过程:一、文章中文言句式总结1、判断句(1)固一世之雄也——曹孟德固然是一代枭雄(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2、倒装句(1)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兮:我心里想得很远很远的)(2)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如今在什么地方呢?)(动词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为什么这么悲凉呢?)(介词宾语前置)(3)介宾短语后置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月出于东山之上(月于东山之上出)徘徊于斗牛之间(于斗牛之间徘徊)(4)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凌茫然之万顷)3、省略句(1)舳舻(相接)千里(省略谓语)(2)(苏子)举酒属客(省略主语)(3)(苏子与客)纵一苇之所如(省略主语——联合短语做主语)(4)(小船)凌万顷之茫然(省略)(5)浩浩乎(小船)如冯虚御风(省略主语)(6)飘飘乎(苏子与客)如遗世独立,(苏子与客)羽化而登仙(省略主语)(7)(其声)何为其然也(省略主语其声——曲调)二、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明确:(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情、景、理交融)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得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者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诉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与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作者的视觉和听觉。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