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难点: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设计思想《赤壁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082年。“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但是,苏轼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予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许多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怀有谋反之心。苏轼被逮捕下狱,受尽严刑拷打,差点被判处死刑。最后,因为皇帝的怜悯,苏轼免了死罪,贬到黄州,以团练副使安置,不得签署文书。苏轼住在黄州东坡,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一住就是五年。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他感到了温暖,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赤壁赋》教学PPT●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借助ppt,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课题。观看ppt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观看pptppt简介作者苏轼,知识灌输。●解题,介绍赋的有关知识。听讲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导读课文主导学生活动:夯实基础。给加点字注音属客()窈窕()斗牛()冯虚御风()桂棹()倚歌而和()余音袅袅()嫠妇()愀然()扁舟()舳舻()酾酒()横槊()匏尊()无尽藏()主导学生活动: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课文注释补充:泛舟:荡舟,划着船。泛,浮行,漂浮。
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铺在江面上。横,横铺,覆盖,笼罩。浩浩乎:广阔的样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舞、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拉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遨游,抱着明月长久存在下去。挟,夹持。以,连词,同“而”。长终,指与明月相终,即永远存在。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洗盏更酌:洗净杯子,重新斟酒。 主导学生活动:概括文章内容。阅读、思考、发言。第一节:写作者和朋友泛游长江,尽情尽兴。(“乐”)第二节:写箫声哀怨,使客人的情感骤转。(由“乐”而“悲”)第三节: 吹箫客人论述了曲调哀怨的原因:当年舳舻千里横槊赋诗的英雄现在在哪里?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哀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永恒。第四节: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表达了乐观豁达的情怀。尽管政治失意,被贬黄州,但作者能以一种超脱的心境对待它,找到自己心理平衡的支撑点。第五节:客人转悲为喜。(由“悲”而“喜”)主导学生思考:本文写作特点。诵读、思考、发言。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拓展延伸主导学生活动:理解苏轼的几个哲学层面。听讲、讨论、发言儒家和佛老思想。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课堂反馈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练习、交流答案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案。●课后测评布置作业课外练习内容附后●板书赤壁赋苏轼第一节:写作者和朋友泛游长江,尽情尽兴。(“乐”)第二节:写箫声哀怨,使客人的情感骤转。(由“乐”而“悲”)第三节: 吹箫客人论述了曲调哀怨的原因。第四节: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表达了乐观豁达的情怀。第五节:客人转悲为喜。(由“悲”而“喜”)●课堂反馈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去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表假设,如果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是这样不停地奔流,但其实没有流走。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3.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主要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C.慨叹人生无常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4.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道理正确的一项是(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5.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写人的伟大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6.填出下列句子的作者: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课后测评(1-4题预习指导,5-8题选做)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壬(rén)戌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éng)虚御风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山川相缪(liáo)C.酾(shī)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D.匏(páo)樽枕藉(jí)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驾)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C.击空明兮溯流光(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扣舷而歌之(敲击)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终究)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③而又有何羡乎④虽一毫而莫取A.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虽然B.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即使C.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即使D.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虽然4.对下列加点词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0题。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5.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顾而乐之B.顾安所得酒C.四顾寂寥D.道士顾笑6.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适有孤鹤,横江东来B.玄裳缟衣C.掠予舟而西也D.羽衣蹁跹7.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歌相答——一边走一边唱,互相酬答B.凛乎其不可留也——感到害怕,不敢停留C.如此良夜何——这是多么美好的夜晚啊D.听其所止而休焉——随它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8.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9.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虚无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1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望:阴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既,已经。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B.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C.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D.《赤壁赋》与《后赤壁赋》都是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所作,这期间他还写了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一、课堂反馈1.C往:流逝2.A此句应译为“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3.C此时,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希望朝廷能重新起用自己,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常。4.A5.C“为第二段写人的伟大埋下了伏笔”不对。6.甲:曹操乙:孔子二、课后测评1.C(A冯píng虚御风B舳zhú舻D枕藉jiè)2.B(危坐:端坐)3.B4.C(①②都是名词作动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5.B“顾安所得酒乎”:可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6.A名词作状语,其余为名词作动词。7.C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8.C作者的孤寂并不是因“客去”,而是因身遭贬谪的缘故,即使“客”
也只是陪衬而已。9.D“虚无”思想在本文中有,在《赤壁赋》中没有。10.C没有司马光,应是曾巩。 PPT(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