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备课参考高中语文410赤壁赋课件语文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最新】备课参考高中语文410赤壁赋课件语文版必修1

ID:795944

大小:3.67 MB

页数:60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赤壁赋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犯人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苏轼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赤壁赋》横空出世,诠释着人生的真谛。 陈情表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古代君子立身行事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并论,认为“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正是李密,为我们解读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孝。 项脊轩志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归有光却用爱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优美的悲歌。 *兰亭集序园子依兰渚山而建,茂林修竹之间,一条条崎岖蜿蜒的小径全部用青石板铺砌,起伏之处石阶分明,园内建筑古朴而典雅,颇有江南园林之风韵。这就是兰亭,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名扬四海,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王羲之成就了兰亭,兰亭也同样成就了书法大家王羲之。 10赤壁赋 相传苏东坡脸长、胡须又长又多,而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额头凸、眼窝深,兄妹两人经常以此互相戏谑。有一次,苏小妹正从闺房出来,苏东坡迎着她吟道:“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无底,留得汪汪两道泉。”苏小妹一听哥哥挖苦自己,反唇相讥道:“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未流到唇边。口嘴几回无觅处,芳草萋萋掩洞天。”戏罢,兄妹相视而笑。 ◆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文章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高。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苏”。宋仁宗嘉祐二年,苏轼中进士。 王安石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被外调任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朝,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方面列“苏黄米蔡”之首。 ◆背景呈现◆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实际上是以罪人的身份被安置在黄州。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他时时想从老庄哲学中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受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元丰五年(1082)的秋天,苏轼两次游黄州赤鼻矶,先后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本文即《前赤壁赋》。 ◆知识链接◆“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属,通“嘱”,劝酒缪,通“缭”,连结、盘绕尊,通“樽”,酒杯籍,通“藉”,零乱 结构助词,的助词,补足音节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清风明月等 副词,本来动词,险固动词,使动用法,使……稳固形容词,顽固;固执己见动词,流逝动词,通“誓”,发誓动词,去,消失动词,跑 使……起舞,使动用法使……哭泣,使动用法向西,向东,名词作状语攻占,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名词作动词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这里指明月停留。白茫茫的水气。旷远的样子。 借指内心思慕、向往的人。 六、特殊句式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_______________②徘徊于斗牛之间________________③凌万顷之茫然________________④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_____⑤何为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___________⑦而今安在哉_______________⑧而又何羡乎________________⑨是造物之无尽藏也___________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 七、名句默写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___________,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②__________,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白露横江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如怨如慕泣孤舟之嫠妇 ④_________,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_____________。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逝者如斯而卒莫消长也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耳得之而为声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如何理解“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首歌?我的理解:歌的前句叙事写景,与月夜泛舟的情境相符合。歌的后句由前句生发,表现的是一种政治感慨,在知音难觅的叹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美人”比国君,写出了苏轼忠君之殷切。忠君诚然是局限,但在苏轼身上却应一分为二地对待。忠君思想正是苏轼思为世用,希望为宋王朝分忧,有所建树的动力。这里面含有积极因素。“渺渺兮予怀”,正是作者思忠君用世而不可得的表现,因此才会“望美人兮天一方”。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段话有何深刻内涵?我的理解:照应文章写景部分,阐释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我的理解: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的。“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皎兮”吗?“美人”即心上思慕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吗?“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吗?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对美好事物、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 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感慨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这“乐”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4.这篇文章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转悲为喜的?我的理解: 5.“客有三悲,苏子二论”是《赤壁赋》理中见景、景中寓情的高妙之处。请你简要分析“客有三悲,苏子二论”的具体内涵。我的理解:“客有三悲,苏子二论”的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出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客有三悲:一由古今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一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苏子二论:一为“何羡论”,一为“共食论”。在苏子看来,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止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 绵延不息。那么,人对自然万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反倒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获得无限乐趣。此二论于论理中见景见情,显示出苏子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1.写法归纳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苏轼的《赤壁赋》这篇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相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技法指导有的散文,以叙述写景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包括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等。“龙欲腾飞须妙笔点睛,文欲感人要匠心独具”在叙述写景中作适当的抒情与议论,就如同锦上添花,会使我们的表达更具特色,文章更具魅力。(1)自然真切巧抒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是要把文章写得感动人,以引起读者共鸣。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含蓄却真切,即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叙事抒情等。也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倾泻出浓烈而真挚的情感,即直接抒情。 (2)画龙点睛妙议论。在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议论,往往能使文章熠熠生辉。议论是在文章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感受,可出现在开头,总领全段、全文;可出现在中间,丰富内涵;也可出现在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主题。记叙中的议论要建立在事实即记叙的基础上,要做到少而精,言简意赅,忌泛泛而谈,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3)叙抒议三位一体。叙述写景中的抒情、议论与记叙要三位一体,水乳交融。叙事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只有选择典型、感人的事件来记叙,才能做到情缘事而发,议由感而生。情、理、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要以抒情、议论之笔来叙事,收到笔笔含情、即事见理的效果。 3.随堂练笔选取你生活中观赏景物的一个场景,写一片断,注意运用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不少于100字。4.他山之石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身处逆境,豁达乐观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多么开阔的胸襟!多么旷达的精神!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 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适用话题]这则材料适用于“乐观”“面对困难、坎坷”等有关话题的写作中。 文赤壁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 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山如画,逝者如斯!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重游赤壁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赏评]这是一篇现代作家朱增泉的文化散文,作者借宋代文豪苏轼和赤壁的历史典故,表达出对政治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作者认为苏东坡被贬后发配黄州恰恰成就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这里面既有主观因素,同时也有客观因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野 望杜 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赏析]这首诗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以“出郊”“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感情真挚,语言淳朴。[思考]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