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比较阅读一、检测复习情况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赤壁赋》,下面我们一起背诵一下!2、导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二、《后赤壁赋》翻译1、揣测作者感情,自由诵读课文2、学生范读三节3、学生指正、学生齐读4、分小组讨论、翻译各段句子第一段1、主动翻译,教师指导壬戌年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喜欢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吟诗,互相酬答。过了一会儿,我不禁叹了一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酒呢?”我回家去找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随时的需要。”2、教师分析:1、扣住题目来看,主要写重游赤壁前的情况,是谁先主动提出——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有人同意吗?友人附兴(举网得鱼),更有妇助雅兴(以待不时之需)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苏子和友人携酒与鱼欣然成行。板书:起雅兴而游乐后赤壁赋历幽景而恐悲逢孤鹤而梦悟
第二段1、主动翻译,教师指导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经过的时间很短,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再也不认识了。我提着衣服的下襟走上岸去,登上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像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古树,攀上鸷鸟巢后的大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水府,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突然发出一种清越而悠长的声音,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忧伤,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2、教师分析:1、旧地重游,作者听到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的小了。为何如此?教师明确:水落石出。点明季节,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来,因而山显得更高了,月亮因为远显得小了。2、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几个月,江景山色已经再也认不出来!本是“山川相僚,郁乎苍苍”,为何时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教师明确:一个是季节变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在前赋中我们讲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作者在这里过得并不舒心,自己一天一天老了,回到京城的希望一天比一天渺茫,和赤壁一样,我也是尘满面,鬓如霜,纵使相逢应不识了!想象一下,面对如此景色,他还会不会“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当然不会,3、那么他做了什么?教师明确:这一次作者不在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为了解忧,而是亲自登上了赤壁,本来是不甘于江山不可复识而登山排解,可惜“举杯消愁愁更愁”,看到的景象却更加让人压抑。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不也是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阴森、恐怖,看不到任何出路前途。苦闷难奈的苏子惟有纵情长啸,可惜只有山谷回应他。此情此景,真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作者既悲且恐,游兴全无,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同样是任小舟自由漂流,却和前文中“纵一苇之所如”形成鲜明对比。好,从爬山到回到舟中,这一小节写了重游的经过(板书:历幽景而恐),作者的感情也由乐转悲(板书:悲)起雅兴而游乐后赤壁赋历幽景而恐悲逢孤鹤而梦悟
第三段1、主动翻译,教师指导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静空虚。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翅膀张开像车轮那么大,黑裙白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上岸以后,回到家里)一会儿,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哎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门看,看不见它了。2、教师分析:1、文章开头两句,承接上文,有两个字既概括了环境,又点明心理特征,这两个字是?教师明确:寂寥!2、作者接着写了几件事?(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夜逢孤鹤2、梦会道士3、在我国传统意象里啊,鹤给我们一种什么印象?教师明确: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鹤是作者最偏爱的,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4、作者又是如何遇到鹤的呢?教师明确:忽然有一只东来的白鹤振翅横江掠过小舟西去。身处如此险峻的赤壁,这只在暗夜独飞孤鸣的鹤是孤独的而自尊的,可以想见苦闷无人可诉的苏子对于此时飞过的鹤是倍感亲切的。在作者看来,鹤和我都不属于这个地方啊!5、那么作者写到了鹤与道士的目的是什么?教师明确:我们说鹤和道士的形象是联结的,正如庄周梦蝶,分清是庄周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化为庄周不重要,鹤化为道士还是道士化鹤也不重要,关键是作者对鹤和道士的向往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归于高蹈于世外的道士隐者,自由羽化的仙界。板书(逢孤鹤而梦悟)起雅兴而游乐后赤壁赋历幽景而恐悲逢孤鹤而梦悟*6、文章结尾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它有什么深层含义吗?我们知道苏轼是一代大文学家,他毕生学的都是儒学,儒家强调“学而优则仕”很显然他是想有所作为的。但是我们知道他还有个号是什么?东坡居士!居士是在家信佛的人。这个号
就是在这里取的。而我们刚才讲他对道家又有了迷恋。这看起来很矛盾,人是矛盾的统一体,其实这恰恰正是一个人思想的真实体现。自己梦醒后开窗寻找,夜色茫茫,不仅仅不见孤鹤和道士,连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负也同样不可求啊!三、前后赋的比较1、导入古人说得好:“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后篇,不见前篇之佳!”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我们都学过了,虽然地点相同,时间间隔也很短,但我们说两篇之间还是有差异的,下面我们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概括出来。(提示:我们可以试着从写景或是抒情等某一方面入手)2、学生分组讨论3、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主动自由回答问题,教师板书赤壁赋后赤壁赋时间 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秋景:清幽,明亮的冬景:阴森,险峻形式:主客精神交流日常生活浅表性地点:江中游山上游手法:说理议论叙事记游心情:旷达物各有主,风月永存,道士化鹤,气氛神秘,一觉天明,心旷神怡消极矛盾景色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巉岩,蒙茸,虎豹,虬龙,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情乐———悲————乐乐————悲,恐.————悟5、教师明确:前赋中作者将自己的苦闷与矛盾的心情借助主客对话表现出来。客人的话代表消极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短暂,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最后都会被岁月一笔勾销,因此极其悲凉。主人的话则体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认为虽然身处逆境,但不应意志消沉,而应在大自然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争取超越人生的苦难。文中最后的抑客扬主表明作者内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仍占主导位置。后赋中,作者尽力捕捉赤壁景物来创造一个特异的境界,暗示自己胸中的块垒坎坷和被压抑的情绪。文末,作者又写仙鹤托梦的幻境,凄凉朦胧的环境,象征自己当时抑郁不平的心境。与前赋相比,后赋更带有些许消极情绪和虚无色彩,写作上也更具浪漫主义特色。无论前赋,还是后赋,作者都融情于景,见景抒情,即其写作用意皆为一种抗议与感慨。他不向政敌屈膝,对当前的迫害表示不在乎,他感慨青春虚度,感慨“物与我皆无尽”
。在两篇文章中,都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寓悲愤于旷达的复杂感情。六、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课后我们可以在周记中继续交流。通过前后文的比较,我们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最后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七、林语堂对苏轼有过一句非常有趣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下面我们结合这句话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请大家在自己的随笔本上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