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综合训练班级姓名学号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一、重点字词释义1、泰山之阳:之:;阳:;2、汶水西流:西:;3、其阴:其:;阴:;4、皆入汶:入:;5、当其南北分者:当:;其:;分:;6、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以:;7、自京师乘风雪:自:;乘:;8、历齐河:历:;9、越长城之限:越:;限:;10、至于泰安:至:;于:;11、是月丁未:是:;12、由南麓登:由:;麓:;13、砌石为磴:为:;14、七千有余:余:;15、所谓环水也:谓:;16、始循以入:始:;循:;17、道少半:道:;18、越中岭:越:;19、复循西谷:复:;20、遂至其巅:遂:;巅:;21、古谓之天门溪水:谓:;之:;22、余所不至:余:;2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者:今:;经:;及:;24、崖限当道者:限:;当:;25、皆谓之天门:皆:;谓:;之:;26、几不可登:几:;可:;4/4
27、及既上:及:;既:;28、苍山负雪:苍:;负:;29、明烛天南:烛:;30、晚日照城郭:晚日:;城郭:;31、居雾若带然:居:;若:;然:;32、待日出:待:;34、皆云漫:漫:;33、扬积雪击面:扬:;面:;35、稍见云中:稍:;36、白若摴蒲数十立者:若:;摴蒱:;数:;立:;37、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天:;异:;38、须臾成五彩:须臾:;成:;39、日上:上:;41、动摇承之:动:;摇:;承:;之:;40、正赤如丹:正:;赤:;如:;丹:;43、日观以西峰:以:;42、或曰:或:;45、或否:否:;44、获得日:或:;得:;46、绛皓驳色:;绛:;皓:;驳:;47、而皆若偻:若:;偻:;48、是日:是:;49、自唐显庆以来:自:;以:;50、其远古刻尽漫失:其:;尽:;漫失:;漫:;51、僻不当道者:僻:;当:;52、不及往:及:;往:;53、少圜:圜:;54、生石罅:生:;罅:;55、无瀑水:瀑水:;56、雪与人膝齐:齐:。一、重点句子翻译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3、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4、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5、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6、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7、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8、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9、大风扬积雪击面。10、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1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4/4
1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1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14、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15、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一、课文理解1、《登泰山记》描述了作者登泰山的经过及在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的景象,表达了。2、本文以为线索,清楚地写出了时日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景色的变化。3、作者与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两句最能反映当时气候之恶劣,登山之艰难。4、文中能表明冬季的季节特征的句子是:(1);(2);(3);5、本文记叙了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和四个层次。而“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几句是从日观峰俯瞰群山的景象来表现日出时特色。6、第六段说“少杂树,多松”,后又说“无树”,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7、对下列句中的“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余始循以入③回视日观以西峰A.①②③用法都相同B.①②③用法都不相同C.①②用法相同,③用法不同D.②③用法相同,①用法不同8、下列各组句中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9、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其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0、下列四句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不赂者以赂者丧;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华之奉不若人也;D.回视日观以西峰;4/4
11、下面各句括号内所省略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A.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B.余始循(之)以入;C.中谷绕(以)泰安城下;D.少杂树,多松,生(于)石罅;12、依据文意,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里是用风雪交加,云雾弥漫创造了日出前的环境和气势,是近景。B.“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由近景拉成远景。拔地参天的山峰,竟然小得像摴蒱,这里以夸张的手法,反衬出作者站得高,望得远。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先写日上过程,再写日下的海浪,相互烘托,既生动形象,又很有气势,给人以壮美的感觉。D.整段文字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精彩纷呈,逼真如画。13、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多石,(山)少土;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C.(山)少杂树,(山)多松;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14、对泰山日出这段文字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化的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俯视,“絳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裹,分外妖烧”的日出美景。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前者着力指“静”状,后者有意给“动”态,动静相宜,相辅相成。15、下面对第二、三两段文字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B.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C.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时的激动心情。D.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描述了登山后的激动心情。16、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D.然则诸侯之地有限;一、文化常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墙。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一为“望”,最末一天为“晦”。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流派。2、《登泰山记》选自《》,作者是(朝代)的(人名),字;3、本文作者是派的古文家。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