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的《登泰山记》赏析姚鼐作为桐城派中的重要人物,在桐城派的发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壮大了古文的声势,确立古代散文发展的“正宗”文统,被桐城古文家奉为圭臬,影响甚广。他的《登泰山记》也广为传播。《登泰山记》是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在游泰山时的所见所感。泰山是我国著名的名山之一,历来有很多文人登泰山,描写、赞叹泰山,留下了很多著名篇章,姚鼐的这篇《登泰山记》便是其中的翘楚之一。这篇散文与其他的游记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很多文人除外游玩一般都是在春季万物复苏之时,而姚鼐登泰山却是在冬季,在除夕夜前夕,这在描写上便已经于其他的游记不同,作者在描写他一路所见时,时时突出冬季泰山的景色,一般冬季的景色都给人以萧条之感,而姚鼐对泰山冬季的景色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的只是泰山风雪弥漫的优美绚丽,是冬季另一番美丽景色。比如作者描写在途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在描写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些对山顶景色的描写就给人一种优美壮丽的感觉。姚鼐的这篇散文还着重描写了泰山的冬季日出,当太阳即将出来时的景色是“极天,一线异色,须臾成色彩。”然后太阳慢慢出现,那一线异色也开始扩大,片刻便成了五彩,在太阳出现的过程中,作者描述很细致“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太阳如丹,倒映在海上,使的海上有红光在不断晃动,承托着红日,上下呼映。日出后,又是另一番景象,“回视日观以西诸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有的山峰在阳光照耀下呈现一番颜色,有的则得不到太阳的照射呈现另一番颜色,这两种颜色互相交错,就像所有的山峰都佝偻着一般。这些对太阳的直接或间接的描写,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有动有静,让人不禁对冬季的泰山的景色充满向往。姚鼐的这篇《登泰山记》能成为描写泰山景色的翘楚,并不单单是因为他所描写的季节不同于他人,也是因为这篇散文的精美的语言,高超的写作技巧。全文的写作顺序是由介绍泰山到记叙等泰山经过,进一步描写等泰山所见之景,围绕着泰山看日出逐层推进,层次井然,主次、详略分明得当,对冬季登泰山及作者对等泰山所见所感描写形象。在这篇游记中,作者的语言的运用也很得当。泰山的景色壮阔美丽,姚鼐的这篇《登泰山记》却用了不到五百字描写了那一番美景。“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寥寥三十余字,就将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句式整饬,对称。后面作者又连用“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写出自己的行进路线,语句清晰如水却也起伏跌宕,宛如一条游动的长龙,给人以不断读下去的欲望。作者写景的语言也是非常简练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几句写了泰山雪景、夕阳、云雾,如诗如画,区区数字惹人遐想不已。作者写日出盛景,用墨极少,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达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是正面描写。“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是间接描写。文末描写也很精彩。“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信息,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这篇散文从语言描写、时间取材上都是别具一格的,虽然描写的是众多文人都写过的泰山的景色,但姚鼐的这篇文章给人以全新的感受,从冬季的角度来看泰山,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来描写泰山,让人感受到泰山的神秀壮丽,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