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课登泰山记徐泾中学赵炜霞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有关姚鼐及桐城派散文的简明生动的创作风格,进而了解一点清代散文的特色。2.重点积累“阴、乘、限、余、巅、少、当、运、几、及、负、明、居、晦、极、驳、远、漫失、生”20个词语,归纳“云、望、或、视、方、以、足”等词语的义项。3.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其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评价赏析能力。4.欣赏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说明:这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游记。尽管其篇幅不长,但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语言简练,描述精彩。全文以时间为线索,依次记述赴临登游之所见,具体描写紧扣深冬时令特点和泰山景物特征。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单明确地点出了季节、路线,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尤其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山多石,少土。多平方,少圆”“冰雪,无瀑水”寥寥几句,就把泰山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象表现得清清楚楚。教学本文,可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泰山的风貌。具体研习时,采用讨论法。围绕泰山的位置、登山的经过、泰山日出等重点提出问题,进行议论,体会作者写景和记叙的妙处所在。教学重点与难点1.整理划出写景记游的顺序,进而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2.反复诵读优美段落,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魅力所在,品味作者简洁洗练的语言风格。3.结合写景状物的精彩内容,鉴赏作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预备班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1.鼓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望岳》,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据说这首《望岳》是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有感于它的大气磅礴而作。可据说诗人当时并没有登上泰山。(诗句里找一下依据)可是在清代的时候,却有一位散文作家,不仅登上了巍峨雄伟的泰山,而且还留下了一篇优美的游记。他,就是姚鼐;这篇游记就是《登泰山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姚鼐的《登泰山记》,跟随他一起去领略泰山的高峻与雄伟吧。励学生背诵《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新旧衔接,诗文相较;营造氛围,焕发激情。看看泰山,作一点介绍。出示画面及相关介绍。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全长约200公里,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霞元君祠等。泰山历来称为“五岳之首”,明确“五岳”,培养热爱祖国河山之情感,增强文化积累。观看交流。直观感受,焕发热情。了解关于作家作品及写作的背景。作者简介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是清代著名散文流鼓励知道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的知识。1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自豪感。
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因为其创始人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桐城人)。2关于作家及写作本文的情况有一点了解,会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检验预习阅读的质量。1.学生可轻声跟读。在读不准的字上加注音。2.自由朗读3.整体朗读通过朗读,初步了解主要的内容,体会一下课文语言的特点重点字词整理,疏通课文。阴、乘、限、余、巅、少、当、运、几、及、负、明、居、晦、极、驳、远、漫失、生”20个词语,归纳“云、望、或、视、方、以、足”等词语的义项。根据学过的知识,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同时试着翻译课文。温故知新,形成文言知识的系统。为以后独立学习文言打下基础。
通过翻译,既可以锻炼文言文学习的能力,又直接地领略了本文语言简洁结构明晰的特点。还可以更加近距离地感受泰山日出的神奇魅力。整理文章思路以便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观日出之意。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游踪分析,可分两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植物等,皆游中所见。脉络十分清晰。具体说来,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有了前面的分析引导,这里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以学生活动为主,师生一起整理勾划有关的词句。1整理结构段落,理清写作顺序,为进一步学习理解做好铺垫。2跟着作者的描述,一起去领略泰山的神奇。学习游记,理清路线往往是解读作者思路与动机的最佳途径.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小结:纵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让我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重点段落的精读。重点分析第四节“日观峰看日出”启发思考:1这一段作者如何写泰山日出的?以时间为序,通过景物的前后变化,对比写日出。如:写云,开始只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写山,开始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运用比喻,并大胆想象(“或曰:此东海也”),寥寥数笔,使日出之景新奇、逼真,呈现于读者面前。整段描述一下这一段的内容: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比肩而立,在云涛中隐现。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时,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摇荡着。太1分析之后的描述鼓励学生进行。既要尽量再现原文的风格,又要一定的想象。2思考后回答:a、写作要善于观察生活,感悟人生。b、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多层次多角度来写。c、写景要注意手法多样化。如正面侧面,虚实结合等。d、写景语言要简练,生动,富有文采。从人生感悟角度看:1锻炼学生的鉴赏与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读书思考感悟文本思想内涵的习惯。3通过引导,提升学生思考的质量。
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旭日,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之中。1.待日出:时间、地点、人物。2.日将出:风雪、云漫、山若樗蒱。云现异色,渐成五彩。3.日已出:正赤、红光。4.日出后:峰得日否,绛皓若偻。启发思考:2从作者对泰山日出的景物描写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启示或人生感悟?a、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等等.写作特点归纳1思路清晰,语言简洁。重点突出,介绍全面。2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3动静结合的描写4详略得当的结构鼓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结合文章一一落实。学会整体鉴赏文本。全文归纳总结行文——线索、游踪。语言——简洁、生动。情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再次朗读,加强情感渗透。布置作业1选择一段你认为最美的,改写成散文。2选择一段你认为最美的,背诵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