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训练何学琼20080141047(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1班)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学设计及其依据。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一、说教材和学情(一)说教材教材地位:必修二第二单元古代诗歌体裁:古体诗作用:承前启后
(二)说学情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解读这首诗的内容并不困难。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黑格尔)“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托尔斯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子)
1.知识目标:a.理解诗歌内容并熟读成诵。b.掌握诗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2.能力目标:a.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采用“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b.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并理解纯朴真挚的思亲之情、夫妻同心离居的忧伤。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意象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1.教学重点: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采用“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
四、说教法和学法1.美读教学法:自读、范读、齐读,体味诗歌的音乐美。2.探究意象法:通过探究意象,理解诗歌内容。3.体验式教学法: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依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新课标》“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指导为基础,注重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芙蓉出水”,导入课文“初览众山”,整体感知“跋山涉水”,深入赏析“拨云见日”,课堂小结
一、“芙蓉出水”,导入课文通过提问“同学们知道荷花的别名有哪些?”引起学生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并介绍诗歌写作背景及相关常识。【依据】“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卢姆)“诵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
(二)“初览众山”,整体感知运用美读教学法,通过自读、范读和齐读,使学生对诗歌节奏和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依据】《新课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读
(三)“跋山涉水”,深入赏析A.自主思考:a.“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b.“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突出了教学重点)思
合作探究:a.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b.你认为从“涉江采芙蓉”到“所思在远道”,是触景生情还是托物抒情?为什么?c.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d.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突破教学难点)探
(四)“拨云见日”,课堂小结对诗歌的“悬想法”这一表现手法进行总结,并对诗歌意境高洁、余味悠长的艺术特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印象。结
六、说拓展训练运用悬想法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一个人的思念,题目不限。【依据】“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朱敬本)“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毛泽东)
七、说板书设计涉江采芙蓉采芙蓉、思远道同心离居、忧伤终老思忧意境高洁、余味悠长悬想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