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三、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明确: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头望家乡,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主题:表达了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四、文本探析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找意象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还顾旧乡”、“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2、赏析诗句①“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说,江南有采莲的旧俗,那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可是这种欢乐美好刹那间被一声叹息声所改变,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将人物放置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我们还把它叫作反衬。“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更增其哀乐”。回顾我们学过的运用了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还顾”动作感和画面感非常强,如果不是思念至极,恐怕不会情不自禁地回头望家乡吧?可是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让我们看到一个孤独、忧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五、合作探究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说说你的观点和依据。(生讨论,找代表发言)生1:是女子,因为只有女孩子才喜欢采一些花花草草,依据是“涉江采芙蓉”。生2:是男子,“还顾望旧乡”,古代只有男子才出来游历求学,女子一般不出远门,既然望故乡说明是远游,由此判断是男子。生3:前两句女子,后两句男子。从前四句和后四句关系来说。明确:根据学生发言,总结。首先假设是女子:“涉江采芙蓉”和“还顾望旧乡”是两个空间的不同画面在同一时间的显现。只有在想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在诗歌里面我们叫它“悬想”法。是女子想象自己游历在外的丈夫在回头望故乡思念自己。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就是王维想象兄弟们思念自己,这种以虚衬实的方法更衬托出自己思念亲人的深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只要自圆其说,有理有据,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一种说法,诗歌贵在读出自己的感悟)我们说,这首诗的作者是东汉末文人,假若抒情主人公是女子的话,则他采用了女性的口吻写的这首诗,诗里面又有悬想。初读感觉单纯,诗旨明了,再三涵咏,我们发现它婉曲奇妙。六、能力拓展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比较《庭中有奇树》和《涉江采芙蓉》的区别。明确:相同点:主题相同表达的都是折芳赠送所思念的人而不得的痛苦。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六句都是对花树的极力赞扬,最后两句表明了全诗的主题。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不同点:一个是以芙蓉为寄托,以乐景衬哀情,末句感情哀伤不止。一首是以树为寄托物,末句自我安慰。七、课堂小结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发了游子失志无成和相思别离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真实的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风貌。诗歌就像橄榄一样,越咀嚼越有味,希望同学们下去好好读,最好读出自己的感悟。八、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涉江采芙蓉》2、找来《古诗十九首》中其他作品读一读。板书设计《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一、主题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一、艺术特色1、以乐衬哀(反衬)2、以虚衬实(悬想)3、婉曲奇想(思妇调)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涉江采芙蓉》是一首东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刘勰和钟嵘都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更是毫无夸张的说是“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古诗鉴赏也是高考的必考项目。选择这首诗进行比赛是想对古诗教学进行一个展示和探索,也想让各位评委给出指导意见,以便将来更好地进行古诗教学。这首诗在环节设计上,还是比较清晰合理的。通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然后通过分析意象和展开想象对诗歌进行深度的理解,最后对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进行讨论。整个过程还把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学生,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触类旁通,也让学生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习完古诗,用《古诗十九首》中同一主题的《庭中有奇树》进行比较阅读和鉴赏。教学效果整体上在实际课堂教学上能够得到实现。但是有两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也是古诗教学方面一直存在的问题。首先,人们经常说“诗无达诂”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诗歌是语言的品味和情感体验的一个过程,它适合反复吟咏,自己体悟,实在不适合一字一句的翻译,否则,破坏它意境和情感的整体性,这违反诗歌鉴赏的原则。可是实际教学当中,不可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在一些字词和意象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真正透彻的理解诗歌,更谈不上情感的共鸣。而且在高考中诗歌鉴赏就是分析一些诗歌的意象来体悟作者的情感。“诗无达诂”和意象分析,在这种看似矛盾的原则下,尽管课堂上进行了正常的教学处理,但是还是会有一些不解的地方。其次,关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讨论存在歧义。在统一发放的《教师教学用书》上,抒情主人公认定为是男子,而在发放的《学习指导》上则认定为女子。存在矛盾的说法,本想让学生自己讨论,最后采用不管是男子还是女子只要是有理有据,言之有理即可的开放态度。可是进行过反复的比较,和后人高度的评价以及查找资料,认为认定为女子更合适,也更意蕴涵咏。但是这又会形成武断,学生不能自由的发表见解。其实诗歌本来就是贵在读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具体如何处理还需要具体的探讨和改进。以上是《涉江采芙蓉》的教学反思,笔而记之。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殊膳食用食品简介一、定义:为满足特殊的身体或生理状况和(或)疾病、紊乱等状态下的特定膳食需求而专门加工或配方的食品(包括婴儿食品)。这类食品的营养素和(或)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与可类比的普通食品有显著不同。二、国际上一般认为的特殊膳食:特殊适应性食品。是针对特殊人群的定向性营养食品。该类食品应在外包装上明确标示其有别于普通食品的特殊使用人群、针对性的特殊配方、特殊的生理和营养成分及明确的含量。特殊人群饮食调控的科学本质是:控制常规饮食,补充特殊膳食,强化针对营养,减少代谢负担,促进身体健康。特膳食品根据特殊人群特殊的生理和病理状态,针对性地确定其生理及营养需要,即在整体综合性调节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抗性调节(保留、强化、添加或弱化某些生理与营养成分),以极低的热量提供其有针对性、定量性和多样性的完整的食品价值。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涉及两类人群:正常生理状况下具有特殊营养需求的人群——婴幼儿、孕妇、乳母、老年人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