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教案A教学目标1.鉴赏《古诗十九首》的情趣和艺术魅力。2.背诵诗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这是钟嵘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指《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二、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1、2句 : 涉江郊游 采摘芙蓉 3、4句: 人在远方 心愿难遂5、6句: 回望故乡 长路漫漫7、8句: 天各一方 忧伤难遣三、文本探究1.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1)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2)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惆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3)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销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四、艺术特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是“以乐衬哀”的手法。“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教案B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钟嵘曾评《古诗十九首》说:“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诗品》)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整体把握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起首两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5、6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三、 诗歌赏析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支花或是几茎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3、4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5、6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五、延伸阅读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短歌行曹操教案A教学目标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诗歌的主旨。2.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宏伟气魄和慷慨悲凉的风格。教学难点1.把握诗中作者的情绪变化。2.理解诗中引用的《诗经》中的句子的含义。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教学时数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英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辛弃疾推崇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唐代大诗人杜甫推崇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在诗歌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周瑜等人固然是英雄,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的气魄。易中天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看下面一首诗: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从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可以说,曹操的功绩是非常大的。但是为什么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呢?当时的汝南名士许邵曾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戏曲舞台上也给曹操画上了代表奸臣的白脸。其实,从客观的历史角度来看,曹操确实对历史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二、作家简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说他是政治家呢,是因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说他是军事家呢,是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说他是文学家呢,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他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三、背景简介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83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0余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四、分析情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明确: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2.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确:这一句,揭示曹操“忧”之内容和原因。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1)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明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2)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为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历经坎坷,又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为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发出了人生短暂之叹,这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者的消极之“叹”,是渴望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英雄之叹,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间干一番大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是积极昂扬的精神。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1)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2)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3)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4.忧的根源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功业未就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一是时光易逝,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二是贤才难得,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三是功业未就。“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5.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土,犹恐失天下之贤人”的故事,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忱,希望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有更多的贤能之士帮他实现其政治理想。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教案B教学目标1.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2.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鉴赏能力。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宏伟气魄和慷慨悲凉的风格。教学难点把握诗中作者的情绪变化;理解诗中引用的《诗经》中的句子的含义。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教学设想古诗词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他们的审美体验,陶冶他们的性情,涵养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学会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三个环节,即“读”“悟”“品”。“读”,就是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悟”,就是深刻体悟——领悟诗情,“品”,则是用心品味——句中深意。《短歌行》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作者深刻的表达了忧思和求贤心情,本设计主要采用不同的诵读方法,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隐藏在句中的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滤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是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枭雄、是奸雄、是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二、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其二,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三、把握诗歌情感主线此诗是一首在酒宴上演唱的诗歌。诗中有“对酒当歌”的句子,可作证据。1.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学过的诗文里酒的例子?可以互相讨论。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红酥手,黄縢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举杯浇愁愁更愁——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琵琶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曹操的《短歌行》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2.有人觉得这首诗的名字不好,如果用第一句“对酒当歌”仿佛更好。喝酒的时候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大家齐读,开始!教师朗读。学生结合教师的朗读,分析本诗的风格特点。学生齐读。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3.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曹操抒发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四、分析诗人的情感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这首诗第一句就颇有气势。对酒当歌,应该唱歌,但诗人却想到了人生的长短,“人生几何”,分明是感叹人生短暂,短得就像朝露。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明确:忧。忧人生之短。而且短得就像朝露。板书:光阴易逝诗人举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诗人满腹忧愁,用什么来解忧呢?酒。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忧人生短暂,酒并不能延长人生。那么感到人生短暂,只能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一是及时行乐: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无名氏——花好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二是积极进取: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曹操看到人生短暂,曹操持何人生态度?明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明确: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2.“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忧”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板书:贤才难得)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的含义,其实就是在翻译。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3.忧的根源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板书:功业未就)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一是时光易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二是贤才难得,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三是功业未就。“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曹操渴求人才,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没有贤主。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但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明确:“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是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明确:“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之志。五、研究性探讨曹操志向远大,同时深知成就天下不能单凭匹夫之勇,必须依赖天下贤能,故而求贤若渴。其实三国时代,何止曹操一人重视人才,刘备发现诸葛亮这匹千里马,留下“三顾茅庐”的美谈。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最后魏蜀吴之所以能三足鼎立,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拥有一大批才智过人的能臣与骁勇善战的武将。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有机会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将如何对待人才?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1.你将如何对待人才?(1)提供有利条件:高薪,高职位。(2)好的工作环境。(3)尊重。2.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1)复合型人才。(2)创新型人才。提醒学生,自己首先应成为一名人才,从现在起就要为将来打好基础。六、课外拓展请大家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现实意义。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七、课后作业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理解。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教案A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2.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居》。这首诗和《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三、整体把握1.大声朗读,疏通诗句(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3)方:傍。(4)罗:排列。(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2.把握诗歌结构“归”是整首诗歌的文眼,这首诗歌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考虑: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诗歌鉴赏:(1)从何而归?明确:官场。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2)为何而归?明确: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两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3)归向何处?明确:园田。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4)归去如何?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5)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白描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6)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四、课文小结1.《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教案B教学目标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教学难点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教学设想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返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以前学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想一想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80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三、疏通字词1.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羁(jī)拙(zhuō)亩(mŭ)荫(yìn)暧(àì)吠(fèì)2.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3.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四、解题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五、整体把握第一部分:开头八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第二部分:“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对田园生活的描述。第三部分:“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六、具体分析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2.为何归来?明确:(1)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追问:所“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明确:(2)守拙归园田。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明确: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5.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七、总结全文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A.侘(chà)傺玁(xiǎn)狁越陌度阡(qiān)阿母大拊(fú)掌B.罹(lí)难王事靡盬(gŭ)对酒当(dàng)歌否泰(pǐtài)如天地C.溘(hè)死乘彼垝(guǐ)垣绕树三匝(zā)踯躅(zhízhú)青骢马D.谣诼(zhuó)匪我愆(qiān)期何时可掇(duō)葳蕤(wēiruí)自生光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卓尔不群出其不意兵荒马乱名副其实B.毕恭毕敬垂拱而治世外桃源题纲挈领C.挥洒自如剽窃成果耳懦目染揠苗助长D.未竟事业名门旺族积重难返座无虚席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这次参观分批进行,第一批有1班、4班、6班、9班、10班________五个班。②他读过许多古代典籍,尤其是《古文观止》,他读得很熟,________能全书背诵。③梅花具有高雅圣洁的品质,被人们用来比拟美好德行,________形成一种文化现象。A.等等以至从而B.等以致从而C.等等以致进而D.等以至进而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B.著名画家李可染,画艺高超,着手成春,堪称力透纸背的一代大师,令人敬仰。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D.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大家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科研和教育战线上努力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生机勃勃的新局面。B.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C.要学有专长,同时努力拓宽知识面,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提高自己。D.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6.填到下面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________。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的记录。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10题。(每题3分)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②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③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④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⑤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⑥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⑦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⑧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⑨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7.选出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愤恨到极点)B.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乃尔,就这样)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相通)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致谢)8.选出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②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B.①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②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C.①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9.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焦仲卿忠于爱情的一组是()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②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③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④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⑤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A.①②④⑥B.①②③⑥C.②③④⑥D.②③⑤⑥10.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诗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A.“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此句既写了焦仲卿因“闻此变”而摧折心肝的悲伤心情,也写到焦仲卿当时所骑的马的哀鸣,从而为下文渲染了一种凄怆的故事氛围。B.“贺卿得高迁!”一句表面上表现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讥讽,但实际上却反映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爱恋。C.“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此句既表明焦母那种顽固保守的封建等级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焦母为何要拆散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的原因。D.“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此句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表明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的爱情故事终于感动上苍,让他们两人化作鸳鸯鸟而结为夫妇。三、翻译并默写下面的句子11.翻译下列句子。(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默写。(每空1分)(1)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2)________,二情同依依。(3)________,桃李罗堂前。(4)少壮不努力,________。四、现代文阅读纺车记忆李汉荣在《辞海》的深处有它的芳名和生平,还有附图,说明它的结构、部件名称及功能。我从它的身边刚一转身,它已被潮水卷走,只在文化的深海里,占据着一个小小的、化石的位置。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然而在深远的天空下,古中国世世代代的生活,都有纺车摇动、旋转的身影。它嗡嗡的声音,混合着蚕的声音、鸡叫的声音、檐滴的声音、家燕筑巢的声音、狗吠的声音,有时混合着远处兵戈的声音、杀伐的声音,而当新桃换了旧符,江山易主,受惊的人们回过神来,忽然听见,有一种声音仍那样平和、缓慢、均匀。它偶尔被打断,但不会终止,天上的雷电,地上的暴君,都很短暂,只有一种声音如河流般绵延着涌动,听听,这是纺车的声音,在无数个角落响起:嗡嗡嗡,嗡嗡嗡……历史纵有千万页厚,无穷厚,你随意打开一页,都会发现,它的根部,都由素朴的线连缀、装订。即使再冰冷的段落,它的后面都有一根温暖的线索在缠绕、劝说。即使再暴戾的王朝,它的侧面都坐着一架忠厚的纺车,等着为它绾结。在那些耕读的日子,稻香掺和着书香的日子,农人的布衣飘举成田园的经典,而书生的青衫,正是一首诗的警句。就这样,母亲们的手,世世代代摇着纺车,节奏温柔,动作稳重,使大起大落的历史,不至于晕眩和昏迷,而保持了正常的呼吸和匀称的心跳。你见过纺车吗?你见过纺织的母亲吗?是那样简单的造型,但又遵循着天道运行的深奥原理。转上去,用力,到了高点,又转下来,回到起点;然后,又用力,再转上去。如此周而复始,如昼尽夜来,日沉月升,宇宙不息;如祖先去远,儿孙降临,姓氏绵延。轮回着,复轮回着,就这样,纺车是一个得道的高人,向我们足不出户的母亲,讲授着天地人生的大学问。想想,在八百年前,一千五百年前的更古远的深夜,天地睡了,王朝睡了,微明的烛光里,那弯腰摇动纺车的母亲,在静止的时光里,她一次次画着最生动的弧线,沿着她的手臂,一条长长的线,在无限延伸,将人间灯火和天上银河连接起来,将此时此刻和万古千秋连接起来;她的手臂覆盖了裸身的时间,于是,连传说里的天神都有了合身的衣裳。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忘我纺线的神态——她专注的眼神,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她看着左手的棉芯被纺车一点点抽成白色的细线,稍不留意,线索拉断,又得从头再来。她看着棉一寸寸变成线,她目送着棉花不断地离开自己,变成线,变成布,变成衣服,变成生活的颜色和款式。于今想来,历史的经经纬纬,都是母亲的目光织就。她庄重的姿势,同样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她右手摇动纺车,左手抽出丝线,气定神凝,面容安和。不同于虔敬,她并没有面对一个神灵或祖先,她面对的是棉和纺车,是生活本身,因此这庄重是对生活本身的尊敬,是对这劳作过程的尊敬。我母亲不是大家闺秀,并没有受过诗书礼乐的熏陶,但我的母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静时如佛,动时如仙,日常生活里有着自然而然的风度和礼仪,这是为什么?我只能说与传承了数千年的民间风情有关,也与纺车有关,与有节奏、有经纬的劳动有关。这种劳动不教唆人的贪心和轻狂,而让人变得知守常,懂规矩,有敬畏。如这纺车,有行有止,有动有静如那棉花,由棉而线,由线而布,由布而衣,一生的路,都守着贞洁的情操和柔软的心意。(2007年《散文》第六期《凝视:母亲用过的……)13.“历史的经经纬纬,都是母亲的目光织就”,结合原文,理解“经经纬纬”的含义(4分)①“经经纬纬”的本义:②“经经纬纬”在文中的比喻义: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14.“是那样简单的造型,但又遵循天道运行的深奥原理”,结合第9段的内容,说明它遵循了哪些深奥原理?(4分)15.结合原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层含义(4分)(1)即使再冰冷的段落,他的后面都有一根温暖的线索在缠绕、劝说。(2)农人的布衣飘举成田园的经典,书生的青衫正是一首诗的警句。16.第二段以“声音”的角度来写纺车。它包含了多种写作技巧。试选取一种技巧进行赏析。(6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①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③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④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参考答案1.D(A.阿母大拊掌fŭ;B.对酒当dāng歌;C.溘kè死)2.A(B“题纲挈领”应为“提纲挈领”;C“耳懦目染”应为“耳濡目染”;D“名门旺族”应为“名门望族”)3.D4.C(A.前仰后合,写人的笑容状;B.力透纸背,形容书法或文章有力或深刻;D.诚惶诚恐,应为惶恐不安或惊惶失措)5.C(A.应为“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否则和后面的内容搭配不一致;B.“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有歧义性;D.应为“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6.A7.D(谢,告诉、劝告)8.B(两个“相”都是指代性副词,可译作“他”。A因,副词,于是、就;因,连词,因此;C以,介词,把;以,连词,相当于“而”;D见,动词,见面;见,表被动)9.A10.D(写鸳鸯的和鸣是象征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绵绵不绝,选项的那种理解没有依据)11.(1)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作为婚期。(2)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法度。(3)高山不会满足已有的高度,大海不会满足已有的深度。12.(1)长太息以掩涕兮27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2)举手长劳劳(3)榆柳荫后檐(4)老大徒伤悲13.①织布时纵线为“经”,横线为“纬”。②比喻历史发展的过程(经),历史各阶段的横断面(纬),包含家庭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家庭发展的各个横断面。14.①指纺车一上一下的旋转的力学原理。②指日沉月升的宇宙变化原理。③先辈逝去、子孙出生、绵延不息的生命原理。15.①“再冰冷的段落”,是针对上文的比喻——历史之书而言,“冰冷的历史段落”,指的最野蛮、最血腥、最专制、最残暴的历史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总有母爱的丝线在缠绕,总有慈爱的母亲在劝说。②“农人的布衣”指的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风飘飘而吹衣”,成为田园的经典。这一景象成为了陶渊明诗中的经典名句,成为人们理想中的桃花源景象。“书生的青衫”,指的是孟郊的青衫,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成了《游子吟》中的警句,指母亲的辛勤劳动温暖了游子(学子),也支撑起了一部农耕文化。16.①衬托技巧:雨声、雪声、风声、河流声、蚕声、鸡声、檐滴声……都是风车声的背景声,它们与风车声组成了纺车协奏曲,有力烘托了母亲们辛勤的劳动,表达了对纺车和母亲们的伟大贡献的敬仰。②以“声”写景,这组声音十分别致,每一种声音都能产生一种生活画面的联想。风雨雷电等声音,让人联想到风雪之夜、雷电之时、鸡鸣犬吠之时、兵戈杀伐之时,母亲们都在纺线的情景。这些画面的中心就是母亲们的纺线劳动,这种劳动从远古到今天,从白天到夜晚,从江南到江北,时时处处都有。③对比的技巧。作者纺车声“嗡嗡嗡”的平和、均匀、缓慢与江山易主之时的残暴、杀伐之时的血腥的兵戈之声对比,表现温和的母爱能使残暴的时代逐步变得温和,从历史的深处,写出了母爱的伟大。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