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课名《涉江采芙蓉》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语文学段高中年级一授课日期2015-1-15教材书名:《语文·必修2》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年1月北京市中小学“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杨毅18810445301实施者杨毅18810445301指导者刘国富13718275168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在单元学习指导中写道:“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该单元选录了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共七首,分别是《诗经》中的《邶风•氓》与《小雅•采薇》、楚辞中的《离骚》、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之一的《涉江采芙蓉》以及建安诗人曹操的《短歌行》和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旨在让学生追根溯源,初步探知中国古典诗歌于萌芽发展之际所呈现出的多样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貌,大致了解其由四言至近体逐渐演变、成熟的线索和轨迹,培养当代学生对于传统诗歌和经典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涉江采芙蓉》一诗,其最鲜明的艺术特点就是“深衷浅貌”,即用质朴自然的语辞来表达深挚委婉的感情。不含冷僻生涩的字眼,没有新奇特异的句法,无涉隐晦难解的典故,是完全天然而不加雕饰的情感流露。因此,学生在阅读这首诗歌时,几乎不会产生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往往能够自主地疏通诗歌大意,准确地把握思想感情。但同时,因其语言的通俗浅近,学生在解读时又常常浮于表面,无法充分而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情韵之美。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完成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二册汉魏晋诗歌单元《涉江采芙蓉》。学生情况:高一学生,有一定诗歌鉴赏基础。教学方式:合作讨论式教学手段:多媒体iPad辅助授课技术准备:ppt、iPad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歌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想象及悬想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的思想蕴涵和生命内核。教学过程(文字描述)教学环节过程大纲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写。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钟嵘称之“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连缀前课落实相关文学常识课程讲授课程讲授第一步:诵读诗歌先齐读、再单独读、反复感受第二步:理解诗歌(问题引导式,带领学生自己接近文本、读懂文本)一、一二句学生朗读,教师用板书形成画面1.诗歌主要借什么意象来表达情感?芙蓉,又叫莲花、荷花、芙蕖、菡萏2.芙蓉的意象有何含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清新二、三四句学生朗读,教师用板书形成画面1.采摘的芙蓉送给“所思”之人了吗?没有。2.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之人吗?“所思”时时刻刻在其心头。三、五六句学生朗读,教师用板书形成画面1.“还顾”是什么样的动作?何种心情?“还顾”体现人之思,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表达主人公怅惘的形象和思念的心情。2.“漫浩浩”怎样加深了这种心情?诵读入手初步形成直观感受问题引导带领学生读懂文本板书设计
口头练习落笔练习课“漫浩浩”体现路之远,展现在他面前的是迢迢山水、遥遥长路。一、七八句学生朗读,教师用板书形成画面1.末句所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相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销魂。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2.我们有没有学过类似的诗篇?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似的状态,但是在感情浓度上两者有明显的差别,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达到这种强烈的感情的?)第三步、鉴赏诗歌从刚才的问题引出抒情主人公的讨论——(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让学生运用PAD表达观点,即时统计出各选项的选择人数,先讲解选择率最高的选项)一、思考: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是谁在说话,谁在抒发?合理想象,创设情景,分组讨论,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依据。A.女子B.男子C.男子女子皆有二、想象:选取一个抒情主人公(女子/男子/女子与男子交错)做出发点,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诗歌中的情景做诗境素描(100字)(8分钟)(每位学生写好的段落用PAD传输到大屏幕上)讲评学生作品,体会抒情主人公造成的艺术效果,达到充分理解诗歌画面和情感的目的。A.女子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女子想着远方的丈夫远远望着自己所在的故乡,只能暗自伤心,忧伤终老。——抒情主人公似乎是“她”!B.男子远方的丈夫想着美景中的妻子,采摘莲花、想送给自己,而此刻在他眼前的是无尽的“长路”。对爱人的思念,没有直接表达。——抒情主人公似乎也可以是“他”!C.男子女子皆有一边是痛苦的女子,一边是远望故乡的男子,两者之间,是层叠山峦和浩荡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谁也看不见对方。——抒情主人公似乎也可以是“他们”!三、拓展:本诗中运用了“悬想”的方式,造成了“诗从对面飞来”的效果,深化了情感,借此熟悉“悬想”的特殊表达手法。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自主学习,用PAD传送文件给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说一说此诗怎样用了悬想的方式。第四步、背诵诗歌画面化地具象文本抒情主人公的多重理解帮助学生扩大文本空间形成文字锻炼学生对诗歌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外拓展检测目标课堂小结在前三步朗读、理解、鉴赏的基础上,达到对诗境的把握,从而达到课堂解决背诵的目标。结束语自古以来,世间的凄楚悲怆可以数出千千万万种,其中以“无奈”两字最为苍凉。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大约是那不可超越的无奈以外,偏偏还有一段与无奈相抗衡的感情。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和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以一首现代诗作结——那女子涉江采下芙蓉 也不过是昨日的事 而江上千载的白云 也不过只留下了 几首佚名的诗 那么我今天的经历 又有些什么不同 ——席慕容《悟》作业:将《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写成100字的诗境素描抓住文本适当拓展自主学习经典篇目学会此种鉴赏方式当堂背诵夯实目标感受诗歌跨越时空的思想蕴涵、生命内核以及情感价值锻炼理解相关篇目的能力
板书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针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歌并达到当堂背诵”的评价方式是观察学生对诗歌相关问题的反应是否精确或言之有据并符合诗歌情境、当堂检验齐声背诵效果;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想象及悬想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的评价方式是请学生用iPad反馈基于诗歌的诗境素描;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的思想蕴涵和生命内核”的评价方式是检查是否随堂激发学生的思想灵光与感受。评价量规基于语文课的特点与新课标要求,评价量规相对较为主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因此教师应在这三点上关注学生是否达到预期标准。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把握鉴赏古典诗的步骤、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恰逢CAP培训,在每天结束与全国七十多位教学名师同处一堂的培训之后,我在返程的路上反复思索如何在古典诗歌课上激发学生最大化的审美体验与诗境想象。在这样的思索中我想到了对青年教师敞开大门的5508多媒体录课室,其中的PAD平板电脑授课方式新颖别致,具有许多传统课堂达不到的效果与体验,这是一堂古典与现代的糅合,于是有了这样的题目:《涉江采芙蓉——古典诗歌PAD讲授课》。在PAD的运用上,我经过多重考虑,采用了三个功能——开放选择功能、课堂写作功能、自主学习功能。(1)开放选择功能。之所以选择PAD的开放选择功能是因为对于诗歌来说,第一要义是扩大其外延,而且全对或全错的选择题都不具有其激发学生思考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我选定的题目是一道开放式的选择题,三个选项无论对错,皆有道理,并且学生可以从自己的选项引发出下一阶段的思考。(2)课堂写作功能。长期以来,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堂写作的成果不便于随堂展示,PAD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学随写随拍,实时共享,完全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3)自主学习功能。通过PAD,将大段文字资料传递到学生手中,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主化学习,并且当堂给出反应,电子文件代替纸质文件,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与教师精力,并且最大化地贴合了学生个人的个性化需求。因为较为了解学生情况,在板书设计上,我做了又一个新的尝试,将这首诗交给学生,最终呈现出了出人意料的板书效果:
通过对PAD教学的合理化设计与运用,这堂课将古典与现代互相糅合,通过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与转化,这堂课将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互相生发,作为教师,我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