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孔庙
孔子的生平(公元前551-前479)孔子(前551-前479),思想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学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孔子的思想观点强调“克已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即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在经济方面,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在哲学上,主张天命观。在他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认为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他把恢复周礼看作是自己的历史使命。“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品德方面,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晚年开创私学,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作品简介《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辑录的言行录,全面反映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感情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了解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半部《论语》治天下”。
汉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孔子的思想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论语》共20篇。每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幅都不长。宋·朱熹《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儒家经典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曾皙:姓曾,名点,字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论语》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辑的,所以在行文中称孔子学生的字,是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孔子招呼他们时,就直呼其名,称呼中透出几分亲切。
侍坐:学生坐在一旁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旁陪伴长辈,叫做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学生坐在一旁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旁陪伴长辈,叫做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介词,因为。以:通“已”,止。乎:相当于“于”,比。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知:知道。不吾知也:不知吾,宾语前置句如:如果。介词,因为。通“已”,止。相当于“于”,比。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知道。如果。不知吾,宾语前置句。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志问志
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样的态度?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循循善诱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尔,词缀。摄:迫于、夹于。饥馑:jǐn指荒年。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比及:比,音bì。等到。勇:形作名,勇气。轻率急忙的样子。尔,词缀。迫于、夹于。jǐn指荒年。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比,音bì。等到。形作名,勇气。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哂:音shěn,讥讽地微笑。方:土地方圆。如:或者。俟:sì等待。音shěn,讥讽地微笑。土地方圆。或者。sì等待。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会同:诸侯会见。瑞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相:赞礼人,司仪。诸侯会见。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赞礼人,司仪。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作:站起来。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站起来。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莫:同“暮”。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舞雩:雩,音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同“暮”。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雩,音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第二段写孔子四位弟子言志,他们各谈了自己的什么志向?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能看出他们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子路:侧重强国粗犷鲁莽信心十足,有远大抱负,刚强果决,知难而进,具有政治军事的才能。
冉有:侧重富民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重视礼治,具有娴熟礼仪,善于应对,善于辞令的专长谦虚谨慎,谦逊的美德.
子路:侧重强国冉有:侧重富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志向虽各有侧重,
子路:哂之冉有:叹之公西华:惜之曾皙:与之
子路言志之后,孔子为什么对子路之志要“哂之?”赞赏坦率发言,委婉批评《礼记》:“长者不及,勿谗言.”“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评价是:冉有尽管态度很谦逊,但所谈也是国家大事,志趣可取.公西华多才善辨,言谈谨慎,态度谦虚,尽管他甚是贬抑自己,但孔子是深知他的才干的,“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指出应实事求是,对自己作出正确的估价
古人曰:“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治国之道
晚年政治上不得志便专心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言志的前提是“如或知尔”,也就是“用之”,他们三个可以各“行”其志,这体现儒家的复杂性和包容性。孔夫子深感他的主张难以推行,以为诸侯已经“舍之”,面对这样的现实,就应该“藏”了。孔子考虑到自己的处境,认为从政治国的路没有机会走,那就和人办教育吧。
孔子的教学思想:1.循循善诱。2.教学民主。3.因材施教。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位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