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练习与解析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气势磅礴(pánɡ) 觳觫(hú)孝悌之义(dì)B.设喻取譬(pì) 褊小(biǎn)以畜妻子(chù)C.君子远庖(páo) 便嬖(bì)鸡豚狗彘(tún)D.放辟邪侈(pì) 不赡(shàn)莅临寒舍(wèi)解析:A.“悌”应读为“tì”;B.“畜”应读为“xù”;D.“莅”应读为“lì”。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在文中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见(xiàn)之,曰:“牛何之?”B.曰:“是心足以王(wànɡ)矣。”C.王说(yuè),曰:“诗云:他人有心……”D.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解析:“见”在文中是“看见”之义,应读为“jiàn”。答案:A3.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B.A.①无以,则王乎?①盖亦反其本矣。②对曰:“将以衅钟。”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D.C.①皆欲赴愬于王。①愿夫子辅吾志。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解析:A.①“以”通“已”,止。②“衅”通“釁”,古代杀牲取血涂物,用以祭祀。B.①“盖”通“盍”,相当于“何不”。②“刑”通“型”,做榜样。C.①“愬”通“诉”,申诉。②“罔”通“网”,张开网罗捕捉。D.①无通假现象。②“涂”通“途”,道路。
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B.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超过。C.度,然后知长短 度:用尺量。D.无恒产而有恒心 恒:长久。解析:B.“超”在文中是“越过”的意思。答案:B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①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D.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②莅中国而抚四夷解析:A.“固”:副词,相当于“本来”。B.“以”:①介词,表方式,相当于“拿”“用”。②连词,同“而”。C.“于”:①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②介词,表对象,相当于“跟”。D.“而”:①连词,相当于“却”。②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词组。答案:A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B.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C.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D.无伤也,是乃仁术解析:A.“无道”:古,不称道,不称赞;今,暴虐,没有德政。C.“无异”:古,莫怪;今,没有不同。D.“无伤”:古,没有关系;今,没有受到伤害。答案:B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A.君子之于禽兽也B.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C.故王之不王,不为也D.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解析:A、C、D三项“之”字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出。B项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答案:B8.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于是:在这件事上。B.对曰:“然则废衅钟与?”然则:既然这样,那么。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然则:这样看来,那么。D.德何如,则可以王矣何如:为什么。解析:D.“何如”,疑问副词,相当于“怎么样”。答案:D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你想用政治说教的办法让那些大贪巨贪投案自首,重新做人,那简直是缘木求鱼。B.这个检察官的眼睛真可谓明察秋毫,再巧妙的伪装也逃不出他的视线。C.这天,李大鹏与三十年前的老同学在黄山小径上狭路相逢,一见面,两人就亲热地谈起来。D.今天是寒假开学的第一天,还不到十点钟,教室里高朋满座,全班同学都到齐了。解析:A.“缘木求鱼”指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在此使用正确。B.“眼睛”与“明察秋毫”内容重复。C.“狭路相逢”指在窄路上相遇,不能避让,比喻仇人相遇,这里对成语的意义理解不当。D.“高朋满座”形容座上宾朋,显贵高位者甚多,形容交际广泛,宾客盈门。同学们来到教室落座,不能用“高朋满座”来形容。
答案:A10.下面对这篇课文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劝说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B.本文属于对话体议论文,孟子的思想观点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透过本文,我们可以透视先秦对话体散文之一斑。C.本文引用缘木求鱼和邹楚之战的材料,其用意在于阐明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使齐王有章可循。D.本文以“以羊易牛”这种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富有故事性,使文章更加生动,而且更具有说服力,更易被宣王接受。解析:C.目的在于证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答案: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1.下列各项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B.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是故:就是这个缘故。解析:D.“是故”:所以。答案:D1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虽不敏,请尝试之①仰不足以事父母②臣请为王言乐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A.两个“请”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B.两个“请”字相同,两个“以”字相同C.两个“请”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D.两个“请”字不同,两个“以”字不同解析:“请”:请允许我。“以”:①连词,同“而”;②介词,“用”。答案:A13.下列句子从分句间的关系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④我虽不敏,请尝试之⑤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③/②④/⑤⑥B.①③⑥/②/④/⑤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②⑥解析:B.依次为:假设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答案:B14.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父母妻子儿女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来不及。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人在统治期间,陷害人民却有所作为的呢?C.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D.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服从约束、行为不端的事,没有不做的了。解析:A.“救死”是“使他们不致饿死”的意思。答案:A1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此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解析:B.“教”与“养”关系颠倒了。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