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恒晋文之事》教学设计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齐恒晋文之事》教学设计1

ID:798543

大小:28.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课文分析孟子不仅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古代论辩艺术的代表人物。《齐桓晋文之事》就有游说的性质,其目的在说服对方。孟子要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必须揣摩他的心理,让他对自己的话产生兴趣,而逐步将话题引向深入。因此,在文中孟子采用设喻类比的方式,以小喻大,见微知著,循循善诱,堪称我国古代论辩艺术的典范。文章开头,齐宣王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表明齐宣王意在凭武力称霸。孟子立场鲜明地回答:自己没听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的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孟子的答语既没有针锋相对地对宣王提出批评,使对话难以为继,又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并顺势把话题引向“王道”。齐宣王只好问要怎么样才称得上行王道。对此,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远远地从一件小事谈起,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鼓起齐宣王对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说“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的气氛更加和谐。又以“牛羊何择焉”,话锋一转,再为百姓辩解。到这里,齐宣王已经对孟子心折口服,称叹孟子说到他的心坎上了。于是,孟子趁热打铁,指出齐宣王对禽兽怀有仁慈之心,对百姓却不够仁爱,也即没有行王道。而从他对禽兽怀有仁慈之心来看,他不能推行王道是因为不肯,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阐说,交错间杂,曲折起伏,最终把齐宣王的注意力集中到仁政上。他追问孟子“不能”和“不为”之间的差别,孟子打了两个比方: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实际上,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以此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不过,孟子虽然将推行王道说得很容易,齐宣王却并没有真正信服他,而是用自己有“大欲”来搪塞、回避,所谓“大欲”其实仍是他原有的凭武力称霸的企图。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说破,欲擒故纵,先猜测宣王是不是对这些方面仍感到不满足:食物、衣服、声色、爱宠,齐宣王断然加以否定。这时,孟子就不客气了,揭露宣王的“大欲”: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并毫不留情地向齐宣王指出,以他的所作所为去求得那样的“大欲”,只能是“缘木求鱼”,甚至比“缘木求鱼”后果更严重。这一番先缓后急、义正词严的话让齐宣王彻底缴了械,只能乖乖地向孟子请教,并请求孟子帮助他。于是,孟子气势充沛地引出自己的正面观点。在这场游说中,孟子的话刚柔相济,波澜起伏,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环环相扣;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 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人格基础,进而论述他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为其心存霸道的欲望,所以又顺势陈说霸道的不可行和危害。然后,孟子才展开描述他所主张的仁政蓝图,令齐宣王心动而表示希望实行王道。至此水到渠成之际,孟子又向齐宣王具体阐说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可谓顺理成章。关于欣赏借鉴一、既然是游说,首先要抓住对方心理。齐宣王急于成就霸业,提出齐桓公、晋文公的话题;孟子反对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故而提出推行仁政的“王道”话题。孟子是怎样委婉地转换话题的?参考答案:齐宣王急于成就霸业,提出齐桓公、晋文公的话题;孟子反对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故而机智委婉地把话题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是用“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人格基础,借此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说“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气氛趋向和缓,进入融洽的交流情境。又以“牛羊何择焉”,话锋一转,再为百姓辩解。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齐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于是齐宣王称赞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请教。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阐说,交错间杂,曲折起伏,最终把齐宣王注意力集中到仁政上。二、孟子游说齐宣王,主要是借助对衅钟之事的阐说。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孟子是怎样借衅钟之事,来引起齐宣王的兴趣,并进而阐发其“王道”主张的?参考答案:齐宣王本来是想听听孟子对“霸道”的看法,可孟子对此话题却避而不谈,于是齐宣王心里就形成了一个疑问。但孟子给出了一个命题: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这勾起了齐宣王听下去的欲望。孟子又举出“衅钟之事”来安慰齐宣王,赞扬他这样做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体现了仁爱之道,几句话就使齐宣王的情绪平静下来。然后孟子深入一层,指出“以羊易牛”还算不上是真正的仁义之举。那到底什么是符合王道的呢?齐宣王想知道个究竟,于是孟子就层层展开,阐发其王道的主张,显得顺理成章。三、中国自古有援事析理、引喻设譬的论说传统。熟读本文,细心体会,举例说明。参考答案:孟子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来说明齐宣王这样做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体现了仁爱之道,援事析理,使人可信;孟子又善于设喻引譬,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与楚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关于应用尝试一、某同学因为某一门功课没有考好,不敢回家面对父母。你设想一下,该如何劝说这位同学的父母? 提示:不能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而过分地责备他(她),那样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挫伤孩子下一步努力学习的积极性。考试没有考好,本来就很伤心,家长应该多安慰、鼓励孩子。再者,没有考好可能是因为没有学好,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发挥好。如果是没有学习好,可能是方法不当,“消化”起来吃力,那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找到比较合适的方法,让孩子尽可能好地吸收消化所学的知识。如果是没有发挥好,那就应该帮助孩子分析一下考试心理,树立良好的考试态度,使孩子在以后的考试中能正常发挥。二、甲、乙两名男同学住同一个宿舍。甲不拘小节,随意拿别人的东西用;乙很精细,不喜欢别人乱动自己的东西。有一次因为甲用了乙的香皂,两个人吵了起来。你设想一下,该如何调解他们的矛盾?提示:对甲可以这样说:可能是你没有在意拿错了,也可能是随意惯了,觉得用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都没有什么。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不过我们也应该学会尊重别人的习惯。寝室空间小,同学间相互尊重别人的习惯,才能融洽相处。对乙可以这样说:甲很可能是没有在意,就拿错了你的香皂。甲平时就大大咧咧,毛毛糙糙的。不要被生活中这些无关紧要的细节羁绊住了,要大度一些,古人云“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嘛!三、英国文学评论家艾迪生对谈话艺术做过专门研究。他认为,使对方接受自己意见的最有效、最为人们喜欢的方式是寓言。请选择或自编一则寓言,送给你的朋友,以表达你善意的规劝。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