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庖丁解牛》教案

ID:798812

大小:21.27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庖丁解牛一、导入翻到《庖丁解牛》这一课,71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板书:庖丁解牛  庄子,寓言约3分钟1.请一位学生来读一下。2.正音之后,齐读3.介绍作者:这篇文章是庄子的一篇寓言。《庄子》: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   来说明道理《庄子》共33篇,内篇(7)为庄周所作外篇(15)、杂篇(11)为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和老子是最有名的代表人物。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庄子紧继其后。中国是寓言作品产生较早,作品流传下来较多的一个国家,它可以和印度、希腊相媲美。在先秦著作中,诸子百家的寓言作品非常多。今天我们去看诸子百家,特别有意思的就是它的寓言作品,在众多的寓言作品中,庄子的寓言可以说是最具有特色的。后人做过一个统计,说庄子的寓言大约有200篇左右,其中广为传诵的约有50篇,这足以说明庄子在中国寓言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庄子,名周,又叫庄周。战国时宋国人。《庖丁解牛》是庄子寓言作品的代表作。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和教育意义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多为人和动物。寓言的基本特征是教训和讽刺。作者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皆通过具体浅显的故事,寄寓深奥的道理;通过讽刺和嘲笑揭露某些人的自私、虚伪、愚蠢、懒惰等缺点,使人在笑声中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另外,人们常常将生活和斗争中积累的某些经验教训编成生动的故事,让别人从中受到启发,以便吸取经验,少走弯路,少吃苦头。4、解题:庖丁解牛四个字的意思是一个姓丁的厨师去杀牛。这个解释对么?丁不是姓,是名。轮扁。解,在这里不是杀,把活的牛杀死,解是把已经死了的牛分解,剖开。二、文本解读(一)解析第一段第一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突出了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阅读1—2节,思考问题:文中是怎样描写解牛场面的?请划出关键句子。 庖丁解牛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动作:手 “触”、肩“倚”、足“履”、膝“踦”声音: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了一幅完整的解牛图,描写动作,运用排比,写出其解牛的干脆利落;描摹声音,运用比喻,屠刀伸进皮肉里发出的声音没有不合上节拍的,可见庖丁的动作不仅熟练而且富有节奏,具有美感。动作像跳舞,声音像音乐,一快一美,这样的解牛看上去多舒服。庖丁解牛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如果用一个成语可以用什么:——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左右逢源、左右开弓。3.现实当中,没有见过这样解牛的吧?现实生活中,你们见过类似的事物么?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烤鸭、数学老师画圆圈。再来读一下这一段。思考:作者写解牛场面,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解牛动作“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声音“合于《经首》之会”,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解牛不闻牛惨叫,只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以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展现了庖丁技艺的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之所以如此作了自然的铺垫。(二)解析第二段4.早在庖丁解牛的时候,旁边站着一个人,文惠君。他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发出一声赞叹。他发出什么赞叹。5.嘻!反应什么心理?——惊喜。善哉,技盖至此乎?大家想像一下他当时的神态:他看得目瞪口呆。6.翻译:技盖至此乎?怎么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啊。此7.文惠君是一个国君,发出称赞,他说这个称赞的话,该怎么说比较好呢?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神态,你来形容一下。——点点头。8.按照常理的话,庖丁应该怎么回答国君的话?————哪里哪里,谢谢国君的称赞。9.那我们换一种思路。我们以前学过一篇文章,卖油翁,倒油技术非常好,别人称赞他,他回答:“无他,惟手熟耳。” 但是庖丁既没有表示谦虚,也没有说无他,唯手熟耳。我们来看他,说了什么。10: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重读)同学们发现问题了没有?他这里以为文惠君的说法怎么?我看哪位同学明白了。——文惠君的观点是不对的。道,是进乎技矣。解牛的时候关键的不是技术,而是道。道要超过技术了。换句话说,文惠君称赞了之后,庖丁不但没有表示感谢,反而认为文惠君的看法是错的。再读一下,释刀,释,放下的意思。爱不释手,手不释卷。干嘛要放下?拿着不行么?——1拿着刀不礼貌。2.庖丁觉得文惠君的说法是错的,所以他准备好好的阐发一番道理,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说完的,拿着刀也不太方便。一个释字,就很有意思。过渡:小结第一段是写解牛的动作,往下发展是文惠君赞解牛。注意一个字:盖,读何(三)解析第三段第三段,庖丁____解牛,谈。阐述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自己读一下文章,想想他是怎么谈的。1、庖丁解牛遵循的是什么?  道  ( 自然规律  )2、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我刚开始学解牛的时候,我看这个牛和其他人看这个牛没有什么不一样。没有自己的特殊的地方。别人怎么看我也怎么看这个牛,那是我解牛的初级阶段。我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看到的都是一头牛。目有全牛  (  不懂规律  )(2)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三年之后,我未尝见全牛。这个怎么理解。看上去,这个牛就是一个可以分解的东西,怎么解,我心里很清楚。目无全牛(认识规律)(3)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不用看,闭着眼睛就可以解了。就像以前有个人画竹子,闭着眼睛就可以画,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3、达于道境后有什么效果?“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课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突出“达于道境”后的效果?对比。把自己和什么人进行对比。——良庖,族庖。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他呢,十九年还没有换,而且还簇新的。着重突出“道”之重要。4、怎样才能达于道境?“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5、达于道境以后还应该怎么样?“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善刀而藏之”。保持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即使解牛成功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四)、解析第四段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1、解完之后,文惠君说:“善!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比较第二段,文惠君有什么变化?——悟出了养生的道理。2、文惠君怎么就悟出了养生的道理呢?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A、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技经肯綮来比喻社会矛盾,用刀来比喻人。B、庖丁解牛要点: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怵然为戒、善刀而藏之   (依理—谨行—藏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了解规律,掌握规律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以无厚入有间——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   不莽撞,谨慎行事.善刀而藏之——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C、(1)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那样把握社会肌理,要像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顺应自然,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2)这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远远超出了庄子当初的命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2、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A、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B、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C、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D、做事要循序渐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